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輪狀病毒主要透過口糞途徑傳播,可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或接觸受污染的對象表面傳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型輪狀病毒
- 外文名:Rotavirus A;RV-A
- 科 :呼腸孤病毒科
- 亞科:無刺突呼腸孤病毒亞科
- 屬:輪狀病毒屬
- 種:甲型輪狀病毒
中文名稱,英文名稱,分類類型,分類,人輪狀病毒,臨床表現,發病機制,治療,預防,疫苗,
中文名稱
甲型輪狀病毒
英文名稱
Rotavirus A;RV-A
分類類型
種
分類
呼腸孤病毒科>無刺突呼腸孤病毒亞科>輪狀病毒屬>甲型輪狀病毒
人輪狀病毒
在病毒性胃腸炎中,人輪狀病毒(Rotavirus)為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致病原。據估計,全球每年死於該病的幼童至少有850000人,尤以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居多。 輪狀病毒圓形。病毒表面含有雙層外殼。內、外殼之間因有條幅狀連結,形似車輪,故稱為輪狀病毒。輪狀病毒為RNA病毒,遺傳物質為雙股,且分為11節。根據基因組序列分析和血清學分型的結果,輪狀病毒被分為六種(A-F),每一種又可進一步劃分為若干個型。大多數感染人類的輪狀病毒均屬於輪狀病毒A。
臨床表現
輪狀病毒感染的症狀以嘔吐及水狀腹瀉為主,常伴有發燒及腹痛等症狀。病毒感染潛伏期約為24至72小時。重症患者可有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症狀,甚至死亡。急性發病期間,由糞便中排出病毒並可持續一周以上。此時採集糞便標本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看到典型的病毒顆粒。身體健康的人患上輪狀病毒腸胃炎,病徵一般會自行消退,但幼童偶然會出現嚴重脫水的情況。病癒後並非終生免疫,但再次感染的病情往往較初次感染的輕微。此病症較常出現在天氣較涼的月份。
發病機制
此症可於兒童日間護理院內造成爆發。輪狀病毒的感染與流行非常普遍,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秋冬季為發病高峰季節。病毒主要侵犯六歲以下兒童,其中6~24個月的嬰幼兒居多。由於該病毒感染可呈現較輕症狀甚至無症狀感染,因此,實際被感染的人數遠比患病人數為多。據統計,在已開發國家4歲左右兒童輪狀病毒抗體陽性率可達90%以上,再感染的機率也很高。 病毒的體外培養過程證明,在trypsin存在下,病毒的外層殼被破壞後才能感染細胞。這似乎提示我們,小腸中高濃度蛋白酵素的存在是輪狀病毒建立感染所不可缺少的環境。 輪狀病毒感染小腸黏膜上皮細胞,進入細胞並在細胞內複製,進而殺死細胞。小腸黏膜細胞損傷後,小腸運輸系統遭到破壞,鹽份、葡萄糖及水份流失,引起腹瀉。 輪狀病毒性腹瀉雖然為一種自限性疾病,然而由於該病毒在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每年都會造成數以萬計的兒童死亡。除了改善衛生條件之外,發展有效的病毒疫苗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所關注和推動的課題。早期的疫苗以動物輪狀病毒的減毒疫苗為主。近年來則以發展人類─動物輪狀病毒的重組疫苗為主要目標,並獲得了較好的研究結果。
治療
目前尚無特別的抗病毒療法,患者需要補充失去的水份。
預防
輪狀病毒的預防方法跟其它病毒性胃腸炎的相似,應維持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 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後須徹底洗淨雙手。清理嘔吐物、糞便及尿片時須戴上手套,事後須再洗手。
疫苗
1998年,美國FDA核准輪狀病毒Rotashield疫苗﹙Wyeth惠氏﹚上市,其為口服四價輪狀病毒,用來預防嬰幼兒因輪狀病毒引起的胃腸炎。 輪狀病毒自然感染的免疫反應,未完全了解,其無法提供完全的保護力,因此受感染者,來年可再受感染。自然感染時,在小腸黏膜能產生特殊免疫反應,也能減少嚴重腹瀉的可能性。輪狀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和自然感染類似,Rotashield疫苗含有四種不同血清型輪狀病毒,這種活疫苗能產生IgA抗體中和這些血清型,也能產生因局部免疫反應產生IgA。 對疫苗任何成份過敏者包括neomycin、amphotericin B或monosodium glutamate 都是使用禁忌。中度發燒時不建議使用, 而輕度發燒則可使用。免疫功能不全時亦不建議使用;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株並不會在家人中相互傳播,所以其家人可使用。 第一劑使用後五天,偶而會有低度發燒、食欲不振、躁動及活力降低等現象;而第二劑則只有輕度發燒;到第三劑時這些現象就很少發生了。 輪狀病毒疫苗建議於嬰兒 2、4、6個月大時使用,視需要可提前於6周大時開始使用,之後每三星期即可再次使用。較大之幼兒第一劑有較明顯的副作用,所以不建議於6個月大以後才開始第一劑。與食物一起服用並不影響疫苗效力,服用後若有溢出,亦不須再服用。疫苗使用後,四周內父母親在換尿布後應多洗手,以免排泄出的活病毒引起糞口散播。哺餵母乳時仍可使用疫苗,雖然使用第一劑疫苗與餵母乳同時進行,可能減低免疫效果,但口服三劑後就完全相同。若於服用疫苗期間,不幸得到輪狀病毒感染, 亦需繼續完成三劑疫苗,因為仍然可以避免其它血清型的輪狀病毒感染及降低感染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