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鐫

田奇鐫

田奇鐫(1899-1975),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人,區域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 中國泥盆紀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歷任湖南地質調查所技師、技正、主任、所長,中國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南大學礦冶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委院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南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南地質局副局長兼特級總工程師、全國礦產含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司長兼總工程師。195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長期進行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領導湖南省地質調查所多年,對該省地質事業貢獻卓著。所著《湖南泥盆紀之腕足類》是重要的經典,《中國北部太原系海百合化石》是此門類古生物學之開創性著作。《中國的泥盆系》一文奠定了我國泥盆紀生物地層學劃分對比的基礎。多年擔任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並在湖南大學等校任教,培養了一批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奇鐫
  • 民族:土家族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75年
  • 職業: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湖南泥盆紀之腕足類》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工作經歷,主要論著,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田奇鐫,字季瑜,土家族,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為前清秀才,母為書香閨秀。田奇鐫在弟兄5人中排第4。他和兄弟們都受到很好的家教。他7歲入私塾,10歲時入大庸縣城松梁書院上國小。13歲時在長沙上中學。17歲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中學。翌年北上首都,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1919年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田奇鐫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天安門前的示威遊行,又與大家一起火燒趙家樓曹汝霖公館。5月5日,他參加街頭宣傳,被捕入獄10多天,後在各方面愛國進步力量聲援下,勝利返回學校。
1919年秋,田奇鐫升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1920年,李四光及葛利普來該系任教,田奇鐫深受他們教導,對地質學興趣更濃,更加勤奮,曾連續3年以優異成績獲湖南省教育廳頒發的獎學金。
1922年冬,田奇鐫與同班同學一起去北京昌平縣南口進行畢業實習,他們用了3個星期,測制了地形圖和地層剖面,採集了化石和岩石標本,最後完成了畢業論文。田奇鐫的畢業論文是《南口震旦系之地層層序和古生物》,該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該區震旦系地層不整合覆蓋在“五台系”古老片麻岩與片岩之上。這是他的第一篇論文,對於中國北方震旦系標準剖面之一——南口剖面之研究有一定的創見。他畢業時,該文即在《中國地質學會志》上發表。
1923年秋,田奇鐫在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即考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實習員,次年升調查員。在該所工作的3年裡,他主要調查北方煤田地質及進行石炭二疊紀化石(鐫、腕足類、海百合類等)之研究,還參與了大型工具書《地質礦物學大辭典》的校訂工作。
1927年3月,湖南省地質調查所成立,經翁文灝推薦,田奇鐫回家鄉湖南參加該所之工作,在那裡工作了23個年頭,歷任調查主任、技正、主任技正、代所長、所長等職。其間,他於1933-1941年兼任實業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1941-1949 年兼該所特約研究員。1928-1940年及1947-1949年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他實際工作地點是在湖南省,以該省地質調查所為主,他在極度困難的環境裡,使該所之工作蓬勃開展、碩果纍纍,成為解放前省級地質調查所中的優秀單位。他本人對湖南區域地質、礦產地質作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他積極從事基礎地質,主要是古生物學和生物地層學的研究,基於他對湖南泥盆紀生物地層學的研究,奠定了我國南方泥盆紀地層分類基礎。1934年獲得了第3屆“紀念趙亞曾先生研究補助金”,1940年獲得了首屆“丁文江先生紀念獎金”。
田奇鐫對腐朽的舊社會深惡痛絕。1948年冬,田與中共地下黨聯繫,表示要保護全所財產,迎接解放。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後,田與長沙各界人士聯名通電全國,擁護人民政權,受委派繼任湖南省地質調查所所長。他還應邀參加了10月1日開國大典的觀禮。他滿腔熱忱,決心為新中國地質事業貢獻全部心力。1950年他被調往武漢,任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資源勘測處處長、中南地質調查所所長,工作重心面向整箇中南區。同年,他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組專門委員,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1952年,地質部成立,田奇鐫任該部中南地質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55年,田奇鐫被調往北京,歷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司長兼總工程師,地質部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他致力於全國地質科學技術的管理、組織與領導工作,取得很大成績。1956年,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地質部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和關懷。
田奇鐫還積極參加了地質外事活動。他於1954年、1960年2次訪問匈牙利。1956年他應邀赴蘇聯伯力參加遠東地質會議,作了《中國震旦系》的報告,為蘇聯地質界所重視。1957年他奉派赴越南民主共和國主持鉻礦勘探工作,受到胡志明主席接見,並獲越南政府頒贈的友誼徽章。
田奇鐫也很熱衷於學術界的社會活動。早在1920年,他上大學時,就與同學們一道,積極籌創成立“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並積極參加該會活動。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他即為會友。他參加工作後,即為該會會員。他幾十年熱心會務,歷任該學會《地質論評》編輯(1936-1941年,1943-1947年,1949-1951 年)、《中國地質學會志》(英文版)編輯(1942年)、《地質學報》編委(1952-1956年)、學會理事(1938-1940年,1962-1976 年),學會編輯委員會委員(1957-1976年)。
田奇鐫熱心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在地質事業上的光輝成就也深為黨和人民所信任與敬重。他於1957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技術成就

