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靈光: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歷時性考察與理論研究

田野靈光: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歷時性考察與理論研究

《田野靈光: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歷時性考察與理論研究》是一本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靖江。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對人類學影像民族志(人類學片)的定義、特徵、理論框架、文本類型、研究方法進行系統闡述、歸納和總結的專著。本書梳理了國內外影像民族志的不同發展階段,用具體案例分析了各階段的不同影片的指導方法和特點,值得影視人類學研究學者一讀。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著眼於全球視野與歷史語境中的影視(視覺)人類學理論和影像民族志方法,論述這一人類學的視覺研究方法如何從簡單、稚拙到複雜、精妙的嬗變歷程。第二部分則落腳於中國的影像民族志創作實踐,通過對1950-1970年代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1980-1990年代的“新紀錄運動”以及1990年代至今的中國學院派影像民族志和2000年以來的“社區影像民族志”的研究,呈現中國人類學影像民族志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建構之道。

作者簡介

朱靖江男,1972年出生。北京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現執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領域為視覺人類學與當代影像文化;資深獨立製片人。出版有《DV寶典:從菜鳥到獨立製片人》(2003)、《影像中的正義——從電影故事看美國法律文化》(譯著,2003)、《中國獨立紀錄片檔案》(合著,2004)、《滇緬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緬甸印度戰場的壯麗史詩》(譯著,2006)等著作;發表有《“土著影像”與後殖民時代的影像民族志》、《論當代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發展趨勢》、《人類學表述危機與“深描式”影像民族志》、《“直接電影”影響下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等論文。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從邊緣到熱點:國際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研究評述
第一章邊緣時代:作為文化人類學研究附庸的影像民族志
第一節機械影像與走向田野的人類學
一、電影作為機械影像的特徵
二、人類學與影像方法的理論聯姻
第二節具象與抽象:影像敘事與人類學理論的二律背反
一、影像在人類學研究中的理論短板與技術障礙
二、影像技術與視聽語言:影像民族志的書寫之道
第三節影像民族志的初啼:羅伯特·弗拉哈迪與民族志電影
第四節巴厘島影像——瑪格麗特·米德與貝特森的影像民族志實驗
一、米德與貝特森的影像記錄法與民族志創作
二、鼓吹與實踐:米德對影視人類學的學科貢獻
第五節《獵人》與《死鳥》:影像民族志的戰後復興
一、《獵人》:戰後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破冰之作
二、《死鳥》:儀式性戰爭的民族志影像記錄
本章小結
第二章真實之鏡:紀錄電影新方法與人類學影像民族志
第一節他者之聲:從“直接電影”到“觀察電影”
一、“直接電影”方法與影像民族志的轉型
二、“直接電影”影響下的人類學“觀察式電影”
三、《斧之戰》與人類學“學理式”影像民族志實踐
第二節分享與互惠:“真實電影”的影像民族志新思維
一、《瘋狂的靈媒》與“他者”化的歐洲文化
二、《我,一個黑人》與“民族志虛構電影”
三、影像民族志與“分享人類學”
四、“真實電影”與影像民族志的跨文化對話
本章小結
第三章闡釋之道:影像民族志與人類學新理論的共鳴
第一節表述危機與“深描式”影像民族志
一、影像“深描”與“語境強化”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
二、人類學理論變遷與影像民族志的先鋒性實踐
第二節“自我反射”與亞諾瑪莫人影像民族志
一、赫庫拉:影像民族志的多聲部表述
二、《一個名叫“蜂”的男人》與“互為主體性”的影像民族志
第三節“社區決定法”與阿拉斯加本土遺產電影計畫
一、“社區決定法”的基本準則
二、合作式拍攝與影像權力的讓渡
本章小結
第四章“原住民影像”與後殖民時代的影像民族志
第一節自傳式紀錄片與“納瓦霍人電影計畫”
第二節加拿大“挑戰促變革”計畫與“參與式影像”的興起
一、福古島流程(FogoProcess)
二、“印第安電影攝製組”與加拿大的原住民影像
第三節表達與賦權:“原住民影像民族志”的雙重使命
本章小結
第五章多極之旅:影像民族志的當代發展趨勢
第一節回歸“故鄉”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
第二節“模仿認知”:影像民族志的新理論探索
第三節電影蒙太奇與影像民族志的意義呈現
第四節反實證主義的人類學影像民族志
第五節實驗性的“民族志虛構電影”
第六節數字與網路時代的“超媒體民族志”
本章小結
第二部分從創舉到突圍:中國影像民族志的建構之道
第六章壯舉與困境:對“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再思考
第一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基本形態
一、“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簡介
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理論依據與敘事模式
三、“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創作方法與學術定位
第二節對“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的當代反思
一、“文化救險”使命與“復原重建”方法
二、“復原重建”式影像民族志的方法論困境
三、“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與《北方的納努克》之文本比較
四、反思與致敬:1990年代以來的“回訪重拍”民族志電影計畫
本章小結
第七章真實與獨立:“新紀錄運動”與中國影像民族志的方法重建
第一節“直接電影”對“新紀錄運動”的方法啟迪
第二節“山神”與“神鹿”:從傳統體制中突圍
一、《最後的山神》與《鄂倫春族》的方法差異
二、《神鹿呀!我們的神鹿》與影像民族志的方法建構
第三節《八廓南街16號》——“觀察式”影像民族志的中國標本
第四節其他獨立紀錄片作者對影像民族志的實踐與探索
本章小結
第八章理論與流派:中國“學院派”影像民族志的發展脈絡與創作策略
第一節1980年代的學院派民族志電影實踐與理論探索
第二節《山洞裡的村莊》與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學術自覺
第三節“學院派”影像民族志的創作類型及其學術價值
一、“學理式”影像民族志
二、“描述式”影像民族志
三、“表現式”影像民族志
四、“套用式”影像民族志
本章小結
第九章分享與賦權:數字影像時代的“社區影像民族志”
第一節“分享”理論與數字影像變革
第二節中國“社區影像民族志”的產生及其基本特徵
第三節“社區影像民族志”的套用領域與人類學價值
一、“村民影像計畫”:我拍我的村子
二、“鄉村之眼”影像計畫:記錄自然與文化變遷
三、“鄉村影像計畫”與跨文化對話
四、社區影像與災後重建
五、女性權利與影像表達
本章小結
第十章由技入道: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理論綱領
一、影像民族志的定義及特徵
二、影像民族志的理論框架
三、影像民族志的文本類型
四、影像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人類學影像民族志大事記
參考文獻
一、圖書
二、文章
三、影像民族志
後記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