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傳江

田傳江

田傳江,男,1952年5月生,安徽來安人,1968年11月參加工作,197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傳江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安徽來安
  • 出生日期:1952年5月
  • 逝世日期:2010年4月12日
  • 職業:國家公務人員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
  • 職務: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人物簡介,同名人物,個人簡歷,主要事跡,田傳江個人小傳,

人物簡介

田傳江,男,1952年5月生,安徽來安人,1968年11月參加工作,197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
1968年11月於來安縣新河公社下鄉插隊,1970年11月考入安徽省歌舞團,1970年至1985年在省歌舞團工作,1985年至1997年在省文化廳藝術處工作,1991年至1994任省文化廳辦公室副主任,1994年至1997任省文化廳辦公室主任,1997年至2000年任省文化廳廳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
2000年11月起任省文化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
中國共產黨黨員,安徽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田傳江同志,因病於2010年4月12日在合肥省立醫院逝世,享年58歲。

同名人物

田傳江,男 漢族 退休幹部 ,首屆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 棗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
山東田傳江山東田傳江

個人簡歷

1970年2月至1978年紅山峪國小民辦教師。
1978年至1989年在付莊鄉政府先後擔任政府秘書、檔案員、通訊報導員、農房辦主任等職務。
1989年7月擔任付莊鄉黨委秘書,併兼任宣傳委員、管區書記。
1992年擔任付莊鄉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兼任老齡辦主任。
2004年7月內退,並擔任鳧城鄉機關退休幹部黨支部書記。
2007年正式退休。
1992年加入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為民俗學會會員。
2000年被選為山東省民俗學會理事。
2004年被選為山東省民俗學會常務理事。
2003年、2007年中國民俗學會理事。
2001年6月初,曾經被北師大教授鐘敬文先生邀請到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2006年被棗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選為副主席,
2007年擔任棗莊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2009年8月一2010年2月被棗莊市博物館聘為棗莊民俗展覽館館長。
2006年被棗莊市政協吸收為文史研究員。
2006年一2009年,參加華夏田氏續譜工作,並擔任譜務辦公室副主任。
2009年8月,被棗莊博物館聘為棗莊市民俗展覽館館長。
2010年8月,當選 首屆山東省“十大民間文化守望者”。

主要事跡

在鄉政府工作期間,擔任通訊報導員、主持宣傳工作,為三中全會路線積極鼓與呼,特別褚峪村孫景江養63隻羊的報導,引起黨中央的重視,1980年中央39號文王任重副總理專門提出,讓全國進行討論。孫景江成為當時全國第一個個人致富“吃螃蟹”的人。為三中全會路線的宣傳做出一定的貢獻。1990年、1991年山亭區委舉行黨的建設知識競賽,分別獲得三等獎和一等獎。1986年在擔任鄉代理宣傳委員時,組織領導“三集成”的工作時,下工夫實地調查,整理出百多條民間故事、歌謠與諺語,1989年12月曾經被棗莊市評為先進工作者。在主持鄉人大工作期間,針對存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調查,寫出了《學生書包為什麼加重》、《農民為什麼沒有種田的積極性、農用物資漲價與農產品漲價形不成比例》等,曾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關注,當年的秋天,國家就對糧食進行了調價。《付莊鄉人大代表選舉產生後,及時舉辦學習班》,被山東省人大選入並向全省推廣。
工作期間,1982年一1985年曾經自學山師大中文系。
1986年參加《人民文學》編輯部主辦的學習班,1989年曾經被邀請參加廬山拜筆會。
1994年參加全國人大舉辦的法律學習班。
本人利用空閒時間,對當地的民俗進行調查,先後寫出調查文章《紅山峪村民間治病民俗》、《紅山峪紡織民俗》、《魯南計時民俗》、《鋤》等十幾篇,獲得山東省民俗學會優秀論文獎。花費將近十年功夫調查研究,寫了一部《紅山峪村民俗志》,44萬字,曾經獲得山東省民俗學會優秀著作獎,省科技成果三等獎,棗莊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國家文聯民協山花獎三等獎。得到省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還引起鐘敬文先生的關注和厚愛。同時還寫了將近二百多萬字的《民俗日記》、《家庭檔案》、《土地檔案》等。還拍攝將近萬張的民俗照片。這些都為民俗資料的積累做了一些民俗愛好者應該做的事。
同時,還大量蒐集民俗實物,具體有農具,民間手工縫製品、信仰品、紡織工具和紡織品、玩具、剪紙品等千件左右。2002年曾經在棗莊市博物館進行展覽,引起轟動,得到市民的稱讚,學者專家們的好評。有的展品還多次參加省市區的展銷。對展示民俗文化起到好的作用。
本人在當地進行學術交流,曾經被邀請到滕州市一中、棗莊技術學院、棗莊學院、棗莊旅遊局等進行講課。接待國內外、省內外的學者、教授、留學生、在校的研究生、大學生,國家幹部、民俗愛好者、遊客、新聞媒體等十幾年來共有千人之多。其中山東省委研究室的陳主任、馬處長等趁來山亭區調研時專門來看望,本來互不相識,使我非常激動。2001年至2005年被山大、北師大定為研究生調研基地。2000年紅山峪村被棗莊師專定為“大學生實踐基地”。本人也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
新聞媒體有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文匯報的記者。特別中央電視台,其中有文化傳真、夕陽紅節目組、農業台等四個節目組來過。還有山東省廣播電台、電視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棗莊日報、棗莊電視台。棗莊廣播電台幾乎每年都讓給組織節目。對宣傳民俗知識,弘揚傳統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本人也曾經拒絕幾家旅遊景點的高薪聘請(甚至答應出錢給我出書),原因還想抓緊調查研究村級民俗,守住這塊陣地,向更深的地方調查研究。寂寞、貧窮、冷板凳都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正經事,只有幹這個活心裡才踏實,才對得起各級民俗學會的領導和同事們,還有關心民俗事業的各級領導,老百姓,新聞記者,有關節目主持人。特別是為了挖掘民俗文化,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田傳江

