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改變自己。”《用心教養》是中國教育風雲人物孫雲曉的最新作品。書中凝萃了兒童心理學、腦科學、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的經典研究與最新趨勢。通過與11位中外頂級心理學家和3位熱心教育的知名專家進行深度對話,幫家長和教育者一窺最科學的教養之道。 運動能提高學習成績嗎?給男孩最好的禮物是晚上學一年?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提高孩子學習興趣和創造性,父母和教師能做些什麼?如何確定孩子的智慧型優勢?這些源自生活的實際問題,書中一一作出解答。本書許多前沿的科學發現、睿智的教育建議,讓人讀罷心生感慨、茅塞頓開,對於廣大父母、教師及一切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開卷有益的。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李希貴專文作序,眾多教育專家聯袂推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對話,是智慧的碰撞,是心靈的交流。高水平的對話,是對話雙方知己知彼、互相啟迪。雲曉與各位心理學家的對話,就屬於這種高水平的對話。《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本書字裡行間充滿著精深的教育思想之真諦,閃耀著深邃的教育智慧之靈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兒童教育的經典之作。北京第二實驗國小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教授蘆詠莉:《用心教養》這本書中,有成長規律的揭秘,也有新穎觀點的衝擊。規律即科學,而新穎就是希望——它預示著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用心教養:孫雲曉與中外心理學名家的對話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16
- 作者:孫雲曉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306293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用心教養》編輯推薦:
中國教育風雲人物孫雲曉最新作品。
凝萃兒童心理學、腦科學、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經典研究與最新趨勢。
匯集11位中外頂級心理學家、3位熱心教育的知名專家,用對話形式,探索教養之道。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專文作序,眾多教育專家鼎力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中國教育風雲人物孫雲曉最新作品。
凝萃兒童心理學、腦科學、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經典研究與最新趨勢。
匯集11位中外頂級心理學家、3位熱心教育的知名專家,用對話形式,探索教養之道。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專文作序,眾多教育專家鼎力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親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2008年被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評為“中國教育風雲人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受到廣泛關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應試教育必然導致教育荒廢”、“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平衡教育才能和諧成長”、“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改變自己。”
夏令營引發的全民大討論
1993年,孫雲曉撰寫的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如石破天驚,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教育大討論。文章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中央電視台12集專題片《改革開放20年》,稱《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的大討論成為“教育改革的前奏曲”,20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社會關注的教育話題。
作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和副主任,孫雲曉連續10年主持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支持下,他率領全國十幾個省500多所課題學校,對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進行深入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本人的專著《習慣決定孩子一生》屢屢獲獎。
從自卑兒童到著名教育專家
作為當今中國著名的教育專家,孫雲曉童年時卻很自卑。真正為他帶來人生轉折的,是11歲時哥哥帶回來的一包被別人丟棄的舊書。“我不斷從文學閱讀中吸收養分,不斷地寫詩投稿,當然結果就是不斷被退稿……終於在我19歲的一天,我的一首詩在《青島日報》刊發了,青島人民廣播電台還製作成配樂詩朗誦。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因為興奮,感覺周圍所有人都親切漂亮,連自己當時最珍愛的手錶都想送出去。”
在從事少年兒童教育和研究40餘年後的今天,孫雲曉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認為夢想才是成長的發動機,有了夢想誰都了不起,而對於青少年來說,成功的體驗是追尋夢想的助力器。
立足國際視野,專注中國兒童
孫雲曉17歲時便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後被調入政府機關。1978年,23歲的孫雲曉第一次告別官場,成為《中國少年報》記者,經過9年的努力成為報社最年輕的編輯組副組長。仕途正健之時,孫雲曉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儘管在《中國少年報》當了9年的記者,我還是不了解兒童,因此我選擇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兒童研究。儘管這裡沒有副處級別,但我就是信奉‘板凳寧坐十年冷,不叫文章一字空’。為了研究兒童,我就要到這裡來。”
