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由水溪至水心崖記
曉起揭篷窗,山翠撲人面。不可忍,遽趣船行3。逾水溪十餘里,至沙蘿村。四面峰巒如花蕊,纖苞濃朵,橫見側出,二十里內,秀蒨閣眉,殆不可狀。夫山遠而緩,則乏神;逼而削,則乏態。余始望不及此,遂使官奴息譽于山陰,夢得悼言於九子也。
又十餘里至倒水岩。岩削立數十仞,正側面皆霞壁。有竇八九,下臨絕壑。一竇懸若黃腸者五,見極了了。問山中人,雲有好事者,乘漲倚艦,令健夫引絙而上,至則見有遺蛻,沉香為棺。其言不可盡據,然石無寸膚,雖猿猱不能攀,不知當時何從置此。
又半里至漁仙寺。寺有伏波避暑石室,是征壺頭時所鑿,余竇歷歷如僚幕。寺幽絕,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一老僧方牧豕,見客不肅。問幾何眾,曰單丁無徒侶。相與咨嗟而去。
又數里至穿石。石三面臨江,鋒棱怒立,突出諸峰上,根銳而卻,末垂水如照影,又若壯士之將涉。石腹南北穿,如天闕門,高廣略倍。山水如在鏡面,繚青縈白,千里一規,真花源中一尤物也。一客忽咳,有若瓮鳴。余因命童子度吳曲。客曰:“止止!否則裂石。”頃之,果有若沙礫墮者。
乃就船,又十餘里,至新湘溪。眾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閒雅,無刻露態。水至此亦斂怒,波澄黛蓄,遞相親媚,似與遊人娛。大約山勢回合,類新安江,而淡冶相得,略如西子湖。
如是十餘里,山色稍獰,水亦漸洶湧,為仙掌崖。又數里,山舒而畦見,水落而灘見;為仙人溪。既迫夜,舟人畏灘聲不敢行,遂泊於灘之渴石上。灘皆石底,平滑如一方雪,因命小童烹茶石上。
次日舟發,見水心崖如在船頭,相距才里許。榜人踴躍,頃刻泊崖下。崖南逼江岸,漁網溪橫齧其趾,遂得躍波而出。兩峰骨立無寸膚,生動如欲去。或銳如規,或方如削,或欹側如墜雲,或為芙蓉冠,或如兩道士偶語,意態橫出。其方者獨當溪流之奧,遒古之極。對面諸小峰,亦有佳色,為之佐妍,四匝皆龍湫,深綠畏人。崖頂有小道房,路甚仄,行者股慄,數息乃得上。既登舟,不忍別,乃繞崖三匝而去。
石公曰:“遊仙源者,當以淥蘿為門戶,以花源為軒庭,以穿石為堂奧,以沙蘿及新湘諸山水為亭榭,而水心崖乃其後戶雲。”大抵諸山之秀雅,非穿石水心之奇峭,亦無以發其麗,如文中之有波瀾,詩中之有警策也。君超又為余言靈崖及諸山之幽奇甚多,要余再來。余唯唯,他日買山,當以此中為第一義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水溪: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附近。距離桃花洞二里許。水心崖:俗稱
水心寨,亦名夷望山,位於沅江與夷望溪交匯處,桃源縣之西南。
山翠撲人面:翠綠的山色直向人面衝來。
遽(jù)趣(cù)船行:就催促舟子開船。遽,便、就。趣,催促。
沙蘿村: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剪市鎮沙蘿山下。
纖苞濃朵:柔細的花苞、濃密的花朵。
橫見側出:左右邊旁橫斜地聳出。
秀蒨(qiàn)閣眉:秀麗鮮艷的姿態引人目不轉睛地朝它注視。蒨,鮮明。閣,停止,閣眉,眉毛一動也不動,即視力專注之意。
殆不可狀:幾乎無法形容。
緩:寬。
逼而削:逼近地顯出尖峭的樣子。逼,靠近。
夢得:
劉禹錫,中唐文學家。字夢得。九子:
九華山的舊名。山有九峰,唐詩人李白嫌“九子”名俗,乃易為九華。
倒水岩: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
