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1984年,安陽師範學院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室, 1992年,在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殷商文化研究所。1999年,成立董作賓甲骨學研究室,隨後又成立商代考古研究室、甲骨文信息處理研究室、商代藝術研究室、文物保護研究室,2003年12月經過學院調整合併成為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1984年
  • 曾用名:殷商文化研究室、殷商文化研究所等
科研人員,科研成果,學術交流,

科研人員

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成員由30多名專、兼職人員組成,專職人員17人,其中博士3人,碩士10人,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有些還是研究生導師。

科研成果

中心人員潛心科研,科研水平逐漸提高,不斷有文章發表在《中國史研究》、《文物》、《史學月刊》等高級別的專業雜誌上,部分成果被人大《複印資料》複印或被《新華文摘》轉摘。 一批成果獲得了各種獎勵,其中獲省部級獎6項,廳級獎45項。目前,我院研究人員已編輯和出版了《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甲骨文與殷商史論文集》、《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中國考古學研究(夏商卷)》、《商代分封制度研究》、《走進殷墟》、《青銅王都》、《河南大學與甲骨學研究》、《甲骨文精粹釋譯》、《安陽通史》等40多部專著;中心成員近年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全國古籍整理項目1項、全國教育項目1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項目1項、省級項目6項;與加拿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與台港澳合作項目1項。
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
殷商司母戊鼎

學術交流

中心十分重視學術交流活動,先後邀請了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家、教授、博士,面向全院師生舉辦了近38場學術報告,一些全國著名的專家如王宇信朱鳳瀚、劉一曼、楊升南、宋鎮豪、楊錫璋、唐際根等做了精彩的報告。
該校還積極承辦各種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4年,該校和安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當時一些海外從事甲骨文殷商史的專家、學者都參加了會議,安陽師院第一次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1988年,該校又參與主辦了甲骨文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9年,該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安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代表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以及大陸和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代表人數達200人,討論會主會場設在該校的多功能會議廳,安陽師院有四位代表參加了大會,並發了言,這次學術討論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河南日報》以及中央電視台、河南電視台分別做了報導,此次國際學術討論會的成功召開,大大地提高了安陽師範學院的知名度。
2004年7月安陽師院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安陽市政府聯合舉辦了2004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與會代表在大會上提出希望安陽師院能成為全國甲骨文殷商史的研究中心,並希望建好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網站。
該校郭新和教授被選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李雪山、郭旭東教授被選為學會理事。對外學術交流方面,該校已與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英國等國家有學術聯繫,截止2009年,聘任海內外客座教授26人,這些客座教授,經常為該校和中心的學科建設獻計獻策,一些建議被該校採納後,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中心成員在全國也逐漸有了知名度,他們被邀請到海外和國內高校講學,從外請專家來該校講學到該校教師外出講學,安陽師院和研究中心在學科建設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
殷商文化
殷商文化蘊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甲骨學研究、商史研究和殷商考古。她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問,其研究的內容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的歷史文化,而研究的歷史至今才100餘年。一百年來殷商文化研究取得了輝煌成就,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成為一門舉世矚目睥國際性學問。百餘年來殷商文化歷史,目前根據絕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甲骨文的非科學發掘和甲骨學的草創時期;殷墟的科學發掘和甲骨學的發展時期;殷墟科學發掘的持續開展和甲骨學深入研究時期;殷商文化全面深入發展時期。
甲骨文研究的發展
一、甲骨文的非科學發掘和甲骨學的草創時期(1899-1928)
從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開始對安陽殷墟進行科學發掘,這一時期經歷了文字的識讀、斷句、初步的考釋和研究,並進行了對甲骨文的出土地探尋,確定了甲骨文所處時代和安陽小屯為殷墟所在地。
