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大師》是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冠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野里的大師
- 作者:張冠生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33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101584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費孝通,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關於費孝通,謝泳曾經有過如下一段評價:他的晚年,或者說他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稱呼)的世界,這一面為人所知,另一個則是社會學家的世界,前者是公眾的,而後者是個人的,理解晚年費孝通,非走入費孝通的個人世界不可。《田野里的大師》為我們理解費孝通的兩個世界提供了一把鑰匙。
本書脫胎於作者記錄跟隨費孝通先生出去考察,參加會議等的日誌。它詳細描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費孝通先生到山東、溫州、江蘇、浦東等地考察的情況以及演講、活動等,闡述了費孝通先生對於中國社會現狀和將來發展道路的建議和思考。從中可以看出費孝通先生這位社會活動家心繫中國農村發展、城市建設之高尚情懷。
作者簡介
張冠生,1954年生。祖籍江蘇,現居北京。當過研究機構職員、記者、編輯、公務員。曾長期為費孝通先生當助手。出版有《費孝通傳》、《世紀老人的話:費孝通卷》、《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遠古的紙草》、《荀子素描》、《紙年輪》等書。
圖書目錄
我的後台夢(代序)
橫貫山東的一次調查
在北戴河起草文章
重訪溫州
訪問江蘇
蘇南、浦東考察
京九鐵路沿線地區考察
吳江談話(上)
吳江談話(下)
北京一日談
深圳訪談(上)
深圳訪談(下)
後記
後記
有一次聽費老聊天,先生有段話是這么說的——
“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怎么才算真正看懂呢?光是看我寫的文章,我出的書,你能看出觀點,找到根據,知道我的主張,你覺得看懂了,可能只懂了一部分。文字後面的東西你不知道。只有了解觀點、根據、主張是怎么來的,看見了文字後面的東西,才能說得上真懂了,才會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又一次,費老對他的學生說:“很多事情,要跑到它背後去看,才能看出名堂。”說的應是同一個道理。
從費老田野調查日誌中整理出這本小書,是想藉助這些素材還原他田野工作的一些實況,顯示“文字後面的東西”。如果有讀者想知道他的文章和書是怎么來的,他的思想是怎么來的,希望這本書能有所助益。
至少,費老是希望有機會“講講自己這套想法是怎么來的”。
先生還說:“我的東西通過記錄之後,將來還可以影響別人。”
但願這本書對留意中國社會和文化變遷的讀者有點積極影響。
張冠生
2013年秋
序言
我的後台夢
沈昌文
乾我們這一行,照出版江湖的辦法,最好有個後台。出版這行比較危險,有個後台,比較容易站住腳。那么,我在出版界混了多年,後台是誰呢?
讀我的自傳,不難想像,我的後台是陳原、范用等出版界前輩。這不假。我追隨他們多年,他們稱得上是我的後台老闆。不過,他們的行政級別都不算高,尤其是算不上中央領導。那怎么辦呢?
中央領導人的面我都從來沒見過,真是欲求無門。左盼右盼,一直到我的出版生涯的最後幾年,才結識到一位非共產黨的國家領導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副委員長,費孝通。
我一直願意把出版工作辦成公眾文化事業。上世紀的最後幾年,受到一些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在河南鄭州創辦了一個“越秀學術講座”。我請國內各地的學者來鄭州講演,鄭州的朋友都很高興,願意支持我。越秀酒家的老闆崔先生,鄭州三聯書店主持人薛先生不用說了。我還因此結識了河南文化界一些有實力的人物。因其中冠生兄的舉薦和協調,我結識了費老,請他來鄭州講演好多次。費老那些年正在持續研究中部地區在國家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經常路過鄭州。他是國家領導人,每次來,陣勢自然不凡。例如,那時的省委書記李長春就會接見他。據說,費老經常在接見晤談時提出一些很有內容的工作建議,頗受省委注意。
費老是社會學家。我這個年齡的人,一聽說“社會學家”,心裡都會嘣的一跳,而我更甚。我是學蘇聯經驗長大的,從來就接受一個觀念:有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那資產階級的玩意兒就沒用了。還有一個觀念對我影響更大:社會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社會主義社會根本不存在社會問題,我們這裡只有光明面而沒有陰暗面。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早期,我剛學習做編輯工作。一天,有位潘光旦教授來訪,高級編輯不在,由我接待。潘教授帶來一大包稿件,是他翻譯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希望給他出版。我同潘教授談得很投機,特別因為他是上海寶山人,那是我的老家,我乘機同他扯了半天家鄉話。以後,我看了一些他的譯文,發現他結合中國情況加了許多譯者注,我十分欽佩。但是,這稿子當年沒法出版。你想,解放後,怎么能允許一個“資產階級社會學家”來翻譯革命導師的偉大著作呢?
幸好,到改革開放年代,一切都改變了。在見到費老以前,已經聽到傳達,一九七九年三月,胡喬木公開為社會學“正名”,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後改名為中國社會學會)宣告成立,由費孝通教授任會長。這是中國社會學史的轉折點,它標誌著中國社會學中斷期的終結與重建期的開始。
因這緣故,更因為可以經常見到費老,我就比較關注和閱讀費老的論著。在費老的浩繁論著中,最令我心動的是他的田野調查。我當年對毛澤東思想心醉神迷,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讀了《毛選》的開卷之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覺得革命領袖當年真是不辭勞苦,對中國社會作這么認真的調查研究。讀了費著,覺得這位前輩這方面的辛勤勞作可說不讓共產黨內的大人物。尤其是,後來聽費老說起,他做這些調查,簡直到了出生入死的境地。那是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費孝通和夫人王同惠在國內邊遠地區做調查,山路極其曲折險峻,以致他們走迷了路。費孝通誤人瑤人設下的虎阱,被木石壓住。王同惠奮不顧身把石塊逐一移開,但費孝通足部已受重傷,不能起立。王同惠趕緊出林呼援。但她從此一去不返,第七天才在急流的山澗中發現遺體。這時距她與費孝通結婚之期才一百零八天。
從這開始,我當然更想請求費老做我這小出版商的後台。但是好景不常:鄭州的學術思想界發生了一些新情況,越秀學術講座不辦了,同費老見面的機會少了。我不死心,還想在北京重啟爐灶。這個主意北京學術界都很贊同,尤其是李慎之。他特別認為我找費老這“後台”找得好。費老本人也同意用他的名義舉辦活動。他老人家在那時經常用英語對我說:對我們老人說來,mental exercise比physical exercise更重要。可見他的態度。可惜,北京的活動,只舉辦了兩三次就停了。原因在何,也不去細說。也正好,我本人這時也正好到了該停止一切活動的年齡,應當回家去一個人做種種exercise了。
現在回顧起來,費老在我出版生涯的最後階段圓了我的一段“後台夢”,是我永遠難忘的。
如今,冠生兄從他長年為費老當助手的勤勉記錄中整理出一些史料,為讀者提供我的“後台”調研、治學過程中的後台工作現場實況。我樂見其成,也由此更多了解、理解了費老。史料難得,諸君可閒中一讀。
二○一三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