田傳江個人小傳

田傳江,1946你2月28日,出生於棗莊市山亭區鳧城鄉紅山峪村。1956年入學,1968年高中畢業。高中畢業後回家務農兩年,1971年任紅山峪國小民辦教師,1978年被調到當時的付莊鄉機關,先後擔任併兼任通訊報導員、檔案員、政府秘書、農房辦主任,黨委秘書、管區書記、鄉人民代表大會主席等職。1992年為山東省民俗學會會員,2004年、2009年為山東省常務理事。2003年、2007年為中國民俗學會理事。
在紅山峪國小擔任民辦教師時,還擔任國小校長,為教育事業做了一些工作。特別是夜校,創造的實物識字法,成為當時全區、全市的典型。當時的齊村區區委副書記王繼賢專門在紅山峪召開現場會,進行推廣。調入付莊鄉機關後,擔任政府秘書、檔案員、專職通訊報導員(對外說專職,如果鄉里缺少宣傳委員,還讓兼職宣傳委員)。為黨的三中全會鼓與呼。1980年寫的褚峪村孫景江一戶農民養了63隻羊,轟動了全國,甚至世界(當時新華社曾經發到77個國家)。孫景江成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中央專門發了39號文,文中當時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講話,讓全國進行討論。本人寫了不少反映三中全會路線好的文章,棗莊日報發的最多,其中《誇誇俺的好支書》一文,據當時的《大眾日報》、山東人民廣播電台駐棗莊記者田學超、李貴珍說,這篇文章打破了中國寫先進人物不寫缺點的格局。大眾日報、山東廣播電台採用後,當時的齊村區委組織部還專門組織黨員幹部學習這篇文章。後來雖然任命正式宣傳委員、黨委秘書、管區書記,仍然還兼職“專職通訊報導員”。記得1990年全市在棗莊日報用稿量,奪得了第一名。當時不只一萬人的鄉鎮,讓日報社的人也吃驚不小。1990年、1991年本人曾經組織兩次山亭區黨建智力競賽,付莊鄉分別獲第三名和第一名。引起全區轟動,他們認為不起眼的小鄉不該這樣,鄉領導更高興。1993年由於年齡關係,擔任鄉人大主席,仍然還是農業戶口,招聘幹部。後來才轉為國家正式幹部。管區書記仍然兼職,也幹了不少事,為全管區的五個村的綠化也做了應該做的事,還有填河造田,也出了一些力。
記得干政府秘書時,那時機關幹部並不多,我們兩個人管戶口、財政、民政等(後來機關幹部劇增至23人,老百姓辦事,不跑三五次辦不成事,我們那時兩個人乾後來的23個人的活還很輕鬆。)上邊規定,農村青年結婚登記要到鄉政府辦公室兩次,第一次說明情況,第二次再來領登記證,我們只讓來一次。後來上邊知道後,推廣付莊的做法。還有一次,給四類分子摘帽,第一次整的材料,退了回來,接著讓本人去整理材料,結果報到當時的齊村區公安分局,大小會表揚付莊鄉材料整得好,除了郭里集鄉,郭里集鄉那還是區公安分局事先搞的點。
人大,也曾經進行調查,如《學生書包加重的問題》、《農用物資漲價與農產品的漲價不成比例,挫傷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等,其中第二篇調查報告,春天發給中央有關部門,當年的秋天,國務院副總理(朱溶基),就到東北進行調查此問題,接著農產品加價。雖然不一定是我反映的結果,但是卻覺得心裡痛快。有一年,反映小麥種坑農的問題,上邊有關部門及時進行處理,賠償付莊農民10萬元,還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說反映及時,避免矛盾的激化(當時相鄰的鄉卻相反)。1996年鄉人大換屆選舉後,及時舉辦代表學習班,引起省人大關注,並把這一經驗收入省人大選舉經驗選編中,向全省推廣。只要脈搏與普通百姓一起跳動,就能幹到那地方去。
進入民俗學圈子內所做的事
一.民俗調研 自從加入山東省民俗學會以後,幾乎每年都參加(只有一年沒有參加)山東省民俗學會年會,即理論研討會。在之前,曾經參加並組織1987年付莊鄉“三集成”活動,採集並整理百餘篇民間故事、民間歌謠和民間諺語。1989年曾經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1.1994年,《紅山峪民間治病調查》,登在中國民俗博物館學首次刊物上。《計時民俗》刊登在《民俗研究》第三期上。 2.1996年3月18日,獲得棗莊市民俗攝影大賽三等獎。 3.1997年,《開玩笑民俗》一文獲得省民俗學會優秀獎。 4.1998年,《樣子》一文獲省民俗學會優秀獎。 5.1999年,《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出版。 6.2000年8月5日,《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是怎樣寫成的》文章獲得山東省民俗學會優秀論文獎。 7.2000年12月,《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獲得山東省第十二屆民俗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8.