《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的統稱。傳記里的三人,一是德國的音樂家,一是義大利的雕塑家兼畫家,一是俄國的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位傳主都是人類歷史上極富天才而創建至偉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他們的作品精深宏博,他們的影響歷經世代而不衰。作品敘述了三位偉大天才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本書適合廣大青少年讀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男孩心靈成長經典伴讀:名人傳
- 譯者:包芬芬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2708860
- 作者:羅曼·羅蘭
- 出版社:中國婦女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婦女出版社發行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內首創分性別閱讀概念,按男孩的心靈成長特點為他們選擇專屬名著
超值附贈全彩手繪互動式名著全思維導圖,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理解名著
百名男孩女孩用畫筆描繪名著,用孩子的視角,讓孩子愛上閱讀
男孩心靈成長經典伴讀包括:《老人與海》《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昆蟲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底兩萬里》《童年》《名人傳》
閱讀這本書將獲得的品質:積極樂觀
感悟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範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經典巨人三傳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
教育部推薦書目,新課標同步課外閱讀的經典名著之一
這裡記述的三位偉人雖然出身經歷不同,性格特點迥異,但為了實現生命的價值,同樣都需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障礙,承受這樣的那樣的磨難、挫折或失敗的打擊,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的過程之中。不經奮鬥得來的享受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樂、只有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後攀登上生命的巔峰,才能感受到靈魂升華的喜悅。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明。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說的:“人啊!靠人自己吧!”
超值附贈全彩手繪互動式名著全思維導圖,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幫助孩子理解名著
百名男孩女孩用畫筆描繪名著,用孩子的視角,讓孩子愛上閱讀
男孩心靈成長經典伴讀包括:《老人與海》《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昆蟲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底兩萬里》《童年》《名人傳》
閱讀這本書將獲得的品質:積極樂觀
感悟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典範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經典巨人三傳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
教育部推薦書目,新課標同步課外閱讀的經典名著之一
這裡記述的三位偉人雖然出身經歷不同,性格特點迥異,但為了實現生命的價值,同樣都需要面對這樣那樣的困難、障礙,承受這樣的那樣的磨難、挫折或失敗的打擊,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的過程之中。不經奮鬥得來的享受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快樂、只有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後攀登上生命的巔峰,才能感受到靈魂升華的喜悅。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明。可以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說的:“人啊!靠人自己吧!”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約翰 克里斯多夫》《母與子》《名人傳》等作品。
媒體推薦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難,唯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自私的民族。……
——傅雷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同出羅曼·羅蘭之手。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楊絳
——傅雷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同出羅曼·羅蘭之手。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楊絳
圖書目錄
貝多芬傳
002序言
005記憶
007故鄉
009大革命
011耳聾的困擾
013他的愛情
016戰鬥
018婚約
021榮耀
026淒涼
030慈父般的愛
032歡樂頌
035未來
038死亡
039用悲苦迎來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傳
044引言
047序篇
061上篇搏鬥
061一力
080二力的崩裂
095三絕望
108下篇捨棄
108一愛情
129二信念
145三孤獨
153尾聲死亡
157這便是他神聖而痛苦的生涯
托爾斯泰傳
160“消失的偉大靈魂”
163《童年》《高加索紀事》《哥薩克》
181《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三死者》
195《家庭幸福》
198《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
213《懺悔錄》與宗教狂亂
222《社會的煩慮》《我們該怎么辦?》
《我信仰的寄託》
230《藝術論》
239《民間故事集》《黑暗的勢力》《伊萬·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
