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印章

田黃印章

田黃印章昂貴而稀有。為了解其特性,避免錯失,必須對田黃印章的用材,作科學之分析。 本照片之田黃印章為田黃王. 糸昂貴之田黃凍。 據云系當年末代皇帝溥儀賞玩之物。

經故宮古玉權威連少卿鑑定並親自簽名發證書為:“163克. 淡柔黃色田黃石章。 整體為淡柔黃色,石質具田坑石特徵。蘿蔔性,紅筋明顯,表面薄意紋飾佳,為清代晚期作品,具很高收藏價值。”《壽山石志》考證田黃形成於數百萬年前第三紀末期,壽山石礦的部分礦石受風雨剝蝕,自礦床分離而散落於溪旁基礎岩石上,逐步被沙土覆蓋,形成沖積性砂礦沉于田地中及河 灘下。田石埋於砂土中,日久天長,其表皮鐵質酸化,致使石色外濃內淡,產生了色皮與“蘿蔔紋”等特徵。田黃產於總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壽山溪一段約8公里的溪流及溪旁水田的底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黃印章
  • 形成於:數百萬年前第三紀末期
  • 產於: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
  • 顏色:淡柔黃色
化學結構,田黃產地,出產界限,分類,種類介紹,色相分類,上品,中品,下品,外表裹皮,肌理,田黃六德,田黃特徵,田黃色相,通靈度,4大類,銀裹金,格裂形態,田黃比重,相關資料,其它資料,田黃鑑定,

化學結構

田黃石系壽山石中特稀少的一種,理論上還是葉蠟石(Al2[Si4O10](OH)2)屬單科晶系。其化學成份理論值:SIO266.7%;H2O5%;Al2O328.3%;Fe2 O31.7%左右;CaO0.3%左右;還可能含微量K、Mn,Ti,Zr………..壽山石主色調之變化,與其化學成份中低含Fe2,O3,MgO等比例變化有關。摩化硫度為2度左右,其比重2.5.耐火度1700度C左右。

田黃產地

出產界限

田石——產於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里,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範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

分類

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擱溜田等,其中中坂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種類介紹

橘皮紅田
橘皮紅田為上三坂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極細緻之蘿蔔紋,綿密而欲化。其質純優,凝靈成凍,為田石中色度最飽和者。橘皮紅應為正紅田,占田石產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積多不盈兩,故極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紅被列為田石的極品。
煨紅田
煨紅田多產於上、中坂田中,外層色紅如丹棗,表面常有黑色斑塊如黑皮,材積亦極小,靈度遜於橘皮紅田,顯微透明狀,質亦比田黃稍堅硬、乾澀、常無明顯的蘿蔔紋。
相傳乃因石農墾地燒草時,土裡的小田黃經火熏燒,達到一定溫度而變色,故也屬稀品。但多因質燥,材小而不為收藏者所珍愛。
田黃
指黃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數里至雙溪皆可掘得,占田石產量最多。各坂的田黃色質微有區別: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質為最佳。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
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質靈膩嫩透,酷似坑頭水晶。常有赭黃格似血縷,蘿蔔紋如鮮嫩之白蘿蔔肌理,極細而化。因石通靈,色純淡,故格、紋比各色田石更為明顯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渾濁且狀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有黃皮的白田,即所謂“金裹銀”,極難覓得(圖28),其色並非純白,皆略帶淡黃或蛋青色,燈照則肌理皆泛黃紅,有別於掘性白高山(圖29、30)。
黑田
黑田有純黑和灰黑二種。
純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鐵頭嶺及下坂一帶的田中,常見有黃色石皮。質亦較細,蘿蔔紋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渾而微透,並常伴有細小黑砂釘(圖31)。
灰黑田色較淡而灰。皮或黑或黃,質多粗硬渾雜而間有黑砂點。蘿蔔紋常粗散不勻。產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產。為下品田(圖32)。
黑田中偶有質靈、紋細,肌理灰黑而顯青綠色調,人或稱之為“綠田”(圖33)
黑皮田
即“烏鴉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產。皮無純黑,而黑中又微帶青綠或灰綠色,又稱“蛤蟆皮”。其皮內或白田或田黃,色質、紋理和尋常無皮之田無異,唯多伴有小黑釘。單層的烏鴉皮田燈下能透,其肌質易於鑑識,若烏鴉皮內再有一、二層黃皮或白皮則難以燈照鑑別,不過這類含多層石皮的田石,若皮質細膩、無雜色、無砂斑,則多見其里色質俱佳,猶如凍石,實屬難得之材(圖34)。
銀裹金
指外白內黃的田石。
許多白田或多或少總帶有黃心,田黃亦常帶有白皮,“銀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較多的黃心,或田黃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統稱為“銀裹金”田。前者的黃心如蛋黃亦如黃心的蕃薯,黃亦明快純淨而淡雅,質極細嫩靈膩,而紋路比各色田石更隱約難尋,幾乎不可見。後者的黃多介於黃金黃與桂花黃之間,接近黃金黃,但稍含粉色,蘿蔔紋細密有致。材積好、色質佳的銀裹金,亦屬田石之上品(圖35)。
碓下田
產白碓下坂。皮青黃而稀薄。外層肌質色較濃,黃而偏褐,肌理淺淡。或有明顯的細密蘿蔔紋,紋痕稍直,並伴有虱卵狀小白點。質靈透,但乾裂較多(圖36)。
擱溜田
又稱滑溜田。屬沿溪遷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層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龍、雙溪,溪中淺表沙層中偶或可得。紋多偏粗而顯露,紋行齊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細不勻。粗者極粗,細者僅微小部份亦同尋常田黃。色多褐黃。亦常附有小片黃皮,黃而灰綠,粗澀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釘或星散小白點。其中露土被陽光曝曬的,陽面往往退化,變得粗澀乾裂,而陰面還不失田黃本色(圖37)。
九手田
產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腳一帶的壽山溪流周圍,多為深層砂土中掘得,產量稀少,亦屬難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顯褐紅色。肌理無紋或紋細如絲。多附有稀薄小片黃皮。質地綿韌,顯半通靈或微通靈狀,裂格較少,偶有星散小白點或細小黑釘。溫潤稍遜於上三坂之田。色濃質優的“九乎田”,人們通常將它歸類於下坂田(圖38、 39)。
硬田
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質堅硬而粗劣的。所帶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質比牛蛋黃略細,皮色也沉而微綠。肌理或不見紋或紋路粗雜。通靈度差,且時含硬砂(圖40)。
田黃石的鑑別
田黃系自然塊狀獨石,外觀形似卵石,但稍經摩挲便覺細膩滋潤。雕琢之後,倍加絢麗奪目。潘主蘭先生詩云:“吾閩尤物是天生,見說田黃莫與京。可望有三溫淨膩,絕非誇人敵傾城。”田黃石的鑑別,並非深不可測。只要經常接觸,細心觀察,科學分析,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加深對田黃石的認識和理解,領略其自身的特點。諸如田黃的外表裹皮、肌質紋理,品類,色相、格裂形態、比重等特徵及田黃與其它掘性石的區別,均為鑑別田黃石的主要依據。