黃腸:西漢時埋葬亡人的器物。
絙(gēng):粗大的繩索。
遺蛻:屍體。
何從置此:從什麼地方投放到這兒的。何從,賓語提前,賓語“何”提到介詞“從”之前,順序應為“從何”。
漁仙寺: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位於沅水風光帶欽山東南。
伏波:漢代將軍名號。伏波之意是說舟行江海能制服浪濤,使海不揚波。漢武帝曾命
路博德以伏波將軍名號帶兵出征南越。東漢
馬援亦有此封號。此處伏波系指馬援。
壺頭:山名。位湖南沅陵縣東北沅水沿岸,與桃源縣接壤。其山頭頗類東海之方壺山,故有壺頭之稱。馬援停軍處之遺蹟留于山下水畔。
僚幕:僚屬即下級官員的帳幕。
江光岫(xiù)色:沅江的波光、峰巒的秀色。
見客不肅:見遊客來臨,也不知恭敬。肅,恭敬。
單丁:單獨的成年男子。佛教上稱沒有收過徒弟的老年僧人為單丁。
咨嗟:悲傷嘆息。
穿石:桃源縣西南之山峰。即古松梁山。景名“穿石繚青”。離欽山約十里,為東漢馬援征蠻途中渡軍之處。
鋒棱怒立:山峰像尖角般地高高聳起。
根銳而卻:山底部呈尖銳形地朝後退讓。
末垂水如照影:山根末端低俯在水面上,好像在照自己的影子。
將涉:將要步水而渡。
天闕:天子宮闞;帝王宮殿。
高廣略倍:高興寬略近一倍。
繚青縈白:縈繞著一道青、白的光彩。
千里一規:在遼闊的天地內構成了圓弧的形狀。規,圓弧形。
尤物:特異的物體,指稀世之珍。
瓮:一種陶製的容器,可用來汲水,也可用來盛酒漿。
度吳曲:唱起蘇州一帶的歌曲,可能指崑曲。
裂石:山石迸裂。裂石這種現象,物理學上稱共振或共鳴。振動體由於周期變化的外力作用,其頻率與振動體固有頻率接近或相等,這樣振幅便會急劇增大。
新湘溪: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另名清湘溪。位於桃源縣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馬石與興隆街之間,泛指新湘溪匯遠處上游下游水域。
山容殊閒雅:山的姿態像人也似的很是從容大方。
斂怒:收斂起奔騰洶湧的水勢。
波澄黛蓄:澄清的水面含有青黑的顏色。
遞相親媚:一浪一浪的傳遞過去,相互間似很親近、喜悅。
淡冶相得:淺淡艷麗的色彩配合得十分適宜。
仙掌崖: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位於新湘溪之西。
見:同“現”。顯露。
仙人溪: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另名關溪、千人溪。在水心崖東,源出高橋村,向南流入沅江。
渴(jié)石:水乾涸後露出水面的石頭。渴:水乾涸。
榜人:船夫。榜,假借字。正字是舫。
漁網溪橫齧其趾:漁網溪水從左右兩邊來咬住它的山腳,意即水心崖左右皆臨水。漁網溪,在湖南桃源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俗訛為怡望溪,義訛為漁網溪。
或銳如規:有些山峰尖銳得像圓規。
或方如削:有些山峰方正得像刀劍鞘。削,通“鞘”。
或欹(qī)側如墜云:有些山峰倚倒一邊像是從天上降落下的雲層。
偶語:同“耦語”。兩個人私下交談。
意態橫出:神情態勢橫逸而出。
遒古之極:強勁古老到極點。之:到。
為之佐妍:替它們作陪襯,增加了這些山峰的美色。
四匝:四周圍。龍湫(qiū):懸於上而下有深潭的瀑布。
深綠畏人:言水色濃綠異乎尋常,使人驚恐。畏,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畏懼”。此句含迷信成份,宏道疑此瀑布沖成之綠色深水中藏有蛟龍,故言“畏人”也。