孫雲曉先後主持了《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向孩子學習》、《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系列調查》等多項課題研究。
國際視野一直是孫雲曉所追求的研究特色。近9年來,他連續主持中美日韓高中生比較研究課題。作為中國教育界代表與全美最佳教師羅恩·克拉克(RonClark)面對面交流。他曾經參與中國和俄羅斯、中國和巴西大學生比較研究課題,主編《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分別介紹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的未成年人法律體系。他多次參加國際社會學學會、國際兒童觀察組織等機構組織的學術活動,應邀在美國、法國、挪威、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做過兒童問題的講演。
劍走偏鋒的研究者
與許多學者不同,孫雲曉是一位劍走偏鋒的研究者。自1980年至今30多年來,他跟蹤訪談了各種類型的少年兒童,在與他們及其家庭成為親密朋友的同時,研究他們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探究他們發展的規律。如今,這些孩子已經成為企業家、教授、媒體高管、藝術家等,其中他1980年開始訪談的紅領巾小記者王瑤,如今已經是荷蘭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得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長。他1985年開始訪談的兒童電腦專家吳旻,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如今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教授。這種獨特的研究經歷使孫雲曉對兒童問題的認識具有堅實的基礎。
除了深入研究,孫雲曉亦緊跟時代,可謂是網路領軍人物。自2000年開辦自己的網站至今15年來,他每個月都至少一次與青少年及其父母和教師線上聊天。2009年開通新浪微博,冬粉超過540萬。他的部落格和微博內容以個人原創為主,僅他本人撰寫的教育感悟就多達1500多條。
教育家中的文學家
有人說,孫雲曉是文學家中的教育家,也是教育家中的文學家。所以,孫雲曉著述頗豐,如《孫雲曉教育作品集》8卷、《孩子,別慌》、《百年中國兒童》等。因為熱愛兒童、了解兒童,他的視角與眾不同,他與朋友合作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拯救男孩》、《好好做父親》等都獲得全國優秀暢銷書獎。他的長篇小說《金猴小隊》被拍成8集兒童電視連續劇,榮獲飛天獎。
除了多次在中央電視台做客《焦點訪談》節目之外,孫雲曉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做過4次兒童教育方面的專題講演,其中包括《百家講壇》節目。他在全國各地幾千場的教育講演更是反響熱烈。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親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2000年被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標兵”稱號。2008年被中國教育電視台等媒體評為“中國教育風雲人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受到廣泛關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兒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發現兒童、解放兒童、發展兒童”、“應試教育必然導致教育荒廢”、“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世紀”、“平衡教育才能和諧成長”、“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改變自己。”
夏令營引發的全民大討論
1993年,孫雲曉撰寫的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如石破天驚,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教育大討論。文章記錄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充分暴露出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中央電視台12集專題片《改革開放20年》,稱《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的大討論成為“教育改革的前奏曲”,20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社會關注的教育話題。
作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和副主任,孫雲曉連續10年主持教育部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和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支持下,他率領全國十幾個省500多所課題學校,對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係進行深入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他本人的專著《習慣決定孩子一生》屢屢獲獎。
從自卑兒童到著名教育專家
作為當今中國著名的教育專家,孫雲曉童年時卻很自卑。真正為他帶來人生轉折的,是11歲時哥哥帶回來的一包被別人丟棄的舊書。“我不斷從文學閱讀中吸收養分,不斷地寫詩投稿,當然結果就是不斷被退稿……終於在我19歲的一天,我的一首詩在《青島日報》刊發了,青島人民廣播電台還製作成配樂詩朗誦。那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因為興奮,感覺周圍所有人都親切漂亮,連自己當時最珍愛的手錶都想送出去。”
在從事少年兒童教育和研究40餘年後的今天,孫雲曉仍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認為夢想才是成長的發動機,有了夢想誰都了不起,而對於青少年來說,成功的體驗是追尋夢想的助力器。
立足國際視野,專注中國兒童
孫雲曉17歲時便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後被調入政府機關。1978年,23歲的孫雲曉第一次告別官場,成為《中國少年報》記者,經過9年的努力成為報社最年輕的編輯組副組長。仕途正健之時,孫雲曉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選擇:“儘管在《中國少年報》當了9年的記者,我還是不了解兒童,因此我選擇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兒童研究。儘管這裡沒有副處級別,但我就是信奉‘板凳寧坐十年冷,不叫文章一字空’。為了研究兒童,我就要到這裡來。”
