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子貝雕
- 材質:貝殼
甲子貝雕歷史,首家貝雕工藝廠,甲子貝雕技藝,甲子貝雕表現手法,甲子貝雕價值,
甲子貝雕歷史
甲子貝雕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是一門具有歷史性、傳統性的藝術。據史料介紹,早在明清時期,甲子就有人將貝殼經過鋸、磨、鑽、刻等製成首飾品。如“馬鞍螺”用繩子串成項鍊;“花蚌仔”連成手環;用漂亮光澤的貝殼製成玉牌,當成吉祥之物給小孩子佩帶。由於甲子毗鄰南海,貝殼生長甚多,常用貝殼類製成日常用品。如“紅螺殼”鋸開製成水瓢;“日月殼”做糞匙;“絲蚌殼”穿繩連在網上作鉛墜;“響螺殼”當螺號配合八音鼓樂演奏等。近百年前,老藝人劉基碧偕子隆明就以海邊撿來的小貝殼、海柳樹枝用糯米糊粘成梅花盆景藝術品在市井出售度生。原系甲子貝雕工藝廠創作設計組組長,現已73歲高齡的著名工藝美術師劉永溪就是其嫡系子孫。至光緒年間,甲子鎮內就有小規模的貝雕家庭作坊十幾家。
首家貝雕工藝廠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使甲子貝雕這一傳統技藝得以延續傳承,於1956年成立了我省首家貝雕工藝廠——甲子貝雕工藝廠,利用甲子優良漁港豐富的貝殼資源,吸收了大批手工藝人和熟練雕刻技術工匠,促進貝雕行業的大發展。從業人員從五十年代的100多人,發展到八十年代的1000多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甲子貝雕進入鼎盛時期,工藝廠的老藝人們,尤其是老藝人劉基碧嫡系子孫劉永溪設計及製作的立體貝雕作品《睡蓮》、《三打白骨精》、《螺女》、《滿載漁歌》、 《菊蟹》、《長征》、《敦煌飛天》、《百鳥迎春》等,多次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展覽,並頻頻榮獲獎項。其中立體貝雕《睡蓮》被評為當年在連雲港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創作新作品第一名。《三打白骨精》在當年廣州交易會展出時,廣受國內外客商好評,同時被工藝美術界認為是突破中國平面貝雕局限、首創立體貝雕藝術的開始,即被選送國家博物館收藏,並被評為當年中國工藝美術十大優秀作品,作為中國國際新聞圖片向全球發布;1976年,劉永溪在省雕塑研究班學習的創作畢業作品立體貝雕作品《螺女》被選發在1978年《廣東工藝美術新作選》,後與《三打白骨精》一起被收入《中國工藝美術作品集》;1979年,劉永溪創作立體貝雕作品《菊蟹》,在全省工藝作品展覽上被評為優秀作品,並作為1980年5月《廣東畫報》的封面刊登。甲子貝雕多次參加北京、上海、連雲港、廣州等地工藝品展覽或商品交易會,其花鳥屏、人物屏、傳古屏、山水屏、立體花瓶、屏風貝雕畫等不同類型的作品,一直深受國內外專家、客商的高度讚譽,產品大量出口、暢銷全國及東南亞、歐美及非洲等國家、地區,揭開了甲子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年產值高達1000多萬元,繁榮了當地經濟。
甲子貝雕技藝
甲子貝雕工藝技藝精湛。它借鑑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線條深淺勾勒技藝,以千姿百態的貝殼經過精雕細琢構成一件件多姿多彩、風格精巧、惟妙惟肖的藝術作品,每件作品都體現著民間藝人們巧妙身手和美的心靈。尤其是全國首創且僅存的立體貝雕這一傳統技藝,更是凸現作品視覺與質感的神韻效果,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在製作過程中,甲子民間老藝人們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幹;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髮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製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還有,葡萄是用貝內層的紫色製作昀,衣裙是利用江貝的層層紋理表現的。實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有專家稱,國畫有多少種表現形式與構圖,就有多少種甲子貝雕畫。
甲子貝雕表現手法
甲子貝雕表現手法有立體、半立體、平貼、刻線、浮雕、鏤空、沉雕等;類型分浮雕掛畫,如花鳥、人物、山水、博古等;立體貝雕,如人物、花鳥魚蟲、花瓶擺件;低浮雕及鑲嵌,如漆板掛畫、家具、屏風等。其製作步驟主要有幾個方面:一設計圖樣,根據社會、民俗所需,設計出各種規格具備古代創意且實用的圖紙;二取材,根據圖紙設計的需要,分解拆件,按其部件動態選用適合貝殼、因材施藝黏膜成型;三製作,對所需的部件進行切割、打磨、再經手工雕刻、拋光,使其生動活潑,增強畫面美感;四上色,按畫面內容需要,給予加色襯托;五安裝,把部件組裝在底板上或架件上恢復原設計圖案的藝術造型,然後配上木框、玻璃等裝飾部件,便成貝雕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