仄:傾斜。通“側”。
股慄:大腿發抖,形容十分恐懼。
仙源:即桃花源。
軒庭:有窗的長廊和小屋前的庭院。
奧:房屋的西南角。
奇峭:奇艷和峭拔。
亦無以發其麗:也不能將諸山的佳麗呈現出來。發,顯現。
波瀾:浪濤。波浪一高一低,比方寫文章也像它一樣壯闊、一樣起伏不定。
警策:修辭格之一。指詩文中精煉扼要能引人注意、振動全篇的含義深長的句子。
君超:龍襄,字君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袁氏兄弟交好。
要:同“邀”。
唯唯:謙遜應答之言。
買山:退隱山林。
當以此中為第一義也:應該把這當中的山峰作為頭等重要的最為相宜的去處。義,事情做到適宜之處。
白話譯文
早晨起來打開船窗,山巒的翠色撲面而來,使人急不可待,就催促急速行船。過了水溪十多里,到了沙蘿村,這裡四周的峰巒像花一樣,纖秀的花苞,艷麗的花朵,橫現側出,二十里內,秀美的景色展現在眼前,幾乎無法描繪。一般說來,山巒遙遠而且山勢平緩,就缺少神韻;逼近而且山勢陡艄,就缺少恣態。我當初想不到景色竟這般美麗,可以使王獻之對山陰的讚美停止,讓劉禹錫為盛讚九華山而傷感。
又走了十多里到了倒水岩。山岩峭立幾十仞,正面和側面都是色彩斑爛的岩壁,岩壁間有八、九個岩洞,下面緊靠著深谷。其中一個岩調里,懸掛著五具好像黃心柏木的棺材,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問山里人,他回答說,有好事的人,乘著水漲的時候,憑靠大船,讓精壯的漢子攀著繩索緗上爬,到了洞裡就看見有遺骸,用沉香木作棺材。這些話不能全信。但是石壁上沒有任何草木,就算是猿猴也不可能爬上去,不知當時是從什麼地方把棺材放在洞中的。
船又行了半里,到了漁仙寺,寺內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避暑石室,是馬援征伐壺頭時開鑿而成的。其餘的岩洞也清晰可見,像是石室的部屬和幕僚。寺院很幽靜,左邊有一座小山拔地而起,像盆景一般,尖削秀美可供賞玩。山光水色,輝映在寺院門窗之間。有個老和尚正在擺棋局,看見客人也不迎候。問他寺中共有幾人,回答說:“孤單一人無僧徒相伴。”我們相互嘆息著離去了。
又走了幾里路到穿石。石岩三面臨江,稜角尖利地突出在群峰之上,石根尖細而向後彎,末端垂在水中像照著鏡子,又像壯士將要涉水而過。石岩中間南北通透,好像宮殿的大門,大約高是寬的一倍,山水像映在鏡面之上,青山與白水互相繚繞,千里景色一樣美麗,真是桃花源的奇妙景觀呵。有一位遊客忽然咳了一聲,聲音像瓦瓮鳴響。我於是命小僕人唱吳曲,遊客說: “停!停!不然岩石要裂開了!”一會兒,果然像有沙礫掉了下來。
於是上了船,又行了十多里,來到新湘溪。群山夾著溪水,似乎不願讓溪水流去,山的形貌閒逸雅致,完全沒有刻板突露的姿態。溪水流到這裡也平和了,水波澄清成深碧色,波紋相互親昵嬉戲,好像同遊人相樂。那盤旋的山勢,大約像新安江;而淡雅濃艷恰如其分,又約略像西湖。
這樣的景色過了十多里,山色又漸顯粗獷,水流也漸見洶湧,這就是仙掌崖了。又行了幾里,山勢平緩而且出現一片田畦,水變淺而且有河灘顯露,這就是仙人溪。這時已近夜晚,船夫懼怕灘流湍急的聲音,不敢再行船,就把船停靠在河灘的巨石上。河灘全是石頭作底,平坦光滑得像一片雪,於是我就叫小僮在石上煮茶。
第二天早晨開船,遙望水心崖就像在船頭邊上,相距才一里多路。船工十分賣力,一會兒就把船停在崖下了。崖南靠近江岸,漁網溪橫在旁邊沖蝕了崖腳,於是水心崖就在綠波中跳躍而出。兩座石峰聳立水中,沒有任何草木,姿態生動得像要飛了去,有的尖圓像是用圓規劃成,有的方正像是用刀削過,有的傾斜像下墜的雲朵,有的像莢蓉冠,有的像兩個道士相對交談,意態橫生。那個方形的石峰獨立在溪流幽僻處,道勁古樸極了。對面的那些小山,也各有美色,為水心崖增添了美艷。崖的四周圍繞著瀑布沖成的深潭,潭水深綠得嚇人。崖頂有一間小道房,山路很窄,行人走在上面兩腿發抖,停歇多次才能上到崖頂。我們上了船,卻不捨得離去,於是繞山崖轉了三周才離開這兒。