1899年,王懿榮患病欲服服龍骨,識讀了龍骨上的刻劃,乃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從此“龍骨”身價倍增,小屯居民、古董商人、文人學士,競相挖掘販賣、收售收藏甲骨文。據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記載:從1904年冬至1928年春,有名有姓並知動身的甲骨私人發掘就有十餘次。
與王懿爬山同時識讀、收藏甲骨文的還有王襄(1876-1956年)、孟定生、劉鶚(1857-1909年)等人。劉鶚收藏甲骨約5000餘片,1903年他選錄刊印《鐵雲藏龜》一書,這是甲骨文資料著錄的第一部著作,擴大了甲骨文資料的流傳範圍,使古文字學家獲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機會,標誌著甲骨文從學者書齋中的“古董時期”進入了“金石時期”,有著重要意義。
這一時期,從事甲骨文收集和研究的還有不少外國人,如日本人林泰輔、英國人金璋、其中成績最突出的當屬加拿大人明義士。明義士(1885-1957年)原名詹姆斯·梅隆,是加拿大長老會傳教士,1910年來華、1914年到安陽傳教。他利用地利之便,“游於洹水南岸,考察殷墟出土甲骨文字情形。自此以後,頻往調查搜求,所獲頗多”,自稱有甲骨5萬片,實際有3萬5千餘片。1917年他編印出版《殷墟卜辭》,同時還出版了《商代文化---殷墟甲骨》,系統介紹了殷墟的甲骨文。
1904年,《鐵雲藏龜》出版僅一年,著名學者孫怡讓據以研究,寫出了第一部研究著作《契文舉例》。今天看來,書中多有謬誤不確之處,但畢竟是第一部考釋著作,仍有重要意義。
“甲骨四堂”中的兩堂:雪堂羅振玉(1856-1940年,江蘇淮安人)、觀堂王國維(1877-1927年,浙江海寧人)在這一時期為甲骨學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羅振玉收集了大量甲骨文,並探明了甲骨出土地是安陽小屯,而非其它地區,並派他的弟弟羅振常等親友長年駐守安陽從事收集,後來他曾親自到安陽小屯實地考察。1911年他出版了《殷墟書契後編》、《殷墟古器物圖錄》等著作。1914年,羅振玉在王國維的協助下,出版了《殷墟書契考釋》,該書考定了帝王22位、先妣14位、人名78個、地名193處、文字485個,在甲骨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標誌著甲骨文研究進入了“文字時期”。
在文字考釋的基礎上,學者們開始把甲骨文作為史料研究商史,這一時期成就最突出的當為國學大師王國維。他不僅在文字考釋方面做出了不少貢獻,而且還對商周的禮制、都邑、地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1917年他發表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把甲骨學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標誌著甲骨文研究已由“文字時期”進入了“史料時期”。在這兩篇著名論文中,他考證甲骨文中出現的先公先王和父、兄之名和《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基本相同,這就證明了甲骨文乃殷代之物,不僅大大提高了甲骨文的學術地位,也證明安陽小屯乃是湮沒了三千多年的殷墟。
二、甲骨文的科學發掘和甲骨學的發展時期(1928-1949)
所謂“科學發掘”,是指政府派出學術機關採用近代科學方法的發掘。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言語言研究所對安陽殷墟組織了15次科學發掘,是我國學者首次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對古文化遺址的大規模發掘。其時間之久、規模之大、收穫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考古史上也不多見。國外有學者曾這樣評論:“安陽殷墟發掘工作堪與蘇利曼(Hernrieh Schliemam)的特洛伊(Troy)遺址發現媲美。因為這一不朽的發掘所得到的證據,使傳說中的商朝成為信而可證的史實,正如蘇利曼使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由虛構成為真實。”殷墟發掘不僅標誌著中國傳統的金石學向近代考古學轉軌,奠定了我國現代考古學基礎,也使甲骨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規範了甲骨學未來發展道路,從而為新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5次發掘通過西方近代考古學和中國傳統金石學相結合,從而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開始形成。與此同時,由於近代考古學的科學方法引入了甲骨學領域,使甲骨學研究突破了傳統石學和史料學的局限,進入了科學發展時期。
15次殷墟科學發掘,共得甲骨24900多片。由於科學發掘有明確的坑位和層位的記載,並伴有出土物,因此比傳世的甲骨文更具有史料價值。殷墟科學發掘還發現了殷都的王宮區、平民居住區、手工業作坊區、殷王陵和眾多的一般墓葬,並獲得大量的青銅器、石玉器、陶瓷器、骨蚌器等珍貴文物,為搞清殷墟的布局、研究殷商的歷史奠定了基礎。因此,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鐵映曾指出:“安陽殷墟是中國考古學的發祥地。70年前開始的殷墟發掘,是我國學術機關第一次獨立進行的考古發掘,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興起,在我國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並且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存在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因疑古思潮而陷入迷茫的中國古史研究開闢了廣闊天地。”(李鐵映《殷墟發掘70周年學術紀念會賀信》1998年10月20日)
據胡厚宣《殷墟發掘》,石璋如《殷墟發掘簡表》,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等資料統計,從1928年至1937年的15次殷墟發掘中,先後參加的人員有董作賓、郭寶鈞、李濟、斐文中、梁思永、石璋如、尹達、許敬參、馬非百、胡厚宣、夏鼐、高去尋等40多人。
三、殷墟科學發掘的持續開展和甲骨學深入研究時期(1949-1978)