色相分類

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上品

(1) 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圖20)。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圖21)。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圖22)。

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圖23)。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圖24)。
(6)黃而微褐如熟栗的,稱“熟栗黃”(圖25)。

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圖26)。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於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圖27)。
這四類田較為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蔔紋,俗稱“雜田”。

外表裹皮

田黃原石外表常有皮層包裹,或極稀薄,或稍厚密。反色有黑、有黃亦有白、有單層皮、 有雙層皮、亦有三層皮、除部分三層皮外,置燈光下皆能通透,可洞察肌理色質。
有皮的田黃。一般憑石皮的色質,便可知道石質的大概。田黃的皮質比其它掘石的皮要細結柔嫩,僅略松于田的肌質。用刀輕刮,則刀感暢而微沉,粉粒細勻,故極利雕琢。而硬田、鹿目、掘性山石等也常有裹皮,其中,有的皮若皮屑,皮色多呈赭黃或銹紅,以刀輕刮,則稀鬆如土;有的皮帶黃綠色和深黑色,皮質硬結如山石,顆粒粗細不勻。單層皮的田石,皮色純如芽黃的,質極純優,多接近於黃金黃田黃(見第67頁);黃而灰綠的,質微硬結,田色偏黝;黑而微綠,皮清一色的,質亦優;皮色灰白淺淡的,田色多深沉偏黝;黑中夾有小塊黃綠或小塊灰白的,紋路粗雜,通靈度差,多為硬田或雜田(見圖40)。原青芝田老闆陳顯燦先生曾言:”田黃的皮與色,與土質有關。鐵頭嶺至溪坂一帶,土質黝黑,多出烏鴉皮田,黑皮而黃心;溪坂的另一邊,即溪坂屋附近多出白皮黃心的銀裹金田,黃、白兩色分隔顯明;溪坂轉上另一邊,多出黃皮黃心之田;及至‘其友屋’(指壽山村石農黃其友,其住房即在中坂橋旁附近),則常出烏皮黃心之田,但沒有溪坂所出的烏皮田通靈。”有一定道理,可供參考。許多人照搬一些論述田黃書刊按圖索驥,簡單地認為一顆田黃只能附有一種或一層色皮,事實不然。由於田黃各不同礦床之碎石,受各種自然因素影響由高處滾流至較低處的水田之中,並由歷史變遷而被不同程度掩埋,原石有一定的遷移性,加上田土砂層酸鹼度的變化,“田坑”土質其PH值大體應呈微酸性。故也時見田黃烏皮在外。黃皮其中,白皮其內的:或黃皮在外,黑皮居中,黃皮在內裹有三層皮的田黃。有時烏皮之內又一層薄黃皮(見圖16), 或烏皮內又一層半透明的白皮(見第86頁),此類二層皮的田,大部分屬枇杷黃田,外層皮質細膩,內層皮厚薄分布均勻。肌質亦純佳,甚至凝靈如凍.有的單層皮田石,一面是白皮,一面卻是黑皮,即一面是銀裹金,一面為烏鴉皮;也有一面是烏鴉皮,而另外一面又是黃色皮;甚至一部分烏鴉皮,一部分黃色皮或白皮的,此類質地多為—般性的田;更有黑、灰、黃、綠各色皮相間在一起的雜田,質多粗硬。含多層石皮的田黃,皮雖不透,難於察看,而往往肌理色質極佳(見第94頁《心清聞妙香》),粗看原石外表,毫不起眼,故常被誤以為硬田而失之交臂。

