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質量觀

70年代,日本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質量理論,它包括離線質量工程學(主要利用三次設計技術)和線上質量工程學(線上工況檢測和反饋控制)。田口博士認為,產品質量首先是設計出來的,其次才是製造出來的。因此,質量控制的重點應放在設計階段,從而將質量控制從製造階段進一步提前到設計階段。其中,田口質量觀是整個田口方法論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口質量觀
  • 提出人田口玄一
  • 年代:70年代
  • 國籍:日本
  • 簡介:是整個田口方法論的基礎
定義,產生,判斷依據,五要點,三次設計,

定義

田口質量觀是整個田口方法論的基礎。田口玄一把質量定義為:“所謂質量是商品上市後給予社會的損失。但是,由功能本身所產生的損失除外”。田口則認為只要質量特性值偏離目標值就會產生質量損失,同時他認為決定產品規格限的不應是工程師而應是消費者容許的界限。

產生

田口的質量觀導致了現代質量損失原理的產生:當產品質量特性y等於設計目標值m時,質量損失為零,只要y偏離m就會產生質量損失,而且偏離越大產生的質量損失越大。為了定量描述質量損失,田口提出了質量損失函式,基本表達式為L(y)=k(y-m)2,其中y為質量特性值,k是一個不依賴於y的常數,稱為損失函式係數,m為目標值。
通過對損失函式的分析,可以找出那些由於偏離目標值而引起的質量損失的主要可控因素,然後通過調整可控因素來實現損失相對於噪聲因素的不敏感。田口先生第一次提出了穩健性設計思想,從而將不可控因素對系統的影響引入實驗設計中,並通過實驗設計尋找可控因素的最佳水平組合,以便降低不可控因素對系統質量波動的影響,這是質量改進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日本著名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博士的質量保證理論自成體系,它的理論基礎是田口質量觀、質量損失函式等方法。它將產品質量控制分為線內質量控制和線外質量控制,線外質量控制就是採用三次設計法對產品進行質量設計,線內質量控制側重於製造過程中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分為工序診斷與調整、預測與校正、檢驗與處理。

判斷依據

在田口的理論體系中。核心是將質量和經濟性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用質量函式來表示。所以質量損失函式是田口質量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他提出了產品質量與上市後給社會造成的損失聯繫起來,認為社會損失的大小就直接反映了質量的高低。因此,同為合格品,上市後給社會造成的損失小的產品,它的質量就高。
田口玄一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不能單純看是否符合公差。公差只是認為決定的判斷標準,並不表示產品內在質量的好壞,而內在質量的好壞主要有質量特性偏離設計中心制的大小來決定。

五要點

田口原一的質量觀涉及整個生產職能,共有以下5個要點:
在競爭性市場環境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削減成本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衡量成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產品對社會造成的一切損失。
改變產前實驗的程式。從一次改變一個因素到同時變化多個因素,提高產品和流程的質量。
改變質量定義。由"達到產品規格"改為"達到目標要求和儘量減少產品變異"。
通過檢查各種因素,或參數素,對產品性能特色的非線性影響,可以減少產品性能(或服務質量)的變化。任何對目標要求的偏離都會導致質量的下降。

三次設計

三次設計理論是田口玄一於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一種系統設計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在產品設計階段就進行質量控制,力圖用最低的製造成本生產出滿足顧客要求的、對社會造成損失最小的產品。與傳統的產品設計概念不同,田口將產品的設計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即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和容差設計。三次設計的重點在參數設計,國外稱為健壯設計或魯棒設計。
田口質量理論的三次設計緊密地把專業技術與數理統計方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各設計參數與輸出質量特性之間一般具有非線性關係的特點,採用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容差設計的三階段最佳化設計方法,從設計上控制輸出質量特性值的波動,以提高產品固有質量水平。這是一種可以在原材料、零部件的質量參數波動較大,或出於經濟性考慮,在不宜壓縮原材料和零部件波動幅值的情況下,仍能保證產品最終輸出特性的一種穩定性最佳化設計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