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蔭亭
- 別名:字悅川,號省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河間臥佛堂鄉河西村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1997年
- 職業:田派西河大鼓創始人 書法家
- 代表作品:《草地春雷》,《風雪之夜救親人》
藝術生涯,藝術成就,書畫成就,曲藝表演,紀念文章,相關評論,
藝術生涯
田蔭亭,男,1915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間縣臥佛堂鎮河西村的西河大鼓世家。父親原名田峻岩藝名田士傑,在家鄉和天津從藝多年,在津門曲藝界頗有聲望。他所生三子,長子田伯亭(藝名田起山)天津著名西河大鼓演員,次子田亞亭,在家務農,三子田蔭亭,從藝後趙玉峰給起的藝名田起微。
天津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田蔭亭才真正明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他在藝術上博採眾長,精益求精,改革創新,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是他藝術生涯中的風華正茂時節。他最愛“兩京”——京劇、京韻大鼓。他將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和劉寶全的《大西廂》中一些好的唱腔和京劇表演程式恰如其分地揉進西河大鼓中來,從而豐富了自己,提高了表演藝術水平。他牢記趙玉峰老師經常教育的“會、通、精、化”四字箴言,他善於將這些經驗消化吸收,恰當地運用到藝術實踐中,因而有了長足的進步。左田鳳是天津書界的女名家,他倆在謙德莊兩個書館為鄰說書,左有5個女徒弟跟她一齊登場。田說《大宋八義》開始上座只有三、四十人,左田鳳那邊場場客滿,半月後田的上座率超過了左田鳳。就這樣他在這裡一連演出三年,天天客滿,座無虛席。從1950年開始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先後錄製他《養雞婆》等幾十個小段,使他的名字風靡一時。1957年天津市舉行第一屆曲藝觀摩會演,他演出的《將相和》獲優秀獎。是年,領導調他與馬三立、駱玉笙、王毓寶等去北京對毛主席演出,但因母親病重,未能成行,他每每回憶起這件事都感到十分惋惜。
在說新書創新段中,田蔭亭成績斐然。獲得豐收。為了創新說新,他下工廠到農村深入生活,1958年他參加了和平曲藝雜技團,和劉文亨等去天津污水改建工地,邊勞動,邊演出,並創作了《四大金鋼》等新段,受到領導的表彰,獲得勞動英雄獎。他還先後到勝芳、棉紡四廠深入生活,創作演出歌頌周總理的新段《草地春雷》和《風雪之夜救親人》等十多個段子;加工整理了《將相和》、《九里山》、《鳳儀亭》、《馬鞍山》等幾十個傳統段子;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他還積極演唱現代書,謳歌新時代的英雄人物。他嘔心瀝血將《鐵道游擊隊》、《新兒女英雄傳》、《兒女風塵記》、《節振國》、《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紅岩》、《林海雪原》、《地道戰》等改編成西河大鼓,經常進行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的好評.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52年領導派田蔭亭、趙田妮、郝秀蘭等一行五人到鞍山、齊齊哈爾演出。大家聽說到趙玉峰那裡去(趙玉峰那時已到鞍山)都非常高興。到鞍山後,趙書棋(趙玉峰之子)單田芳、楊田榮等到車站去接他們,而後他們一起去拜訪了趙玉峰老師,在這裡演出一個半月,效果非常好。報社、電台經常來採訪,錄製播放他們的節目。利用這個機會,田蔭亭每晚都到趙老師家學藝,趙玉峰一招一式的教他《隋唐》、《鳳儀亭》、《將相和》等書目,使田蔭亭等,經濟,藝術雙豐收。在齊齊哈爾演出,聽眾空前,電台錄製了他的長篇書《包公案》。兩地演出期間,田蔭亭還收下趙連甲的愛人李文秀等5個徒弟。田蔭亭一向對培養曲藝事業接班人認真負責,諄諄教誨,他一生中共收下19名徒弟,可謂桃李滿天下,有的已聞名遐邇,像趙連甲、段少舫、劉少斌、韓素芬、陳鳳芸、李鳳芝等.他們的成才無不有田萌亭的一份心血。