石公認為:“游桃源的人,應該把綠蘿山當作門戶,把花源洞當作庭院,把穿石當作廳堂,把沙蘿村和新湘溪那些山水當作亭榭,而水心崖就是桃源的後門。大概眾山的秀麗典雅,要沒有穿石、水心崖的奇異峭拔,也不能顯示出它們的美,就像文章要有波瀾起伏,詩中要有警句妙語一樣。”君超又對我說,靈岩和周圍的山巒,清幽奇特之處很多,邀請我再來游賞,我答應了。有朝一日買山建屋,我一定要把桃源看作最適宜的地方。
創作背景
袁宏道曾於神宗萬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秋天由公安出發,專程乘船遊覽了湖南常德、桃源等地,寫有遊記四篇,此文是其中之一。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作者由水溪出發,花兩天時間遊了沙蘿村、倒水岩、漁仙寺、穿石山、新湘溪、仙掌崖、仙人溪、水心崖凡八處名勝。
文中第一段(一、二兩節),作者寫他在沙蘿村和倒水岩所見之山景,並表述了他對其地古蹟的看法。沙蘿村“四面峰巒如花蕊,纖苞濃朵,橫見側出”,綿亘二十里。山形為“纖苞濃朵”的“花蕊”,這一比方不覺得作者在游山,好像置身於鮮花叢中,觀賞那“秀蒨”的“花”容。這喻意是新奇的、富於誘力的。“夫山遠而緩,則乏神;逼而削,則乏態。”這更是作者游山的經驗談,更是他遊歷多處山嶺經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沙蘿村四周的山峰既不“遠而緩”,也不“逼而削”,既豐於“神”,也饒於“態”,所以他要視之如“纖苞濃朵”的“花蕊”,要為之“閣眉”久望。如此神態豐饒的山嶺實為作者始料所未及,因此,他又用王獻之“息譽于山陰”、劉禹錫“悼言於九子“兩典來褒揚沙蘿村“四面峰巒”之美,那自是意料中事了。
倒水岩是“削立數十仞”的“無寸膚”之“石”,宏道在此看到了“下臨絕壑”的“竇八九”,其中“一竇懸若黃腸者五”,這種現象,他處稀有。山中人的解釋,他以為“不可盡據”,聊志之以存疑。這可說是他考查古蹟時的一種求實精神的體現。
第二段(三、四兩節)記游漁仙寺和穿石山。漁仙寺中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當年“征壺頭時所鑿”的“避暑石室”。 作者寫寺景,說它“幽絕,左一小峰拔地起,若盆石,尖秀可玩”,拔地小峰恍似盆間山石,又“尖”又“秀”,很可供遊人觀玩。“江光岫色,透露窗扉間”。寺內窗戶,在這裡招來了空間美感。
宗白華先生說:“窗子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他進而說:“有了窗子,內外就發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
美學散步》第55頁《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江面波光,山巒秀色,透過窗扉,帶給人的恰正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作者的這筆描繪,也正好把“新的境界”和“美的感受”傳達給了人們。故筆墨雖少而境界反新、感受愈美。寫牧豕老僧,反映其處境之慘,毫端頗寄同情。作者於匆忙間著此數語,是要讓靜中生動,為山行作點綴,絕非冗辭。