這一時期,新中國的甲骨學研究進入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新階段,老一代學者繼續努力,新成果不斷湧現,並言傳身教,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學者。在殷商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殷墟科學發掘的持續開展、婦好墓的發現、小屯南地甲骨文出土等成果豐富。在集中、整理、公布甲骨文材料方面取得了更大成就,《甲骨文合集》的出版意義重大。這些成果,都引起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第二,在文字的考釋、分期斷代研究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深入,陳夢家的《殷墟卜辭綜述》、於省吾的《甲骨文字釋林》等著作,都有許多獨到之處。第三,利用甲骨文資料,商史研究取得許多新的成果。第四,安陽殷墟以外的商代遺址的發現,如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湖北黃陂盤龍商城、河北邢台藁城商代遺址等擴大了甲骨學商史研究的領域。
這一時期湧現的學者,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知識分子,具有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殷商文化園地里勤奮耕耘,取得許多可喜成果。他們“傳道授業解惑”,大力培養接班人,在學術領域裡起了重要的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之中主要有李學勤、姚孝燧、李民、裘錫圭、林沄、高明、王宇信、張永山、楊升南、王貴民、孟世凱、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吳浩坤、潘悠、齊文心、陳煒湛等。同時,港台地區的饒宗、嚴一萍、張秉權、李孝定及日本、美國等國的學者貝冢茂樹、島邦男、白川靜、池田末利、伊藤道治、松丸道雄、許進雄、吉德煒、尹乃鉉、劉克甫等人,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四、殷商文化全面深入研究時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科學的春天”到來,我國學術事業得到迅速發展,殷商文化研究的隊伍迅速擴大,一大批中青年學者成為研究的骨幹和學科的帶頭人,許多新的成果不斷地湧現,他們之中有謝濟、彭邦炯、常玉芝、鄭慧生、宋鎮豪、王建中、劉源、范毓周、朱鳳瀚、彭裕商、沈建華、王蘊智、常躍華、唐際根、何毓靈、李雪山、郭旭東等人。
這一時期,甲骨學雖然取得許多輝煌成就,但“甲骨學的研究不是已經完成,而是剛剛開始,真正深入於甲骨研究的人會感到,這片園地雖然經過很多人開闢,仍然是滿目叢莽,有好多很基本、很重要的問題尚待解決。”(李學勤《序<甲骨學通論>》)這種形勢為新一代的甲骨學商史研究者提供了廣闊天地,他們思維敏捷,善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敢於提出和解決問題,積極進取,努力探索,很快取得豐碩成果。
這一時期,為適應殷商文化研究全面深入發展和國內外學術聯繫的加強,一些研究殷商文化的學術團體和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相繼成立和召開。以研究殷商文化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先泰史學會和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以及安陽甲骨學會、江蘇甲骨文學會等學術團體就是在這一時期相繼成立的。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成立於1987年,老一代學者胡厚宣、夏鼐、張政鋃、李學勤、斯維至、王玉哲、田昌五、李民、鄒蘅、鄭振得、游壽等是學會的發起人和中堅。當時尚處中年的學者王宇信、裘錫圭、張永山、楊升南、王貴民、楊錫璋、劉一曼、李紹連、聶玉海、鄭慧生、宋振豪等成為學會最具活力的骨幹。2004年在安陽召開的“中國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王宇信當選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宋振豪當選為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秘書長。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成立後,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在安陽市及各地領導部門大力支持下,召開了一系列大型學術會議。1987年“中國殷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安陽召開,國內外學者120人參加會議。1989年“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9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安陽召開,國內外學者120人參加會議。1991年“夏商文明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洛陽召開,1993年“鄭州商城與殷商文明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鄭州召開,1998年“紀念殷墟發掘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安陽召開,1999年“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陽召開,2004年“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安陽召開等。這一系列的學術會議,不僅交流了學術,推進了殷商文明研究的深入發展,也促進了安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經過100年的發展,在殷商文化研究成果日益豐富、殷商文化學科日趨成熟的基礎上,這一時期殷商文化研究領域裡,湧現了一些大型總結性的著作。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的1200多萬字的鴻篇巨著《甲骨一百年》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九五”重點課題《甲骨文合集補編》收集了《甲骨文合集》以外的全部甲骨文資料。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九五”重點課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九五”重點課題《百年甲骨學論著目》使人對殷商文化研究論著一目了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唐際根主編的《殷墟玉器研究》,劉雨、盧岩主編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於省吾主編的《甲骨文字詁林》,徐中舒主編的《甲骨文字典》,宋鎮豪、段志宏主編的《甲骨文獻集成》,李學勤主編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胡厚宣、胡振宇的《甲骨文與殷商史》,宋鎮豪、劉源主編的《甲骨學與殷商史研究》,姚孝燧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等都是在殷商文化研究領域裡帶總結性的有重要意義的著作。