肌理

行家鑒石,最注重肌理品質。用燈照,則是辨別田黃質地優劣的一種好辦法。即使石皮緊裹,其溫潤的程度、紋理的分布、質地的純度亦能一目了然。
田黃原屬其產地附近各礦床,至少應該是海拔高於上坂、中坂、下坂等,九片“田坑”,否則難以順溪流而下,而入田地。零星散石,流落溪田久蘊田底所成,田石之肌理仍保留原來種石的某些特徵,故福州老一輩壽山石雕藝人亦稱“杜陵性田”或“坑頭性田”、“水晶性田”和“高山性田”等。
田黃的肌理,基本上是指並非百分之百,而是也有個別與特殊。皆隱有細蘿蔔紋,且疏密羅列極其有致,條理綿密而不亂,或若新出蘿蔔,或似鮮剖柑囊。這是田黃石的普遍特性,也是辨別田黃的主要持徵之一。田黃的肌質愈細膩、色澤愈淺、愈透明,其蘿蔔紋也愈明顯。故白田的蘿蔔紋,往往最為好看。也有一種田石,蘿蔔紋極隱、極細、極不顯眼,色質亦很純優,為最凝靈的田石之一(見第76頁),唯皮相易與某些掘石相類,故而往往惑而卻之。田黃因其品類各異,即先天因素(出自田坑附近各不同礦床)之差異。所以蘿蔔紋粗細有別,紋理亦隨之而異。其蘿蔔紋,或似高山凍,紋理清晰如網;或似質地細結的杜陵,紋理細隱;或似杜陵中不規則之結晶狀條紋;或似坑頭細膩而通透幾乎不見紋理;或如坑頭中之碎棉絮狀紋:但田黃之紋,遠比它們更細密、更隱約。

田黃六德

前人對田黃肌質的品評,已有精闢的論定,認為田黃具有:溫、潤、細、結、凝、膩之“六德”;並以此作為評判田黃石或它石的等級標準,也通過這“六德”來識別田黃的真偽。
溫潤是田黃的重要特徵之一。各色田石,即使是白田或黑田,燈下透照石心皆泛黃紅之光,寶氣燦爛,此為“溫”,唯田石獨有。雖寒冬臘月,亦感溫存有情,此說有文采,卻缺知識、少科學、理論性不足,易起誤導作用。人手可親。田黃石,手感脂潤,僅芙蓉石與之相近。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變,一經摩挲便覺油光欲滴。田黃與他石相比,質地細膩而凝嫩,這又是它的一大特徵。它兼具有壽山的山坑、水坑及各類石種的最優秉性。其不松、不綿勝水坑;不脆、不澀勝山坑;不硬、不燥勝山石。

田黃特徵

從上、中、下、碓下等各坂所產的田黃來看,其質地均有優有劣,各具特徵。中坂多出好田石,凝潤靈透。上坂田質偏嫩,細膩而晶透。下坂田質較堅結,色多偏黝、然亦通透,唯其中常含有行細黑砂點。下坂多出灰黑田。上、中,下各圾均常有烏鴉皮田出產。自田多出自上、中坂,是質最細嫩的田石。碓下坂田也不乏有質地細凝而通透的,但大多潤度稍遜,色接近於下坂田,微黝而黃褐,其皮多為黃色,稀而且薄,肌理的外圍常挾帶小白點如虱卵(見圖36)。另有擱溜田,出自壽山三坂附近溪田中且多為偶然拾得,其質多粗澀乾裂(見圖37)。“九手田”,有雨說,傳聞早年有五人合夥在善伯山腳採石,因不慎失一手而得名。另一說是,因該地所產山石皆為深層砂土中所出,土坑挖得較深,從坑底到坑面要傳按九手,因而得名(見圖39):“回龍”、“雙溪”皆因地名而得名。回龍,雙溪兩地本無產石,乃上游的田石順溪流而下,埋於淺土之中,性應屬擱溜田(圖41)。這些田石中,石質也有比較好的,似碓下田或部分下坂田。其淺表石色多偏沉黝,如染醬油,而石心則略灰白,燈下透照則顯褐紅色,紅甚濃,或無蘿蔔紋或有清晰的絲狀紋,肌理常帶有小白點、多無裹皮,僅少數帶有小片稀薄黃皮。裂格較少,與上游諸坂之田相比、溫潤度差且質稍硬綿。
各坂所產的田石,近山邊的,質多粗硬,皮多松澀或粗雜;近溪邊的,質則靈潤。土壤砂質的不同,對田黃質地,正如桔生淮南則為桔,也有很大影響。含鐵砂質較多的砂土中,其皮甚至肌理也常有細黑砂點,系物理滲透和化學變化所致。如下坂所出的部分田石(見94頁)。
上坂砂層中所出的白田或淡黃色田,常見外層的肌理中,伴有灰白色泡狀砂斑,或似白皮,又似雪花,顆粒如砂,松澀不利雕琢(見42)。