孫雲曉先後主持了《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向孩子學習》、《21世紀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系列調查》等多項課題研究。
國際視野一直是孫雲曉所追求的研究特色。近9年來,他連續主持中美日韓高中生比較研究課題。作為中國教育界代表與全美最佳教師羅恩·克拉克(RonClark)面對面交流。他曾經參與中國和俄羅斯、中國和巴西大學生比較研究課題,主編《當代未成年人法律譯叢》,分別介紹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的未成年人法律體系。他多次參加國際社會學學會、國際兒童觀察組織等機構組織的學術活動,應邀在美國、法國、挪威、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做過兒童問題的講演。
劍走偏鋒的研究者
與許多學者不同,孫雲曉是一位劍走偏鋒的研究者。自1980年至今30多年來,他跟蹤訪談了各種類型的少年兒童,在與他們及其家庭成為親密朋友的同時,研究他們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探究他們發展的規律。如今,這些孩子已經成為企業家、教授、媒體高管、藝術家等,其中他1980年開始訪談的紅領巾小記者王瑤,如今已經是荷蘭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得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長。他1985年開始訪談的兒童電腦專家吳旻,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如今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教授。這種獨特的研究經歷使孫雲曉對兒童問題的認識具有堅實的基礎。
除了深入研究,孫雲曉亦緊跟時代,可謂是網路領軍人物。自2000年開辦自己的網站至今15年來,他每個月都至少一次與青少年及其父母和教師線上聊天。2009年開通新浪微博,冬粉超過540萬。他的部落格和微博內容以個人原創為主,僅他本人撰寫的教育感悟就多達1500多條。
教育家中的文學家
有人說,孫雲曉是文學家中的教育家,也是教育家中的文學家。所以,孫雲曉著述頗豐,如《孫雲曉教育作品集》8卷、《孩子,別慌》、《百年中國兒童》等。因為熱愛兒童、了解兒童,他的視角與眾不同,他與朋友合作的《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拯救男孩》、《好好做父親》等都獲得全國優秀暢銷書獎。他的長篇小說《金猴小隊》被拍成8集兒童電視連續劇,榮獲飛天獎。
除了多次在中央電視台做客《焦點訪談》節目之外,孫雲曉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做過4次兒童教育方面的專題講演,其中包括《百家講壇》節目。他在全國各地幾千場的教育講演更是反響熱烈。
媒體推薦
對話,是智慧的碰撞,是心靈的交流。高水平的對話,是對話雙方知己知彼、互相啟迪。一方提出的問題別具匠心,或者直抵對方很少認真思考的薄弱環節,逼著他深入下去;或者激發對方的創造火花,使對方能夠發現自己不曾注意的東西。雲曉與各位心理學家的對話,就屬於這種高水平的對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用心教養》一書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研究專家孫雲曉教授與多位世界知名心理學大師就兒童教育問題所做的思想對話,也是大師們成長的心路歷程和成才規律的生動記錄。更是大師們關於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結晶。本書字裡行間充滿著精深的教育思想之真諦,閃耀著深邃的教育智慧之靈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兒童教育的經典之作。——《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
每一個注重教育的家庭,都極為關注“成功”的奧秘。不妨來讀讀《用心教養》這本書,因為它不僅是最新的“成功”研究心得集錦,而且參與對話的專家學者本身毋庸置疑也都是“成功者”。書中,有成長規律的揭秘,也有新穎觀點的衝擊。規律即科學。而新穎就是希望——它預示著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北京第二實驗國小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教授,蘆詠莉
《用心教養》一書是我國著名兒童教育研究專家孫雲曉教授與多位世界知名心理學大師就兒童教育問題所做的思想對話,也是大師們成長的心路歷程和成才規律的生動記錄。更是大師們關於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結晶。本書字裡行間充滿著精深的教育思想之真諦,閃耀著深邃的教育智慧之靈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兒童教育的經典之作。——《中國教育報》總編輯,翟博
每一個注重教育的家庭,都極為關注“成功”的奧秘。不妨來讀讀《用心教養》這本書,因為它不僅是最新的“成功”研究心得集錦,而且參與對話的專家學者本身毋庸置疑也都是“成功者”。書中,有成長規律的揭秘,也有新穎觀點的衝擊。規律即科學。而新穎就是希望——它預示著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北京第二實驗國小副校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教授,蘆詠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孫雲曉——捍衛童年的教育家
引 言 如何閱讀本書
第一部分 新觀念
01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對話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
02 學習其實是一種創造
對話積極心理學家埃倫·蘭格
03 教育的核心在於培育“兩顆種子”
對話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
啟示錄 教育改變世界
美國傑出女性溫迪·科普
第二部分 新趨勢
04 運動改造大腦
對話心理學家約翰·瑞迪
05 開啟孩子的多元智慧型
對話“多元智慧型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
06 創造力需要從小培養
對話發展心理學泰斗林崇德
啟示錄 樂觀的孩子才會充滿希望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
第三部分 新知識
07 養育男孩與你想的不一樣
對話男孩問題專家安東尼·饒
08 由內而外的教養
對話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
09 讓孩子遠離焦慮
對話心理醫生塔瑪·瓊斯基
啟示錄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
拾 遺 溫故知新
