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騎具裝俑是儀仗俑之一,最早出現於北朝時期。
2023年9月19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對北周宇文覺墓的考古發掘成果,北周宇文覺墓出土了甲騎具裝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騎具裝俑
- 類別:陶瓷術語
甲騎具裝俑是儀仗俑之一,最早出現於北朝時期。
2023年9月19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對北周宇文覺墓的考古發掘成果,北周宇文覺墓出土了甲騎具裝俑。
甲騎具裝俑是儀仗俑之一,最早出現於北朝時期。2023年9月19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對北周宇文覺墓的考古發掘成果,北周宇文覺墓出土了甲騎具裝俑。文物發掘2023年9月19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對北周宇文覺墓的考古...
西晉以後南北分立,俑群也形成不同的特點。在北方,從十六國時期起,開始出現反映人馬都披鎧甲的重裝騎兵的“甲騎具裝俑”。北魏以後,隨葬陶俑的組合日趨固定,大致可分3組:1、鎮墓俑,包括兩個蹲坐狀的鎮墓獸,一為人面,一為獸面,兩個形體高大的按盾甲冑武士。2、出行儀仗,包括騎馬的鼓吹樂隊、甲騎具裝...
前面曾經提到北朝時期流行的兩當鎧甲,它也是騎馬武士用於防護的主要鎧甲。用兩當鎧甲防護武士的同時,當時也開始為戰馬使用防護裝備,這就是所謂的“甲騎具裝”。灣漳墓中發現的甲騎具裝俑多達90件。早在漢代就開始使用保護戰馬的防護裝備,但僅僅是用皮革防護正面的胸部。到了東漢晚期,比較完備的馬鎧出現了,但是...
其中隨葬的彩繪陶俑144件,種類包括鎮墓獸、鎮墓按盾武士俑、甲騎具裝俑、儀仗侍衛騎馬俑、儀仗侍衛立俑、家內侍僕俑等。陶俑原來均手持儀仗器具,有機質地器具基本已經朽壞,但陶製的鼓、盾牌、弓囊、箭箙等儀仗仍保存完好。陶俑製作採用模製成型、局部雕塑修飾的方法,燒成之後通體彩繪。這批陶俑塑造精細,...
雖然墓室內大多陪葬物品已被盜,但考古人員在壁龕內仍然發現了“僥倖”保留下來的200多件隨葬器物,大多是粉彩陶俑,種類有鎮墓武士俑、鎮墓獸、甲騎具裝俑、騎馬鼓吹俑、籠冠立俑、風帽立俑、小冠立俑、幞頭立俑、各種動物俑等。陶俑形體較大,彩繪艷麗,描金塗銀,製作精細。看點三:92個“男人”組成“儀仗隊...
司馬金龍墓的形制和室內布置,繼承了魏晉時期中原地區的傳統,和同時期南方地區上層統治階級的墓葬基本一致,表明了當時中國南北各地文化上的聯繫。但隨葬俑群中的大量甲騎具裝俑和馬駝畜群,又顯示出遊牧經濟和北方民族軍隊的特色。一些陶俑的面貌特徵,有可能是模擬當時居住在大同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形像。
一二二 文吏俑南朝0 一二三 女俑南朝 一二四 女俑 南朝 一二五 鞍馬 南朝 一二六 男立俑 南朝 一二七 跨馬啟程俑 南朝 一二八 儀仗隊俑 南朝 一二九步輦俑 南朝 一三0 騎馬俑 南朝 一三一 戴氈帽徒附俑 南朝 一三二 橫髻女立俑 南朝 一三三 騎馬吹號角俑 十六國 一三四 甲騎具裝俑 十六國 一三五 帶弓箭男...
陶胎分灰色和紅色兩種,俑頭和俑身分別模製插合。俑的外表先敷一層很薄的白彩,然後繪畫服飾。個體普遍較小,但製作精緻。陶俑題材有人物、動物、器物等。人物俑按身份有按盾武士俑、甲騎具裝俑、侍衛騎俑、負箭箙俑、持後俑、侍衛俑、侍衛俑、擊鼓俑、文吏俑、持鞭俑、侍從俑、風帽跽坐俑、胡俑、女官司...
第一組是大腹向身體右側突起的鎮墓武士俑;第二組是出行儀仗俑,包括甲騎具裝俑、武官俑、文更俑、籠冠俑、風帽俑、胡俑、騎馬俑吹奏騎俑等;第三組是侍僕舞樂,主要有侍女俑;第四組是庖廚用具和動物模型,有雞、狗、馬、馱驢、駱駝及灶、碓、磨、井、雞舍等,灶、磨、井、碓各有兩件。4組俑群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社會的動盪與破壞,俑的製作也陷入低谷。其中西晉之時,俑的組合形成一定模式,約可分為鎮墓俑、出行儀仗俑,侍僕舞樂俑、窟廚捅四類。南朝的俑,承襲了西晉的傳統,而北方由於少數民族的人主,出現了極具時代特徵的甲騎具裝俑。隋唐時期伴隨著社會的安定與繁榮,俑的芝術又迎來了一個新...
以後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襲西晉舊制,數量較少。北方有所不同,從十六國時期起,就在繼承西晉舊制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俑群內容增多、數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組內容:①驅邪鎮墓的鎮墓獸和全裝甲冑執銳按□的鎮墓俑;②模擬墓內死者生前出行的儀衛,以牛車和鞍馬為中心,包括人和馬均披鎧甲的甲騎具裝俑、身...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在該墓發現了大量製作精細的隨葬粉彩陶俑,有鎮墓武士俑、鎮墓獸、甲騎具裝俑、騎馬鼓吹俑等;在墓室內還發現了一具線刻內容繁複的石棺,全長2.9、寬1.5、高1.5米。專家說明 專家分析判斷,該墓系隋代墓葬,墓主人應系楊隋皇室成員,最低身份為親王,不排除生前做過太子或身後追贈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