田黃色相

若燈下難以辨識田黃本色,還可置於日光下觀察。田黃的顏色,鮮而不俗,何為“俗”、穩而不濁,不浮不沉何為“不浮不沉”?皆屬含混不清的人為浮淺判斷表述,核心部題還是缺乏嚴謹科學表達,絕非它石或偽石所能混雜。
紅田分桔皮紅和煨紅兩種,桔皮紅色質最優,色濃尤勝桔皮,鮮艷凝靈(見圖19)。煨紅田外表色雖鮮紅如丹束,但質稍硬結,溫潤往往反不及枇杷黃等。
田黃(這裡指黃色田石)不僅本身質地優佳,而其所具有的色彩——黃色,又象徵著漢民族一種共同語言的符號。黃色是道教、佛教及儒家思想中地位最高的色彩,《易·坤》雲“天玄而地黃”,謂為上地之色。在陰陽五行說中,上居中,故以黃為中央正色。同時,黃色又是天子,黃河的象徵。而田黃的產地,名稱又含有“福”“壽”“田”的吉祥寓意(取“福建、壽山、田黃”之首字)。正因這諸多因素的巧合,田黃不但石色貴,且預兆美好,無怪乎一經面世,即被視為人間尤物,充作貢品,進入皇家,也成為豪門貴族,文人雅士爭相收藏的對象。
好的白田,細膩若白雲拂面,肌理如鮮剖蘿蔔。白田顏色雖淡,但傳達了一種平和、純潔、清淨的形象。
各類田黃,顏色區別頗為微妙,常見有介於兩色之間的,就難判定屬於何色,只能依據接近的肌質,色相而歸類。其實,田黃色相的區別,也有個過渡的轉化。

通靈度

現將部分常見的田黃所含的主要色彩及色彩純度、濃度和田黃肌質的通靈度等,作一對比,列表如下:
田黃色類
色度
所含主要色素
主十次+其它
色純度
肌質通靈度
品級
桔皮紅
深紅+黃
靈、純
極品
煨紅
束紅+黃
半通靈
上品
桔皮黃
微濃
黃+深紅
靈、純
上品
黃金黃
朱+黃
靈、純
正品
枇杷黃
黃+赭紅
中上
正品
銀裹金黃
黃金黃+粉黃
中上
中上
桂花黃
枇杷黃+粉黃
中下
半通靈
雞油黃
黃金黃+芽黃
靈度強
熟栗黃
褐紅+黃
中下
半通靈
糖粿黃
熟栗黃+褐黃
微通靈
肥皂黃
糖粿黃+粉黃
靈度弱
蕃薯黃
黃金黃+粉黃
微通靈

4大類

若以黃金黃或枇杷黃為田黃的“中正之色”,那么,田黃色相的轉向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
——由黃漸向紅的轉化,即紅的色素逐漸増加。枇杷黃→黃金黃→桔皮黃→桔皮紅。
——由黃的主調,逐漸轉化,粉質加多,石質逐漸混濁。枇杷黃→桂花黃→糖粿黃→肥皂黃;或黃金黃→銀裹金黃→蕃薯黃。
——由黃向褐灰,或灰黑調轉變,色質轉灰變暗。枇杷黃→熟栗黃→糖粿黃→灰田→黑田。
——由黃向清白轉換,即黃金黃→雞油黃→白田,等等。