田蔭亭一貫虛心好學,刻苦勤奮,使他的藝術日臻成熟。為了滿足廣大聽眾的要求,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推廣他的藝術實踐經驗,發展祖國的曲藝藝術事業,電台舉辦了田蔭亭西河大鼓知識講座,錄製並播放了他的長篇書《包公案》、《隋唐》,他的名字也家喻戶曉,甚至飄洋過海,吸引來國際友人
藝術成就
書畫成就
自幼承繼家學,隨父田士傑、胞兄田起山學習書法,聰敏過人,精勤不輟,楷、行、草書俱佳,尤以行書為最。行書兼精顏(真卿)、黃(庭堅)、趙(孟頫)、潘(齡皋)諸體,風華婉轉,瀟灑流暢。並於攻書之餘兼畫蘭草,其蘭草高邁超俗,富有書卷氣,同道稱之為“書畫兼善”、“囊括眾美者也”。其子田蘊章、田英章皆蒙其教誨,後成書家。
曲藝表演
田蔭亭幼年隨父(士傑)習學西河大鼓,十歲入津城,以說唱謀生。十八歲拜西河大鼓泰斗趙玉峰先生為師,技藝大進,加之天賜佳喉,直至八旬,黃鐘不倒。參加天津市和平區曲藝團後,曾獲津門曲薈最高獎——優秀獎。至中年,其西河大鼓藝術已達爐火純青之境,說、唱、做、念臻於完美,創詞編曲無一不佳,弟子數十人,再傳弟子多不勝數,優秀門人有天津西河大鼓名家陳鳳芸、李鳳芝,河北省曲協副主席段少舫,著名曲藝家趙連甲等。
紀念文章
翰墨無聲七十年
——憶先父田蔭亭(作者:田蘊章)
我家裡常懸掛著歐陽中石先生贈我家族的一副對聯:“父子一門三墨客,兄弟兩代四書家”於是時常有人問起這幅對聯的含意,“父子一門三墨客”,是指先父田蔭亭,胞弟英章與我;而“兄弟兩代四書家”,則是指先父與先伯父田起山胞兄弟二人和我這一代胞兄弟二人。說來,論寫字的名氣我們小兄弟已經超過他們老兄弟,但論實際水平,小兄弟則比老兄弟相差甚遠。是何原因使先父伯在書界無聲無息?原因有二:一是歷史上有許多造詣頗深的書家甘為隱士,迴避風頭,加之缺少功名或生計窘困,以致被社會遺忘,先伯父便是這樣的典型;二是雖精於書道卻不以此為業,另有專長而掩蓋了書名,先父是也。
當年我祖父田士傑曾在河間縣內當過文書,寫一手較好的楷書,至父、伯這一輩,自幼便淪精翰墨,伯父長於草體;父親由擅行書,併兼精蘭草。他們一直到晚年仍筆不離手,愛字如命。1982年,書法名家王堅白看了先父的書法後,說:“蘊章兄弟尚遜乃父一籌。”1994年,南開大學的一位國畫教授看了先父所畫蘭草之後,說:“這是目前天津一流的蘭草畫家。”為延續家風,父、伯對我們大排行十名兄弟均教以書計,並制定了功過表,以黑、紅點來累計功過,凡滿50個紅點者,獎勵人民幣1毛整,當時家境貧寒,1毛錢已是可觀的數字;凡滿50個黑點者,則實施家庭“被管制”,在家長及兄弟們監督下進行家務勞動。我排行老五,由於在書法方面接受能力稍好一些,所以紅點較多,但我比兄弟們也調皮一些,因此黑點也居先。故而往往是我上午剛剛領得獎金,下午已成了“被管制分子”了。
父、伯對我們小兄弟們要求甚嚴,特別在書法上似乎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滿意。1989年我與英章出訪日本,將《每日新聞》上報導我們兄弟業績的文章寄回天津,父親看過說:“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若在50年前,給華、孟、嚴、趙當學生,人家都不要。”伯父看了這篇報導後,給我寫信:“寵為下,書未成而名先起,良足為憂。”然而,當年為了謀生,父、伯未能以書畫為業,而是從事了他們並不十分甘願的鼓書工作。
相關評論
父親在曲藝方面天賦極佳,他具有一條上起無天、下落無地的金喉,且至老不衰,精力旺盛。他在鼓書方面說、唱、彈、擊都達到了會、通、精、化的地步;而於演唱方面更是爐火純青。1957年,天津第一屆曲藝雜技匯演,制定了許多獎項,而高於一等獎者定為優秀獎,當時馬三立為相聲優秀獎,駱玉笙為京韻大鼓優秀獎,石慧儒為單弦優秀獎,父親為西河大鼓優秀獎。1962年,河北省西河大鼓流派座談會匯報演出,父親又被評為優秀琴師。70年代末,在同行們當中已經有了“田派西河大鼓”之稱。父親執意反對,再四說:“余叔岩至死不稱余派,楊寶森至死不稱楊派;我有何能敢妄稱田派?”直至父親去世三年後,2000年秋,在西河大鼓新秀楊雅琴拜家兄連章為師的大會上,才正式唱響了“田派西河大鼓”。評書大師袁闊成時常讚美父親的藝術,說:“田先生是曲藝界的秀才,舞台上滿身書卷氣,那是因為人家肚子裡真有學問。”如今,袁闊成、馬三立等老一輩藝術家對我格外關愛,很大程度是看在父親的份上。然而正是由於父親在曲藝方面成就卓然,以致書藝為曲名所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