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漁仙寺至仙人溪》為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遊覽桃源時所記敘的遊記中的一段,文字清新活波,為桃源遊記中的名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由漁仙寺至仙人溪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遊記
- 作者:袁宏道
原文,注釋,翻譯,
原文
至漁仙寺,寺有伏波避暑石室,是征壺頭時所鑿,余竇歷歷如僚幕。寺幽絕,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間。一老僧方牧豕,見客不肅。問幾何眾,曰“單丁無徒侶。”相與咨嗟而去。又數里,至穿石。石三面臨山,鋒棱怒立,突出諸峰上。根銳而卻,末垂水如照影,又若壯士之將涉。石腹南北穿,如天闕門,高廣略倍。山水如在鏡面,繚青縈白,千里一規,真花源中一尤物也。一客忽咳,有若瓮鳴。余因命童子度吳曲。客曰:“止,止!否則裂石!”頃之,果有若沙礫墮者。
乃就船。 又十餘里,至新湘溪。眾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閒雅,無刻露態。水至此亦斂怒,波澄黛蓄,遞相親媚,似與遊人娛。大約山勢回合,類新安江,而淡冶相得,略如西子湖。如是十餘里,山色稍獰,水亦漸洶湧,為仙掌崖。又數里,山舒而畦見,水落而灘見,為仙人溪。既迫夜,舟人畏灘聲,不敢行,遂泊於灘之渴石上。灘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注釋
[1]竇:洞。
[2]伏波:東漢初年名將馬援,受封伏波將軍。《後漢書》記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馬援征湘西的五溪蠻,曾在此鑿石室避暑。
[3]壺頭:山名。在今桃源與沅陵交界處,當時五溪蠻據此。
[4]如幕僚:像是下屬官吏的休息處。
[5]盆石:盆景。
[6]岫色:山色。
[7]牧豕:放豬。
[8]不肅:不恭。
[9]根銳:下部狹窄。卻:向後退的樣子。
[10]末:山尖。垂水:低頭向水。
[11]闕(què):皇宮門前面兩邊的樓。天闕門:宮門外兩闕之間的通道。
[12]規:圓形。這裡指“鏡面”。
[13]尤物:珍貴的物品。
[14]度(duó):度曲,唱歌。吳曲:吳聲歌曲。此指江南民歌。
[15]刻露:雕刻顯露。
[16]波澄:流水清澈。黛蓄:潭水青綠。
[17]新安江:發源於安徽南部,向東南流至浙江建德,匯入錢塘江。
[18]淡冶相得:素雅、艷麗相襯托。
[19]西子湖:即杭州西湖。
[20]獰:樣子兇惡。
[21]畦(qí):泛指農田。
翻譯
到了漁仙寺。寺內有伏波將軍曾經避暑的石室,這是征討壺頭山時所鑿刻的。其餘各洞也都清清楚楚,像是下屬官吏的休息處。漁仙寺十分幽靜,左邊一座小山峰拔地而起,像盆景一樣,山峰尖峭秀麗,可讓人賞玩。江面光亮透出山色,穿過窗扉里。一位老僧正在放豬,見到我這位客人不恭敬。我詢問有多少僧人,回答說"孤單一人沒有徒弟與夥伴"。接著感嘆離開。又過了數里,到了穿石山。這裡三面臨山,山峰稜角怒然陡立,比其他各峰都要突出。根部狹窄,有後退的感覺,山尖低頭俯水倒映身影。又像壯士將要涉水過河。石頭中間南北而穿,像宮門外的兩個宮闕,高與寬大致還要比宮闕高大一倍,山水好象在鏡面,纏繞著青白色,千里的山水都聚縮在這個鏡面之中,真是桃花源中的一個珍品啊。有一位客人忽然咳嗽,好像瓮中鳴響。我於是命令童子做了首吳曲民歌。客人說:"停,停!否則石頭就裂了!"不久,果然好像有沙礫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