銀裹金

所謂銀裹金,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則介於白田,田黃之間,外具白田肌質,內心近似黃金黃之質。白田多數帶有黃心,黃心多的,即屬銀裹金。再一種則為白皮之田黃。傳說有一種“金裹銀”田石,極為罕見。筆者數十年來,僅聞其名,而未見其石。方見一塊,始信確有“金裹銀田”(如圖示28)。“綠田”石,世有所傳聞,迄今未見。黑田中倒有一種灰黑而帶綠色調的品類(如圖33),似應歸入黑田類,或稱為“灰綠田”較為貼切。此外,尚有一種田石,部分色質類近白田處則較細,其中又渾含黑田質處,則質地稍粗些,或似“灰白田”,或似“灰黑田”,宜列為“灰田”類。黑田實際上並不全黑,而是黑中帶有赭調,仍能透明,唯蘿蔔紋大多較粗。烏鴉皮田,不宜列為黑田類。黑田多出於下坂,而烏鴉皮田則常出於上、中、下三坂。人多數烏鴉皮田,其肌理屬黃色田。黑田中亦多帶黃皮的,也不稱其為黃田。況且,白田中亦有裹黑皮的,通常也不歸於“黑田”類,仍稱作“白田”。可見,烏搗皮和銀裹金兩種田,都具有特殊的色性——多重性。故烏鴉皮田同銀裹金田皆應另列門類為宜。
一塊田黃的肌質,其內外色澤也非一成不變。除白田以外,大都是外濃而內漸黃淡,尤其是人而寬厚的田黃,內外極少是一色。田黃除非格稍多,或形較薄、體積。此段表述十分科學,但與下一段連線起來讀,就又不清楚了!小的方能內外即指還不是完全一色。
田黃以外的其它掘性石,雖多少也帶有些田味,但遠不及田黃石。常見其表面極淺的一層色似田黃,內則或白或紅或雜,不失其本來面目。還有人工蒸煮或藥浸、染色的假田,色不偏紅即偏黃或偏焦,也總有烘染痕跡顯而易見,與田黃的自然色澤相差甚遠。而且,這些假田所選的石材,必須容易進色,即色淺淡、質鬆軟的水坑或山坑石。而這種石往往比田黃通透得多,即使用黃色的石材,也多比田黃透明。因此這種假田,僅僅是外觀色濃。內裹卻反而空蕩,用空蕩比喻前面的“色濃”、很不對應,令人不知所措,更讓人疑點橫生。令人生疑。

格裂形態

所謂“無格不成田”,為何有“田”必有“格”?又是什麼必然原因造成田黃石一定要會有紅格?道出了田黃的一個普遍性特徵。正由於大部分田黃都或多或少帶有裂格,只有極細小的石材除外。而且,田黃中裂格的顏色和形狀又具有與眾不同之處。
石材的堅硬鬆軟,用刻刀一試,固然是一種簡易的辦法,但多有不便。而通過石材的手感和觀察裂格的形態、數量,即能審知大概,田黃石山也不例外。例如,交叉格多,如龜裂,如哥窯的“開片”裂紋,石性則脆,壽山石中以迎江黃、碓下黃最突出,田類中坑頭田、碓下田等這種格居多。格線挺直而利落的,石性則堅,掘性坑頭和通靈度好的鹿日、坑頭田等最常見,田黃有類此格者,質亦堅結。裂格少或無格的,須視肌質通靈否,肌理能透,紋理細勻,則質凝結如凍,材稍小的好田黃亦時有所見;肌理渾濁不透的質多粗硬,如硬田、鹿口、山石等。深藏肌理內的暗格較多,或格粗人而深長的,石性多軟,諸如掘性高山、白田等及上坂的田黃也常見。格紋若斷若續、蜿蜒而長的,石性多松且綿,含此種格的田黃,質較松嫩,時見之上坂田,山坑、水坑石中均常見。格斜淺而短小的,質凝而嫩,中坂田此類格居多,上、下坂好田石也常見。
凡掘性石,多含赭紅色格。山上的石材與田裹的石材,因土質濕潤的程度及礦物質成分的差距,所以兩者裂格有差異。田裹掘的田石類的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比山上掘的掘石類的紅格略沉穩,何為“沉穩”?用來形容色彩不倫不類,還要加上個“略”顯。且感覺濕潤、不乾燥。無皮的田黃,紅格則常被作為鑑別的標誌。掘性山石的色格,色略鮮淡,多偏近曙紅色,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且其色格的感覺要較田格乾澀得多。如新近出產的“鱟箕田”,實為掘性高山。黑皮田與白皮田還常見其皮隨格侵入,以致雕制時難以掩飾。黃皮田就沒有這種現象。同時,田黃的肌理內除了紅格和部分近皮層處偶含細黑砂點外,絕少再含其它雜質,而且愈近其心質愈純淨。硬田、鹿目和其它掘山石的肌理內,除裂格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外,還常含有霜紅色塊或雜色大砂點,甚至大硬疤等雜質。

