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姓

甲姓

甲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河北固安、圍場,山東昌樂、肥城石橫、東平,山西太原、運城、臨汾,河南盧氏,湖北老河口,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姓
  • 淵源:源於子姓
  • 淵源:源於狄族
  • 淵源:源於交趾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基本介紹

甲[甲,讀音作jiǎ(ㄐㄧㄚˇ)]
甲姓
漢族姓氏。望出滎陽。晉代有甲吉;明代有甲良;又有甲聰,鴻臚寺序班。
借指門第或名門望族(三世有尚書、領、護)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王太甲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太甲,一稱大甲,為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本名叫子至。太甲在其叔商仲壬病逝後繼位商王朝君主位,是為商太宗,公元前1599~前1577年在位二十三年,病逝後葬於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太甲即位執政後,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為其連寫了《伊訓》、《肆命》(今佚)、《徂後》(今佚)、《鹹有一德》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後的頭兩年表現得還不錯,但從第三年起就開始放縱,他肆意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親自破壞了商湯制定的各項法規,伊尹雖對其百般規勸,但他都聽不進去。於是,伊尹只好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將他強制送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河南偃師)居住,讓他自己反省,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住在桐宮,見祖父湯身為開國君王,墳墓卻十分簡陋,又從守墓老人那裡了解到祖父的許多艱苦創業、仁厚省儉的舊事,對照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確實不像話,便開始暗自內疚,決心痛改前非,在桐宮關心孤老,遵守法制,與人為善。三年後,伊尹見太甲真心悔過了,十分高興,便帶領文武大臣,攜帶王服,冠冕,恭迎接他回到亳都(今山東曹縣),還政於太甲。從此,太甲以自己過去的失足為鑑,早朝晏罷,勤政愛民。他嚴格遵守湯制定的法律,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也逐漸繁榮起來,周邊諸國皆臣服於商王朝。伊尹見太甲成為明君,更加高興,還特地寫了三篇《太甲》來讚揚他,稱他為“太宗”。
甲氏,即為商太宗太甲之後,其後裔以祖名“太甲”為姓氏,稱太甲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甲氏族人大多尊奉商太宗太甲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狄族,出自古赤狄族甲氏部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春秋時期,在商朝末期形成的赤狄族,占據了今山西上黨大部分地區,其中有一支叫“甲氏”的部族,主要活動在今武鄉縣西部,並不斷侵擾晉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出兵滅亡了赤狄族中最強大的潞氏部族,次年,又派大將士會伐滅甲氏、留吁氏、鐸辰氏各部,基本平定了上黨郡一帶地區,清除了赤狄部族對晉國的侵擾。
滅族後的赤狄甲氏部族眾,被晉國分散至各處,其族人不忘原部,遂以氏族名稱為姓氏,即稱甲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交趾,出自古交趾甲峒部落大聚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著名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古交趾,乃漢、唐兩朝時期的交州故地,今越南。五代時期,中原政亂,交趾遂離,由吳文昌始據安南,稍侵交、廣之地。其後吳文昌被部下丁璉所殺,復有其地。
南唐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丁璉歸附南湯唐政權,被授靜海軍節度使;南唐開寶八年(公元975年),丁璉又被封為交趾郡王。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土人黎桓殺了丁璉自立;到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黎桓逝世,安南大亂,久無酋長。其後國人共立福建人李公蘊為君主。宋天聖七年(公元1029年),李公蘊逝世,其子李德政立。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李德政逝世,其子李日尊立。自李公蘊占據安南後,聯同交趾甲峒部,始為北宋王朝邊患,並屢將兵入寇。至李日尊執政時期,乃稱“法天應運崇仁至道慶成龍祥英武睿文尊德聖神皇帝”,尊李公蘊為“太祖神武皇帝”,國號大越。大越、安南,合稱越南,越南國自此而有。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大越國改元“寶象”;次年(公元1069年)又改“神武”。李日尊逝世後,其子李乾德立,以其太監李尚吉與其母黎氏號燕鸞太妃同主國事。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李尚吉舉兵侵占邕、欽、廉三州。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北宋王朝遣宣徽使郭促通、天章閣待制趙公才率大軍征討李尚吉,先拔廣源州,擒酋領劉紀,再焚甲峒,破機郎、決里,直至富良江。大越國李尚吉唆使王子李洪真率眾來拒,被宋軍大敗之,斬李洪真,餘眾皆殲於江上,屍滿塞江,血染河水,乃稱紅河。李乾德乃降,是時,李乾德方十歲,政事皆制於李尚吉。其甲峒者,就是交趾土著大聚部落,酋長大聚承貴,娶福建人李公蘊之女,遂改漢姓甲氏。甲承貴之子甲紹泰,又娶李德政之女。甲紹泰使子甲景隆,再娶李日尊之女,兩族世為婚姻,最為北宋邊患。自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甲承貴襲破太平寨,殺寨主李緒。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甲紹泰又殺永平寨主李德用,屢侵邊境。至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甲承貴被北宋大軍討平,部眾潰散,北宋收攏其族人歸隸於機郎縣。
甲承貴的後裔,自北宋時期起即稱甲氏,世居雲南、廣西一帶,後逐漸內遷,分散於中華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阿拉坦胡雅克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阿拉坦胡雅克氏,源出大蒙古汗國時期成吉思汗帳下的金甲武士,漢義“金甲”,皆為魁偉驍悍的蒙古武士擔任。到了元朝時期,金甲武士為朝廷禁衛軍主力,開始吸納了不少西域阿拉伯族人、鄂溫克族人,維吾爾族人等,逐漸形成一個教大的部族,皆稱阿拉坦胡雅克氏。
明朝初期開始,阿拉坦胡雅克氏的後裔子孫遂以“金甲”為姓氏,漢化稱甲氏、金氏、武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勒第氏,滿語為Ledi Hala,漢義“寬廣”,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多為甲氏、廣氏等。
⑵.滿族鈕旺堅氏,亦稱牛王吉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釀剜氏,金國時期稱女真耨碗氏,以部為氏,滿語為Niowanggiyan Hala,漢義“甲氏、綠色”,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甲氏、鈕氏、綠氏等。
⑶.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國,為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作王甲部,以部為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甲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等。此外,蒙古氏、錫伯族也有完顏氏,乃金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⑷.滿族扎思瑚哩氏,亦稱甲思胡里氏,滿語為Jas’huuri Hala,世居卦勒察和倫(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甲氏、臧氏、扎氏、張氏、賈氏、托氏等。
⑸.滿族珠佳氏,亦稱朱佳氏,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術甲氏,以部為氏,滿語為Jugiya Hala,世居崇果濟巴布(今吉林境內)、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朱氏、甲氏等。該支甲氏鼻祖為金國時期著名的延安知府、元帥左都監術甲·臣嘉,其後裔子孫在南宋時期即有以複姓省文簡改為單姓甲氏者,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太甲(商太宗子至)、甲承貴、術甲·臣嘉。