上世紀80年代,在甲骨學全面深入研究的大好形勢影響推動下,在甲骨文的故鄉安陽也出現了一股甲骨熱。安陽的文博系統、教育系統及其他相關部門,都有不少人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甲骨學殷商史的研究。在書法藝術界,更有不少人進行甲骨文書法的創作和甲骨文的摹刻。適應這種形勢需要,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建立一個有關的學術團體,以加強聯繫、交流經驗、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經過反覆的醞釀協調,徵得有關黨政領導的支持,於1986年成立了以黨相魁為會長的安陽甲骨學會。學會聘請胡厚宣、王宇信為顧問,創辦了會刊《甲骨學研究》,胡厚宣親自題寫了刊名。
安陽甲骨學會創建以來,積極開展甲骨學殷商史的研究。不少會員在堅持搞好本職工的前提下,積極撰寫論文。《甲骨學研究》已出版三期,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不少論文都被收入《百年甲骨學論著目》中。多數安陽甲骨學會的會員被吸收加入“中國殷商文化學會”,並多次參加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為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出版的《甲骨學研究》第三集,收入論文40餘篇,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交流,受到出席會議的專家學者的好評。
特別可喜的是,安陽甲骨學會不僅出成果,而且出人才,尤其是學會成立時最年輕的一批會員段振美、焦智勤、朱愛芹等人如今成為活躍在國內外甲骨學殷商史研究領域內的重要力量,並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所在單位工作骨幹。
地傍殷墟的高等學府----安陽師範學院更是把甲骨學殷商史的研究當作自己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向,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成立殷商文化研究所,不斷地開展殷商文化研究。同時,還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生班,著手培養人才。現在,首批研究生班學員大都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成為研究殷商文化的高層次人才。學報《殷都學刊》開闢了殷商文化研究專欄,不僅成為學校而且也成為全國殷商文化研究的重要陣工,同時也走向世界。
進入新世紀以後,學院領導對殷商文化研究更加重視,在院領導郭新和書記、駱平安院長的關心支持和直接參與下,成立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並通過省教育廳驗收,成為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心積極開展殷商文化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不少成果,出版了《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郭新和主編)、《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李雪山著)、《走近殷墟》(郭旭東著)、《河南大學與甲骨學》(郭勝強著)、《解讀甲骨文》(郭青萍著)等10餘部著作,在各級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承擔並完成國家和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多項。
研究中心的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現中心下設有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室、商代考古研究室、文物保護研究室、殷商文化研究、商代藝術研究室、甲骨文信息處理研究室等8個研究機構。中心有專、兼職研究人員40餘人,研究人員年齡、學歷、職稱結構合理,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研究人員占絕大多數。中心主任李雪山教授獲得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他以商代分封制度和方國部族為研究方向,已完成河南省社科項目《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等多項課題,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商代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旭東教授獲得鄭州大學歷史碩士學位,現任《殷都學刊》主編。他以殷商考古和殷商人物及學人為研究方向,已出版《青銅王都》、《走近殷墟》等多部著作,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甲骨文與商代禮制研究》。
安陽師範學院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對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分關注,並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2005年夏,在籌建殷墟博物館的緊張時刻,中心承擔了協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翻譯註釋甲骨文的任務。
目前,中心全體人員正在加倍努力,力爭早日實現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使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成為全省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諮詢服務基地,在整體科研水平和學科發展上達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