田黃比重

田黃石密度與它石不同,把握住田黃的比重特徵,便可避免差錯。田黃的比重,是指田黃的重量與同體積的水,在4℃時的重量之比,其比重約在2.53--2.9之間。同體積的掘性石對比,硬田、鹿目的份量最重。三坂之田均較接近,而其中大部分的碓下田、下坂田、坑頭田都比硬田、鹿目等比重稍小。中坂田介於上、下坂田之間,比前者又稍輕些。上坂田接近中坂田就更輕些。掘性高山比上坂田要輕得多。這些都可作為鑑定田黃真偽及優劣的參考依據。
田黃的比重與其它寶石,礦物的比重都取決於其化學成分與內部的結構狀態。結構越緊密,比重則越大。此外生成環境也與比重大有關聯。據有關科學測定,岩漿早期形成的無水礦物就比晚期含水的礦物比重大,原生礦物一般比次生礦物比重大。因此,比重不僅具有鑑別意義,同時也可作為其生成環境的旁證或輔助依據。
計算比重時,可採用各種簡易的方法,如“天平法”;將石件拴在細線上,先在空氣中稱重(W),然後掛在天平的秤盤上,沒入盛水的燒瓶中再稱重(W),那么,W—W即是石件排開同體積水的重(水在4℃時)。
筆者在長期與田黃石材接觸中,悟感到上、中、下三坂田石及白田、坑頭田等各色田黃與掘高山、鹿目之類掘石手感份量均有微妙差別。一些田石拿在手上,憑其份量,基本上可判斷出屬於何地開採的何類田石。又當作數百例實驗,從中測定如下數據:
白高山的比重較小,約在2.5左右,掘性高山的比重約在2.5---2.53左右。大部分上坂田黃、坑頭田、白田及色彩淺淡的田,比重一般多在2.53---2.6之間。
中坂所產質優、色好的田黃,比重約在2.6--2.65之間。
下坂田,九手田的比重,一般在2.65--2.7左右。
黑田的比重約在2.6---2.65之間。
硬田、鹿目的比重大多在2.75以上。
掘性連江黃的比重約在2.85---2.9之間。
溪蛋的比重約在2.53---2.55左右。
牛蛋的比重約在2.8左右。
其中比重在2.6——2.65之間的田黃,約占田黃總數的絕大部分。