遷徙分布

甲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九百零六位,以鹹陽為郡望。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市、北海市,山東省的濟南市、陰平縣、肥城市,台灣省,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與中部地區等地,均有甲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鹹陽郡:鹹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鹹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鹹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鹹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鹹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鹹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鹹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代,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布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鹹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鹹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末,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遷右扶風郡治於槐里(今陝西興平市)。三國魏時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里)、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鹹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鹹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鹹陽分屬三原、縣、鹹陽分區,1950年庚寅合併為鹹陽分區,1953年癸巳撤銷鹹陽分區,1961年辛丑復置,1968年戊申改為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地區,設立鹹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鹹陽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甲秀玲:(公元1942~ ),女;山東肥城人。濱州地區工程建設標準定額站調研員。1993年7月被評為高級工程師。1968年 12月畢業於山東工學院,分配到地區建築公司一工區擔任設計預算資料編制工作。根據當時的預算定額和實踐經驗總結出一套較為簡便、科學的計算工程量的方法,被同行認可並採用,提高了工效。在遇到定額缺項或採用新材料和新工藝時,及時編補生項,使預結算工作順利進行。
1978年4~10月,在籌建預製構件廠的工作中,設計了預應力台座,根據濱州地區實際情況,採用三比七灰土代替砼墊層,節約了材料,圖紙被外地和外單位套用。
1978年10月~1982年2月,在一工區擔任工地施工技術員,獨立完成工業與民用建築施工任務。遇到多種錯帶型基礎時,採用變坡度小模板卡量法,既節約了時間和材料,又做到按圖紙標準施工。
1982年2月~1986年12月,任工區生產股股長,除聯繫安排生產任務以外,還審核匯總施工技術資料,將各單位工程分類裝訂成三冊,以便查閱。在全省質檢中技術資料得分最高。
1986年12月調到定額站任副站長,負責全區的定額管理工作。組建了濱州地區預(結)算大檢查領導小組,對全區進行檢查,及時做了調整,挽回了損失,提高了預算人員的技術水平。組織了全區首屆預算員專業技術競賽,主持全部技術工作,並對選拔出的赴濟參賽選手培訓輔導。參加編制《地區材料預算價格》,擔任領導小組副組長、技術總負責人和責任編輯。擔任《建設管理釋疑》一書的編委。曾為中專班和各種技術培訓班講授專業課和技術基礎課。為地區、市勞動技校建築班講授施工管理課程,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