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祖上村

田祖上村,位於龍崗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千米。與楊梅岡村、仙人嶺村、車村等相鄰。始建於清代,劉姓從廣東嘉應州輋坑(今梅州興寧畲江)遷至此地。因劉姓遷至此地時開基種田而取名田祖上村。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祖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生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新生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劉姓、黃姓。劉姓先祖劉昌文於清代率族人從嘉應州輋坑(今梅州興寧雷江)遷至此地。黃姓於20世紀80年代初從今龍崗五聯社區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530人,其中男性260人,女性270人;80歲以上18人,最年長者92(女);實際在村人口4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花生、荔枝、龍眼、南華李等。改革開放後,引進“三來一補”企業,集體經濟開始轉型,主要生產電子、五金等高新產品。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十月朝的橄耙、冬至的蘿蔔茶果等。鹽龍大道、新生路、新城路、錦安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80年代末通自來水,9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籃球場和田文化活動中心及2個休閒小花園。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4座。代表性民居田豐世居,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姓所建。正面朝南偏東20度,正門額上鐫刻“田豐世居”。面闊126米,進深83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有房間78間,皆為單元式平房,圍前有寬39.2米的月池和寬12.6米的禾坪。圍後寬6.9米的前天街,天街兩端有券門通向世居外。隔前天街與世居正門相對的是祠堂。東北角有一角樓保存尚好,角樓高5層,木製樓梯已經朽爛,不能攀登。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圍中搬出,現部分房屋已破舊,部分保存較好的房屋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劉氏宗祠在田豐世居內,始建於清代,2015年初翻新。三進三開間二堂二橫門,後堂有根牌位。村中有1口古井,現井口已封。每年正月初一,村民帶著祭品到祠堂祭祖,在祠堂門口燃放爆竹。每年重陽期間,由村里5織村民祭祖。村民至今傳承著武術和舞麒麟(舞被單)的技藝。武術形成於清代中期,主要用於強身健體、保家衛國。村民以生產農具或生活用具如扁擔、木棍、鋤頭、長木板凳等為武器,自創武術套路,今發展有刀、槍、劍、戟、飛耙、棍以及掌、拳、艦等套路。村中有武術隊,在重大節日或重要活動中表演。每年正月十五舉行舞麒麟(舞被單)活動,上年新娶的媳婦、添男丁的媳婦和婆婆相互配合,組成舞被單隊伍,在村中較年長的婦女主持下,舞動自家的花被單,走村過巷,熱鬧非凡。
代表性人物:劉滸山(1964一),研究生學歷,歷任龍崗鎮副鎮長、龍崗區貿工局副局長、龍崗區文聯專職副主席。張蔭青(1966一),龍崗區文體旅遊局副局長,曾作為深圳市龍崗區迎辦大運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執行辦公室主任組織大運會籌備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