10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對話作家冰心
11 讓孩子相互學習
對話社會學家費孝通
後 記 站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前沿看兒童教育
引 言 如何閱讀本書
第一部分 新觀念
01 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對話腦科學家約翰·梅迪納
02 學習其實是一種創造
對話積極心理學家埃倫·蘭格
03 教育的核心在於培育“兩顆種子”
對話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陳會昌
啟示錄 教育改變世界
美國傑出女性溫迪·科普
第二部分 新趨勢
04 運動改造大腦
對話心理學家約翰·瑞迪
05 開啟孩子的多元智慧型
對話“多元智慧型理論之父”霍華德·加德納
06 創造力需要從小培養
對話發展心理學泰斗林崇德
啟示錄 樂觀的孩子才會充滿希望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
第三部分 新知識
07 養育男孩與你想的不一樣
對話男孩問題專家安東尼·饒
08 由內而外的教養
對話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
09 讓孩子遠離焦慮
對話心理醫生塔瑪·瓊斯基
啟示錄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
拾 遺 溫故知新
10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對話作家冰心
11 讓孩子相互學習
對話社會學家費孝通
後 記 站在心理學和腦科學的前沿看兒童教育
後記
在我出版的所有著作中,《用心教養》是營養最豐富的一本書,因為這是與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等多位極富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的對話,還有對費孝通、冰心和馬丁·塞利格曼等大師級學者專家的訪談和評介。當您看完這本書,可能會驚嘆:如此多的著名學者都來會診中國的兒童教育問題,這簡直是一個奇蹟!
說實話,能夠出這樣一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作為一個從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40餘年的中國學者,我對“多元智慧型理論之父”加德納教授、“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等學術大家充滿敬意,從他們的理論中汲取了許多教育智慧。今天,我們有機會對話,得以用他們那些影響了全世界的心理學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兒童問題,意義深遠。
感謝湛廬文化,是湛廬人把這個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奇蹟變成了現實。他們引進出版了一系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的代表性著作,韓焱董事長親自登門誠邀我閱讀,建議我與作者對話。我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尤其喜歡閱讀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圖書,所以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美好的邀請。
令我感動的是,與我對話的心理學家們都非常熱情和認真。比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瑞迪副教授,雖已書面回答了我的問題,卻利用來北京做活動的機會,又與我面對面探討相關問題。再比如對男孩問題頗有研究的安東尼’饒博士,仔細標出沒有看懂的問題,請我再做解釋。我在解釋的同時,也針對其回答提出了新的疑問,而他也繼續作出了嚴謹的答覆。
對話是精彩的。2014年4月2日,《中國教育報》環球周刊以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與約翰-梅迪納教授的對話,題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其中,梅迪納教授的許多鮮明而深刻的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如:“胎教就是在浪費時間。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孕期的任何階段,任何外在刺激可以帶來認知發展方面的益處。父母能夠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懷孕晚期幫助其未出生的寶寶認識彼此。“在這個世界上,最棒也是最小兒科的健腦技巧可能就是一個紙箱、一個新的鉛筆盒和兩個小時,而最糟糕的恐怕就是父母新買的平板電腦。”梅迪納教授對望子成龍的父親的忠告更特別而有趣:“如果你真的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你的第一要務就是愛老婆。”
當然,對於中國青少年的研究最有經驗的是中國學者。所以,我特別約請了兩位學養深厚的中國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和陳會昌教授訪談。曾經擔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林崇德教授,培養出了80多位博士,並且對創新教育有深入研究。訪談當天風雨交加,年過七旬的林教授抱病接受了我漫長的訪談。收到訪談整理稿後,林教授又是逐字逐句地核對和推敲。與陳會昌教授相識近30年,有過多次愉快的課題合作。我之所以選定他,不僅僅是因為私人友誼,更是因為他通過對200多名兒童長達19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了主動性與自控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毋庸置疑,陳教授的若干發現與建議對於廣大父母與教師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
原本,這是一本單純的與心理學家對話的書,但基於擴展教育視野的考慮,我決定把我對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和文學泰斗冰心女士等名家的訪談和評介也收錄進來,並且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和完善。也就是說,通過這樣一種設計,讀者朋友不僅可以看到心理學家、腦科學家對兒童成長問題的分析,還可以得到社會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的教育建議,相信這對於讀者朋友是特別有益的。在這裡,我還要透露一個秘密:我在與9位中美著名心理學家對話的同時,也在對他們的個人經歷進行研究。儘管只列出5個問題,但他們的回答也能夠大致反映出傑出人才成長的某些規律,這顯然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收穫。
猜一猜我發現了什麼?