田奇鐫作了大量區域地質和礦產地質調查研究工作。1923年秋至1927年春,田奇鐫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工作期間,先於1923 年冬與趙亞曾、王竹泉調查了河北臨城煤田,對該區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作了詳細研究。1924年春,他又同趙亞曾調查了河北磁縣與河南彰德縣六河溝一帶煤田地質,詳測了上石炭太原統地層剖面,並采了鐫類、腕足類、海百合類等化石。這兩次考察都有詳細報告發表。在該所工作期間,他還與翁文灝、趙亞曾、錢聲駿共同校訂了重要的工具書——我國第一部《地質礦物學大辭典》(杜其堡編纂,1930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20年代後期,他初到湖南地質調查所時,先後與劉季辰、歐陽超遠調查了常寧縣水口山鉛鋅礦,與王曉青調查了湘潭縣上五都錳礦,與王及郭紹儀調查了益陽縣板溪的銻礦、湘鄉縣梓門橋等地煤礦及新化縣地質礦產,都取得很大成績。30年代初,他在該所已處於業務領導崗位,因而參與並主持了若干更大規模的綜合研究課題。他參與了湘中六縣的區域地質調查與填圖工作,最後主編出版了《湖南長沙、湘潭、衡山、衡陽、邵陽、湘鄉六縣地質志》,並附1/25萬地質圖,被認為是我國早期測制的精度較高的區域地質圖件之一。在此書中,他初步建立了湘中泥盆系的地層系統,其所創地層名稱“佘田橋系”、“錫礦山系”等沿用至今。他又倡議和主持了湖南全省鐵、錳、鎢、銻、鉛、鋅等重要礦種的礦產志之編纂。為此,他親赴各有關礦山、礦區進行實地調查,考察開採沿革、現狀、礦床地質特徵、規模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先後主編出版了《湖南鐵礦志(第一冊)》、《湖南錳礦志》、《湖南鎢礦志(第一冊)》。著名礦床地質學家謝家榮曾對其中的第一部著作有以下評述:“綜觀全書,調查精密,敘述詳明,插圖照片亦清晰可觀,對於學術問題之探討,經濟資料之蒐集,俱屬扼要詳盡,確屬中國經濟地質學上一重要貢獻也”。他還籌劃並參與了粵漢鐵路株州至宜章附近全長400公里的區調(1/50萬)和礦產調查工作,其成果出版了《粵漢鐵路線長坪段地質礦產報告》一書,對粵漢鐵路沿線之工業布局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田奇鐫積極領導該所調查湖南礦產資源,為抗戰開發之用。1938年秋,他受湖南省政府沅陵行署委託,率湘西礦產探查隊工作了一年多,對該區30多處礦產地的地層、構造、礦床地質特徵作了詳細研究,最後將所完成的16篇報告(其中田奇鐫單獨寫的有2篇,與他人合著的有5篇)彙編成《沅陵行署礦產探查隊報告書》。
田奇鐫還經常應省內和相鄰省區有關礦山、煤窯、砂金開採地的邀請,為勘查礦產資源以及礦山建設提供諮詢意見。其中比較主要的有江華錫礦,沅陵、桃源金礦,錫礦山銻礦等等。他通過上述調查,取得了大量實際資料,發表了若干重要論著,有:《論湘西黔東汞礦之生成與產狀》、《湖南金礦之展望》、《湖南之煤礦》、《湖南之礦產》等等。這些著作不僅對湖南及我國南方工業建設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而且大大豐富了我國經濟地質學寶庫。
田奇鐫曾任教於湖南省立克強學院、湖南大學礦冶系,共歷時五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地質礦冶方面的人才。他調離長沙時,將家藏圖書(多為自己著作)全捐贈給湖南大學。
除了在學校教書育人而外,田奇鐫更注意在實際工作中對青年進行傳幫帶,以利於他們更快地成長。他首先以自己對地質事業的熱愛與奉獻精神去感染、教育年輕人。例如他對剛到他身邊工作的廖士范說:“來所里做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發財。你如果想升官發財,請不要來!地質調查所不是旅館,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願意來,一定得幹完三年。……三年以後你如果還能幹下去,我勸你這一輩子就幹下去,不要改行了……”廖士范深受教育,後來果然熱愛地質事業,成長為有成就的地質學家。在日常工作中,田奇鐫總是熱情指導年輕同事,在室內為他們解決難題,在野外為他們講解地質現象及理論,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與大家和衷共濟,發揚學術民主,促進共同進步。在他身邊工作的年輕人都成長得很快,不少已是知名度很高的學者,如劉國昌、邊效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工作需要,田奇鐫被調到地質部門的領導崗位,負責科學技術業務管理工作。1950年5月,他在中南軍政委員會重工業部召開的第一次資源勘測會議上所作的3個報告,即《中南區地質概述》、《中南區礦產概況》、《湖南省礦產資源概要》,深受代表及領導重視,被譽為是結合理論與實際的報告。他在武漢工作的5年中,對中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規劃、部署與實施進行了全面指導,有效地領導了中南地質調查所及其所屬開封、武昌、長沙、南昌、廣州5個分所科研工作的開展。他曾多次去大冶鐵礦,研究、規劃該礦及其外圍的地質勘查工作,並積極努力為“武鋼”解決鐵、錳及其他有關礦產資源問題。