穿石山下有大竇,直穿東西,春末夏初,江水漲溢,直接經石穴穿過。為顯現此特徵,作者精勤用力,所用五譬,皆酷肖其形。他寫“銳而卻”的臨水的山根之末,比之“如照影”、“若壯士之將涉”;寫“南北穿”的“石腹”、比之“如天闕門”、“如在鏡面,繚青縈白,千里一規”;寫“一客忽欺”,比之“若瓮鳴”,山峰的形貌,山水的色澤,崗巒的回聲,通過多種比喻,在人的視覺、聽覺上留下了難忘的印痕。作者詠《穿石》詩有云:“石底望溪山,山山如鏡里……溪與奇相值,幽艷忽無比……一處幻玲瓏,千崖燦花蕊……”,讀此可見穿石之秀麗及作者之傾心。
第三段(五、六兩節)寫新湘溪舟行所經之仙掌崖與仙人溪。新湘溪沿岸又是另一番風光。“眾山束水,如不欲去”,合寫山水,著一“欲”字,仿佛水也有了意志,不願離開“眾山”。“山容殊閒雅,無刻露態”,“水至此,亦歙怒,波澄黛蓄,遞相親媚,似與遊人娛”,分寫山水,“閒雅”的“山容”任人觀覽,而水似也通人意,和遊人在一道戲耍。山川特色描畫至此,已頗細緻,作者猶恐人難以領會,乃更取新安江以表其山勢之回合,西子湖以明其淡冶之相得,讓人們從類比中識其大體、從合二而一中知其大勢。
這段的四個比喻帶有擬人意味。寫仙掌崖山水僅兩句:“山色稍獰,水亦漸洶湧”,寫仙人溪山水亦只兩句:“山舒而畦見,水落而灘見”,兩處山水,一為山“獰”,一為山“舒”;一為“水洶湧”,一為“水落”,其狀互異,跟新湘溪之山水不同。新湘溪之山水,著眼於其靜,此處則著眼於其動。一動一靜,都由作者用不同筆墨恰當地分寫出它們的不同形象。
第四段(七節)記第二天遊程,著重描繪多姿多樣的水心崖。為了勾勒水心崖“橫出”的“意態”,作者連用六喻:“兩峰骨立無寸膚,生動如欲去,或銳如規,或方如削,或欹削如墜雲,或為芙蓉冠,或如兩道士偶語”,由於比方確切,雖未游其地者,在讀了本文,綜合了六種喻辭後也能獲得一水心崖的完整的山容。兩峰寫罷,作者又點明“方者”如何,“對面諸小峰”怎樣,四周“龍湫”於人有何影響。寫龍淵,筆法同上段的“舟人畏灘聲不敢行”相近,前者以聲畏人,後者以色畏人,全能給人以心理上的威脅。“既登舟,不忍別,乃繞崖三匝而去。”
陳繼儒評曰:此句“結得妙。”妙就妙在作者獲得了美的滿足,他已不想離此佳山水而他往。水心崖之美,可由此不難想見。
第五段(八節)說明遊歷仙源應從之次第。遊仙源者應從何處入,從何處看,從何處出,作者先後指出其孰為“門戶”、孰為“軒庭”、孰為“堂奧”、孰為“亭榭”、孰為“後戶”,線路分明,具有導遊性質。其中突出“穿石、水心”兩崖,典型結合一般,內容尤為全面。作者復以文中之“波瀾”,詩中之“警策”相比,更覺風流高格,超人一等。陳繼儒又評曰:“悟及詩文,此游不枉。”昔太史公因歷覽名山大川而為文益奇,宏道斯游亦能自詩文悟徹,同於史遷所歷,也可算不枉此番的仙源之旅。
名家點評
明·陳繼儒評“水亦漸洶湧”句云:“愈出愈奇。” 又評“生動如欲去”句云:“仙境令人神往。” 又評“乃繞崖三匝而去”句云:“結得妙。” 又評“如文中之有波瀾”二句云:“悟及詩文,此游不枉。(《袁中郎未刻遺稿》)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北省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吏部主事。與見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始者,在三袁中成就最大。論詩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作詩宗白居易、蘇軾,任性而發,語言清新。著述頗豐,今有《袁宏道集箋校》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