相關資料

田黃的採掘,有史以來,可謂近十年來產量最多。但以假亂真,魚目混珠也是屢見不鮮。一些人上當受騙,多屬未諳石性或粗心大意不加細辨之故。
易與田黃類混淆的石材,多為掘性高山(鱟箕田)、掘性坑頭、鹿目、掘性碓下黃、碓下黃、蛇匏、水黃凍、溪蛋、牛蛋黃、連江黃以及新出的新品種荔枝翠、雞母窩等。
掘性高山與田石
掘性高山有的極似田石,但質多鬆軟。而“溫”不及田,尚缺乏寶氣;“潤”不如田,亮度差;“膩”更遜於田,整日手漬浸摩也達不到田石的油光欲滴的效果,且石材要經常泡油保養,只要一段時間不上油,即粗澀變態,失去光潤。掘性高山雖有蘿蔔紋,若橘裹紋或老蘿蔔皮下的纖維紋,比田黃或白田的紋要略粗而且更顯露。掘性高山凝度不夠,比重稍輕,比田要差得多。並且,掘高山僅外表一層黃色似田黃,但不如田黃的顏色穩定,燈下照射,內則泛白。掘高山亦多紅格,但色略鮮,如血縷,或如白海蜇皮中的紅絲,既乾又燥,與田黃迥異。(圖43)掘性高山稍比原礦產凝潤,雕刻其裹多與礦產本色無大差別。掘性高山質地松綿,通透過於田黃。掘性高山的內心常含有較大的紅色斑點,或霜紅如粉質的石塊。帶皮的掘性高山,皮多顯赭黃而且極為稀薄,皮質鬆散如土,乾澀乏亮。“鱟箕田”即產於高山的西北麓,無論從產地、肌質來看,均應屬於掘性高山類。
掘性坑頭與“坑頭田”
掘性坑頭,皆為塊狀獨石,常見其外形稜角畢露,多無裹皮。掘性坑頭有雨種類型:一種外表酸化層薄、極似掘性高山,無皮、或無紋或帶棉花圍紋、質地比掘性高山略脆結,亮度優於掘性高山。石色淺黃的,比掘性高山更通透;色帶灰黑的,質渾而硬,紋更粗,另外一種類型酸化較透,肌理內外色質均極似下坂田黃,色黃而略偏褐,有蘿蔔紋細勻極近田黃而羅列略顯齊直且較顯現,或有紋路略粗如稷粒未化將化。少數有皮的,皮顯黃色稀而且薄。這種石材質較結脆,碎裂格多,格線比較挺直,溫細近田,潤亮與田黃無異,惟膩尚不如上、中坂田、與下坂的部分田石不相上下,價值與三坂田等同,人們習慣地稱為“坑頭田”(圖44)。坑頭田重量有時可達上斤,但山石氣重,多粗劣含有砂礫,如鹿目,山石中的雜質。整塊石中往往僅能取一小部分質地較純優的。故能成材而色質又好的坑頭田,確難求得。坑頭田的產地,雖靠山,但位於壽山溪的發源地,得天獨厚,具有與沿溪田黃所必須的客觀培育的同等條件,故質地優於其它掘性山石,但大部分仍帶有掘性山石的特徵。
鹿目格
鹿目唯皮與外表肌層通透,色澤似田黃,比重大。其肌理若為黃色而透明的,多少會帶有蟹灰色調,無蘿蔔紋、只有少數帶有層紋。如若皮下多帶霜紅粉狀色暈,山石氣又重,多含硬砂的,人稱“鴿眼砂”。鹿目中有色濃黃如桐油地田石,堪為上品,俗呼:“鹿目田”。鹿目上斤的不少,常裹黃皮,皮或薄或厚,但以薄者居多。皮質凝細,多挾硬砂。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尤其內心極硬結乾澀,鹿目質若通透,多帶縱模交錯之大格,又稱“鹿目格”,其材積偏小。鹿目材積較大的,質皆渾濁,格少,甚至無格,易於辨認(圖45)。
碓下田和掘性碓下黃
碓下坂中,偶爾採得帶青的黃色皮,肌理接近田黃石材,外層肌質色濃。黃而紅褐,似部分下坂的田黃色,至其裹則逐漸趨淡。有較明顯而細密的蘿蔔紋,紋行稍直, 外表肌層中常滲雜白色虱卵狀渣點,乾裂較多,也常有紅格,質靈透如上坂田,溫潤細膩接近於下坂田,而稍感松澀,欠乏凝結(見圖36)。另有一種碓下坂所掘的通透如下坂田黃,通靈度略遜於前者,無皮或有稀薄曦小塊皮,質細嫩,無法尋見蘿蔔紋,顏色與下坂田黃無異,裂格少,碓石的溫潤比下坂田要差些,外層肌質中也偶有星散小白點如虱卵。這兩種石材,特徵、價值均接近下坂田黃,通稱為“碓下田”。
碓下坂中有肌理不甚透明的石材,質硬而澀,無蘿蔔紋,亦少有裂格,無皮、質色似連江黃或糖粿黃,多含虱卵狀白泡點,重比前兩者大。雖屬掘性,但無溫潤之感,屬“掘性碓下黃。”此石系碓下黃石,為本地段所產之石。而“碓下田”是來自上游的石材,性發們擱溜田而不被曝曬。與碓下黃黃石性回異,兩者應有所區別(圖46)。
蛇飽
蛇飽皆為獨石,質餼稍近掘性杜陵,亦有似田黃的,但比田差得遠,此石帶紅、黃顏色的不常見,屬稀品,多見的倒是肌理呈灰白色石塊,乍看極似白田,但通靈度較差,也偶有粗紋如破絮,色質多不純,肌理常含有雜色點或白砂點,格較少,山石氣特重,質地粗細不勻,刀感頓挫不暢,但比杜陵稍松綿,亮度不及杜陵。燈下照,其裹灰白,不泛紅黃。溫、潤、細、膩、凝、結皆遠不及白田。比重也大於白田(圖47)。
牛蛋黃
牛蛋黃,產高山支對面的旗山南麓的溪澗,質粗、皮硬、不通靈、無蘿蔔紋,比重大,易於辨識(圖48)。
溪蛋
溪蛋外觀略似田,無皮,稍向其裹即粉白,無蘿蔔紋,靈度差,僅有微弱透明感,無紅格,其質地屬芙蓉石性,與田黃回異(圖49)。
掘性杜陵
掘性杜陵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格不多見,質細凝剔透,有紋如量如絮或如水流,不像常見的絲網狀蘿蔔紋,山石氣頗重,質結而堅,刀刮,則石屑微卷,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挾有細小雜點。此石色近枇杷黃的較佳,但內心多顯灰氣。
白水黃
白水黃產於高山背面,質多乾裂,下刀易崩,其中較明嫩的石材,則黃色淺淡,僅附表面,一經摩擦即消失,易辨認。
金獅峰獨石
金獅峰所出的獨石,均為黑色裹皮,極似烏鴉皮,但比田石的烏鴉皮更加烏黑,厚密,肌理不大通透,無蘿蔔紋,含雜質砂點較多。燈照微通靈,但內心灰而渾。溫潤感極差,肌質與皮質均粗雜乾澀,充滿山石氣(圖50)。