田奇鐫調到北京地質部地礦司及全國儲委擔任領導職務後,先後主持和參與制定了數十種地質礦產勘探規範,審查、審批了各工業部門提交的各類礦產資源儲量報告,主持並參與了鉻、鎳、汞、金等重要礦產的全國性地質工作會議。參與許多重大地質技術問題的研討(如不同時期地質工作的方針、任務、工作重點,地質工作長遠規劃和年度計畫,國家急缺礦產資源勘探的突破,重大技術項目的引進等等),並經常深入重點勘探基地和重要礦區、礦產地的視察、檢查與指導工作。
田奇鐫對地質工作質量問題極為重視,他認為必須保證各個工作環節的質量,才能取得可靠的地質資料與數據,探明更多更好的可供工業利用的礦產儲量。他尤其對某些勘探隊由於儲量任務壓力過大而違反勘探程式、造成浪費等問題提出批評和改進意見。50年代後期,有人提出要對建國以來採用的蘇聯礦產儲量分類規範進行大破大立,甚至提出要降低高級儲量比例和放寬勘探網度。田奇鐫認為在某些方面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加以修訂是必要的,但必須充分考慮地質依據,慎重從事,尤其重要的是保證勘探質量。他也很重視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合理開發。有的冶煉廠不注意礦石中伴生有益組分的回收,民眾亂采濫挖往往破壞礦產資源,他對這些現象深為憂慮,並提出意見。他還對解放初期把已經營多年的金礦突然停辦一事提出過異議。
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務迫使田奇鐫沒有時間撰寫更多新的科學論著。但他卻關心新生力量的成長,在審稿等把關工作中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例如,1958年的《地質論評》第18卷第1期上刊登了周德忠、李文炎合著的《貴州萬山汞礦礦床的地質特徵》一文,同時刊登了田奇鐫的《對周德忠、李文炎兩同志著<貴州萬山汞礦礦床的地質特徵>一文的意見》這一評審文章,對該文若干方面進行了詳細分析,對其中的錯誤及不妥之處又提出了認真嚴肅的批評。該期還刊登了周德忠寫的答田奇鐫同志對《貴州萬山汞礦礦床的地質特徵》一文的意見,文中除對田所提若干問題作解答外,很虛心地接受田的批評,最後並說:“田先生提出了這些寶貴意見對我們的啟發是大的,同時等於指出了我們今後研究汞礦的方向,並且教導我們解釋說明一種地質現象時要有一定的唯物辯證的科學依據,離了它就會犯錯誤,做出錯誤的結論而給國家財富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向田先生致以感謝,同時希望更多的指教!”

工作經歷

1899年2月13日 生於湖南省大庸縣西溪坪。
1916年 畢業於長沙湖南省立第一中學。
1923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入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實習員。
1927-1950年 歷任湖南省地質調查所技正、調查主任、主任技正、代所長、所長。
1928年 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33年 兼任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技正。
1937年 兼任湖南大學礦冶系教授。
1950年 任中南地質調查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地質組專門委員,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2-1955年 任地質部中南地質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55年 任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司長兼總工程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學部委員。
1956年 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1959年 當選為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
1964年 受聘為國家科委地質礦產組成員。
1975年9月15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論著

1 趙亞曾,王竹泉,田奇鐫.直隸臨城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1924(6):67-82.(附英文節要10頁).
2 趙亞曾,田奇鐫.直隸磁州及河南六河溝煤田地質,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地質匯報,1924(6):102-120(附英文節要17頁).
《中國石炭紀海百合化石》、《中國之泥盆紀》

人物評價

周恩來評:沒有留過洋的專家。

後世紀念

2004年3月10日,田奇鐫先生誕辰105周年座談會在張家界舉行,百餘科技界人士和田奇鐫院士家屬參加,表示要繼承發揚田奇鐫院士獻身科學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