252《復活》
256托爾斯泰的社會思想
265他的面貌
275戰鬥終於結束了
002序言
005記憶
007故鄉
009大革命
011耳聾的困擾
013他的愛情
016戰鬥
018婚約
021榮耀
026淒涼
030慈父般的愛
032歡樂頌
035未來
038死亡
039用悲苦迎來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傳
044引言
047序篇
061上篇搏鬥
061一力
080二力的崩裂
095三絕望
108下篇捨棄
108一愛情
129二信念
145三孤獨
153尾聲死亡
157這便是他神聖而痛苦的生涯
托爾斯泰傳
160“消失的偉大靈魂”
163《童年》《高加索紀事》《哥薩克》
181《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三死者》
195《家庭幸福》
198《安娜·卡列尼娜》和《戰爭與和平》
213《懺悔錄》與宗教狂亂
222《社會的煩慮》《我們該怎么辦?》
《我信仰的寄託》
230《藝術論》
239《民間故事集》《黑暗的勢力》《伊萬·伊里奇之死》《克萊采奏鳴曲》
252《復活》
256托爾斯泰的社會思想
265他的面貌
275戰鬥終於結束了
序言
我在25年之前寫這本《貝多芬傳》時,本意並不是創作一本與音樂學相關的著作。時值1902年,我正經歷著一段令我分外煩憂的日子,遭遇了生命中的暴風雨——毀滅與新生相互作用產生的暴風雨。我離開巴黎,來到曾無數次給予我支持的貝多芬身邊,以期讓自己重獲心靈上的安寧。
於是,我來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恩,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舊友們——我在科布倫茨訪問了韋格勒的孫子們。從他們的身上,我似乎又看見了當年的韋格勒夫婦。在美因茨,我聆聽了由魏恩加特納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演出。
我與他單獨相處,傾訴衷腸。霧氣瀰漫的萊茵河畔,陰鬱潮濕的四月天裡滿布他的苦痛、勇氣、快樂、哀愁。我正跪著,突然被他強而有力的手扶起,為我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施了洗禮:伴著他的激勵和祝福,我重新走上了返回巴黎的征程,與命運簽訂新的協定,一路向上帝唱響痊癒者的讚歌。
那讚歌就是《貝多芬傳》,先被發表於《巴黎雜誌》,後被貝璣發表於由他主編的《半月刊》上。這本小冊子會流傳於朋友圈之外,讓我很感意外。我只能說“諸般命運,各不相同”……
請原諒我將這些細枝末節在這裡與讀者們分享。今日,如若有人在這首讚歌之中尋找歷史學研究方法的蛛絲馬跡,那么我不得不告訴他,《亨德爾傳》和幾本關於歌劇研究的著作,便是我用歷史學家的嚴謹考據寫成的作品。但這本書無關歷史理論,它是為那些備受折磨的、苟延殘喘的靈魂所創造的撫慰之歌,是重獲新生、重整旗鼓後的感恩之歌。我很清楚,救世主已被我的筆改變,一切源自信仰與愛的行為亦是如此。這便是我創造《貝多芬傳》的出發點。
大家競相傳閱著,為這本小冊子帶來了它不曾指望過的無上幸運。當時,法國的幾百萬生命——被壓抑的理想主義者們,正急切焦躁地等待著勝利的號角聲。正是在貝多芬的偉大作品之中,他們聽到了這種聲音,於是發出了陣陣熱烈的歡呼之聲。凡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有誰不對那些四重奏記憶猶新?猶如唱彌撒曲《羔羊頌》時,教堂中眾人苦痛的臉孔注視著祭祀儀式,被這啟示照亮,滿面光彩。
今日的生者與過往的生者間的距離已遠,但他們能否與未來的生者逐步靠近?20世紀之初的這一代,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多少傑出的人與他們的子女都不復存在!我這本《貝多芬傳》為他們保存了形象。這齣自孑然獨立之人的小冊子,不自覺間竟與他們相契合。他們想是早已認出了其中的自己。這本書的著者不值一提。當小冊子從一個無名的書店與讀者們相見,幾天之內,廣為傳播,此時的它已不屬於我。
我重讀了此書,儘管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並不打算進行刪改。因為它應保留最初的特色及那一代人的神聖之處。恰逢貝多芬百年祭,為紀念這個偉大的時代,以及讚頌它偉大的同伴——貝多芬,是他,向我們展示了何為生、何為死。
羅曼·羅蘭1927年3月
於是,我來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恩,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舊友們——我在科布倫茨訪問了韋格勒的孫子們。從他們的身上,我似乎又看見了當年的韋格勒夫婦。在美因茨,我聆聽了由魏恩加特納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演出。
我與他單獨相處,傾訴衷腸。霧氣瀰漫的萊茵河畔,陰鬱潮濕的四月天裡滿布他的苦痛、勇氣、快樂、哀愁。我正跪著,突然被他強而有力的手扶起,為我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施了洗禮:伴著他的激勵和祝福,我重新走上了返回巴黎的征程,與命運簽訂新的協定,一路向上帝唱響痊癒者的讚歌。
那讚歌就是《貝多芬傳》,先被發表於《巴黎雜誌》,後被貝璣發表於由他主編的《半月刊》上。這本小冊子會流傳於朋友圈之外,讓我很感意外。我只能說“諸般命運,各不相同”……
請原諒我將這些細枝末節在這裡與讀者們分享。今日,如若有人在這首讚歌之中尋找歷史學研究方法的蛛絲馬跡,那么我不得不告訴他,《亨德爾傳》和幾本關於歌劇研究的著作,便是我用歷史學家的嚴謹考據寫成的作品。但這本書無關歷史理論,它是為那些備受折磨的、苟延殘喘的靈魂所創造的撫慰之歌,是重獲新生、重整旗鼓後的感恩之歌。我很清楚,救世主已被我的筆改變,一切源自信仰與愛的行為亦是如此。這便是我創造《貝多芬傳》的出發點。
大家競相傳閱著,為這本小冊子帶來了它不曾指望過的無上幸運。當時,法國的幾百萬生命——被壓抑的理想主義者們,正急切焦躁地等待著勝利的號角聲。正是在貝多芬的偉大作品之中,他們聽到了這種聲音,於是發出了陣陣熱烈的歡呼之聲。凡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有誰不對那些四重奏記憶猶新?猶如唱彌撒曲《羔羊頌》時,教堂中眾人苦痛的臉孔注視著祭祀儀式,被這啟示照亮,滿面光彩。
今日的生者與過往的生者間的距離已遠,但他們能否與未來的生者逐步靠近?20世紀之初的這一代,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多少傑出的人與他們的子女都不復存在!我這本《貝多芬傳》為他們保存了形象。這齣自孑然獨立之人的小冊子,不自覺間竟與他們相契合。他們想是早已認出了其中的自己。這本書的著者不值一提。當小冊子從一個無名的書店與讀者們相見,幾天之內,廣為傳播,此時的它已不屬於我。
我重讀了此書,儘管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並不打算進行刪改。因為它應保留最初的特色及那一代人的神聖之處。恰逢貝多芬百年祭,為紀念這個偉大的時代,以及讚頌它偉大的同伴——貝多芬,是他,向我們展示了何為生、何為死。
羅曼·羅蘭192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