其它資料

偽造田石
田黃石自問世以來,就有人採取各種手段,假冒偽制,作假手法日趨成熟與高明,花樣百出。對於那些不熟知田石的、鑑識經驗不足的人,往往上當受騙。以下介紹幾種作偽情況:
最常見的是利用壽山石中一般品種,色近田黃,似有蘿蔔紋的石材,將其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使其外表色形似無皮的田黃,這樣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綻。乍看,酷似田石,細加觀察,則其外表密密麻麻,鑿痕新著,終不自然。而且,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何物(圖52)。
另外,常見的還有,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諸如假的黃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後,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造假者還故意稍露出部分質好、色佳,又好像有紋的肌理。
然而,這種假石皮,皆松且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刃,遇刀即脫。還有用更“高明”的手段,即使原石改變色澤,類似田黃,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各色“裹皮”(如圖51)。此石不但是偽造的烏鴉皮田而且連作品也是廢品。其皮層淺薄如紙,且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分明為高石類的肌質,內心特徵更是顯然。
有關地質研究部門,從研究角度出發,他們在實驗“福壽田”中發現,用某種科學的方法,已能將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改變,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于田黃,但終不能溫潤其質,增其絲紋(圖53)。可見田黃的麗質並非人工所易亂。
另外還有用掘高山或掘山石作原坯,在其某些部位粘上或鑲嵌一小片或數片真田黃石,以作幌子,騙人耳目。筆者曾見兩例;有人在掘山石印材的朱文印底部,順邊線內的下刀處,整圈挖掉後,幾乎絲毫不差地嵌入一片同樣形狀的田黃石薄片,然後再刻印文,使之與印邊渾然一體,不著痕跡,讓人以為其石表雖無蘿蔔紋,質地差,而其裹乃貨真價實的田黃。初遇此石,見其外層肌理無蘿蔔紋,外表微有土壤酸化痕跡,又時溢山石氣、頗疑、隨即置燈光下透照,始見其心白而不泛黃,內心含渾渣點,明顯為掘性山石。在旁某友不解地指著印底問:“其心為何有蘿蔔紋?”那么一石之中,怎會有山石與田黃兩性同存呢?即疑石底有詐,一經細察,就真相人白。另一例,山是掘山石,在底座下橫貼一塊有皮的田石片,其正面與兩側再粘接數片有皮而形不規則的田黃薄片,粘接的縫隙均按裂格雕制處理,巧妙地使石身大部份顯露出田黃的“肌質”,又有“皮”、也有“紋”、可謂貨真價實的田黃,使人一時難以分辨真偽。但是,粘與嵌者,必有平直的縫線,與自然裂格迥異,接縫再密山總有破綻,有的會露出膠痕,有的因刻飾過程要加深其縫,雖再刀巧,也不可能毫無痕跡。
故檢驗田黃印章,必先檢驗其材質. 極品田黃印章已達一兩田黃萬兩金之水平,不可不慎之!
清朝帝王
明代壽山石中的田黃石已御定為宮廷之印璽。到了清代,皇帝更是喜愛田黃石。相傳乾隆皇帝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見,玉皇大帝賜給他一塊黃色的石頭,還賜給他“福壽田”三個大字。乾隆夢醒之後,覺得這是一個祥瑞之兆,但是卻對“福壽田”三字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次日他在上朝之時,將夢境敘述出來讓大臣們給自己圓夢。一位大臣聽後連忙跪倒稟告,稱“福壽田”三字應以“福州、壽山、田黃石”為解,玉皇大帝賜給皇上您的一定是產於福州壽山的田黃石。乾隆皇帝聽後極為高興,認為這確實是老天爺對自己的恩賜,從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禮中,乾隆皇帝都要在供案上供一塊田黃石以祈求上蒼保佑。足見乾隆對壽山田黃石的喜愛。現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的國寶田黃石三聯璽就是乾隆的喜愛之物。這件三聯璽是用產自福建壽山田坑的上等田黃石做成,其原石據記載,在康熙年間就來到了清宮,在庫房裡一待就是近百年。乾隆年間,機緣巧合這塊石頭被呈到了乾清宮,乾隆皇帝對其一見傾心,命工匠精心雕琢,於是乾隆三聯璽就此誕生。後來,這件三聯璽被末代皇帝溥儀縫在棉衣裡帶出了紫禁城,之後又隨其輾轉長春、遠東、撫順,直到抗美援朝時期,溥儀將這枚珍貴的田黃石三聯璽捐獻給了國家。
田黃印章
1、 田黃石淺浮雕“秋江待渡圖”石章(清中代),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田黃石淺浮雕“秋江待渡圖”石章田黃石淺浮雕“秋江待渡圖”石章
2、張樾丞刻田黃石橢圓印章(近現代)

田黃鑑定

田黃鑑定從兩方面進行,
1是根據外觀特徵及物理性質,
2是根據礦物成分.
田黃外觀特徵:
① 色澤(顏色及光澤):田黃的顏色有黃、紅、白、黑.常為褐黃及褐紅過渡顏色.油脂光澤.
② 結構特徵:田黃都有“蘿蔔紋”.“蘿蔔紋”是田黃最重要鑑定特徵.田黃有時可見“紅格”或“紅筋”是由褐鐵礦充填細小裂隙而成.
③ 外殼(外皮):田黃有時可見一層薄的外部皮殼,表皮顏色與內部的顏色明顯不同.外部為褐黃,內部為白色的,叫“金包銀”.外部為白色,內部為褐黃的,叫“銀包金”.
④ 質地:田黃的質地細膩.手摸,有滑膩感.
⑤ 透明度:田黃的透明度由不透明至半透明.透明度好的,可稱“凍狀”.
田黃的物理性質:折射率為1.56,密度為2.5-2.7g/cm3.需用折射儀和測比重的儀器進行測定.
田黃的礦物成分為:迪開石或珍珠陶土.需用X光衍射分析法準確測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