《鋤一紅山峪村農具調查》一文刊登在2001年《民俗研究》第四期上,2001年7月22日獲得山東省民俗學會優秀獎。 9.2000年9月1日,《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獲得棗莊市社科成果一等獎。2000年12月,獲得國家文聯、民協山花獎三等獎,獲得山東省民俗學會第12屆民俗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獲得第十五次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0.2001年8月,被山東省文聯繫統評為2001年度“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稱號。 11.2002年1月,《感謝書籍》一文,在讀書徵文中,獲得三等獎。 12.2002年7月15日,棗莊學院學報刊登《我所認識的鐘敬文先生》一文。 12.整理《紅山峪村民俗志》一書,為再版作準備。
二.民俗資料蒐集 1.寫了“民俗日記”、“家庭檔案”、“土地檔案”等近三百萬字。 2.蒐集地契、剪紙、灶王爺、紅白喜事賬簿等。 3.一些民間玩具如泥娃娃等。 4.民俗照片將近萬張。
三.民俗器物的蒐集與展覽 十多年來,共蒐集民俗器物近千件,其中有農具、紡織工具、行業工具、日常用具等。其使用,都在民俗照片中反映出來。有條件的話,可以把文字反映出來。2002年6月16日至6月22日,在棗莊市博物館展覽。展覽前,棗莊市教育局、文化局專門下發紅頭檔案,開幕式,棗莊五大家都派領導參加。
四.民俗文化的交流 1.書信,幾年來收到一些專家學者民俗愛好者的來信百餘件,其中有:劉錫誠、山曼、柯揚、烏丙安、郭子升、賀學君、鐘年、常建華、鄭土有、寧銳、方川。還有日本神戶大學的於亞女士等,特別於女士來信感謝說,2003年11月參加日本全國學術會上發言,“我能有這樣的機會,都是您幫助的結果,我很感謝您”。 2.不斷接待外地來的專家、學者、民俗愛好者、還有前來旅遊的人,幾年來,共接待千餘人。 3.曾經被滕州一中、棗莊學院、棗莊技術學院、棗莊市邀請講課。2006年,棗莊學院把紅山峪村定為“大學生實踐基地”。本人幾個月參加棗莊學院組織的學術交流會。
五.接待媒體記者和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節目組有“文化傳真”、“夕陽紅”、“農業台”等四個,還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文匯報》的記者。山東省電視台、山東人民廣播電台、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棗莊日報的記者多次採訪報導,棗莊電視台多次採訪報導。棗莊廣播電台幾乎每年春節都讓給作節目。雖然個別有拔高的現象,一想到為了宣傳民俗文化,為社會為人民有好處,心裡就不那么太懸。幾年來省內外新聞媒體發表的稿件、照片、錄像等有幾百篇之多,直至連棗莊市委組織部、四亭區委組織部都以共產黨員的角度來錄像進行宣傳田傳江。
六.2006年至2009年,參加華夏田氏續合譜工作。兩年半的時間,第一輯出版了11本,共6000頁,800萬字左右,本人變寫的世系圖將近一半(因為只有本人一人吃住在譜館辦公室,中間換人,仍讓我堅持)。採用的46張照片都由本人拍照。同時還負責建立了華夏田氏網站。下去採訪了幾十個村莊,解決了幾個地方失譜的難題,接待了上百起來訪的族人。田氏族人對本人的評價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接待山大民俗學研究生的實地調查,本人也從中學習一些譜務知識,了解了一些譜文化,積累了一些譜諜資料。因為畢竟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
七.積極配合有關院校的實地調查 2001年至2002年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把紅山峪村作為研究生的調研基地,2004年至2005年,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也把紅山峪村作為博士生的調研基地。還有棗莊學院2006年把紅山峪村作為大學生實踐基地,一些教授們也經常前來進行學術交流。本人都積極配合,提供比較便利的條件,盡力滿足調研上的要求。本人也放棄自己的事情,但是也從中學習不少東西。 2006年三月,應美國加洲大學歷史學博士生的邀請,一起到濟寧地區進行實地調研,共一周的時間。 為院校的調研做了應該做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