問題1:請您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好嗎?以綜合發展水平來看,您個人認為自己在國小和中學階段的發展狀況是一般水平、優秀,還是較差?
受訪者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有6人: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約翰·瑞迪。
其餘3人:丹尼爾·西格爾感覺自己成績還不錯。安東尼.饒中國小時的成績並不是最好,但在大學時成績優秀。陳會昌國小低年級時成績不好,四年級之後才脫穎而出,並一直名列前茅。
把學習成績歸因於潛能優勢的有: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約翰·瑞迪、陳會昌。
把學習成績歸因於後天努力的有:塔瑪·瓊斯基、安東尼·饒。把學習成績歸因於父母引導的有: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
總結:從幾位心理學家的回答來看,大部分人學習成績一直優秀或良好且成績穩定,只有兩個人國小時成績一般,但後來也脫穎而出。有5位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情,說明這與他們的潛能優勢有關;有兩個人認為學習靠自己後天的努力;還有兩位認為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問題2:您如今已經取得傑出的成就,回首往事,您認為自己成功的起源在哪裡?或者說,您走上這條專業之路的夢想是如何被開啟的?
源自興趣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安東尼·饒。
大學時或上大學前才決定專業方向的有5人: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陳會昌。
走上與原來理想不同道路的有4人: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
總結:也許是因為心理學專業的特殊性,大部分心理學家是從上大學起才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的,有一半的人是在工作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雖然大部分心理學家對自己的專業充滿興趣,但近半數的人走上了與自己原來理想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說,多數人是上大學後或者工作後才發現了自己未知的興趣。
問題3: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影響,就您本人而言,您事業的成功是受母親的影響大還是受父親的影響大?
著重提及母親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埃倫·蘭格、約翰·瑞迪。
強調父親影響大的只有1人:安東尼·饒。
認為父母共同產生影響的有4人:霍華德·加德納、塔瑪·瓊斯基、林崇德、陳會昌。
總結:雖然父母聯盟最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可以做到。從心理學家們的反饋來看,接近半數的人認為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更大,人數有4位。另外4位表示父母雙方的影響都很大,只有一位專家明確指出自己越來越像父親。丹尼爾·西格爾教授指出,在西方,孩子主要的依戀對象是媽媽,這一點或許與中國相似。
問題4:您相信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嗎?您的事業發展到今天,是否一直有目標、有計畫呢?
5位美國心理學家回答了這個問題。
沒有職業規劃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約翰·瑞迪。
有職業規劃的僅1人:安東尼·饒。
總結:國內外的研究都足以證明職業生涯規劃是重要的。但是,心理學專業由於其特殊性,可能比較難以從小規劃。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今天,依靠的是自己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會在工作中投入熱情,但不會花過多時間去規劃要取得哪些成果或職位。
如果能從小就確立研究心理學的志向,也可能會產生驚人的力量。據林崇德教授介紹,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上國小和中學時智商測試都不及格,被同學們笑稱為“白痴”,所以他立志要學習心理學,如果成功就把自己關於智力的理論命名為“成功智力”。經過多年奮鬥,斯滕伯格如願以償,他的著作《成功智力》成為影響世界的心理學名著。林崇德教授認為,斯滕伯格的成功經歷說明了創造性人格的重要性。
問題5:您是否認為養成良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意義重大?您最為看重的5個習慣是什麼?
除埃倫·蘭格沒有回答之外,其他8位心理學家都認為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意義重大,並且都列出了自己的好習慣;
霍華德·加德納:合理分配時間並善加利用、學會自我監控、善於聆聽和詢問、說出期待、對人公平。
約翰·梅迪納:保持好奇心、堅持不懈、享受失敗、別怕丟臉、愛這個世界的思想。
塔瑪·瓊斯基:優質的營養、適當的鍛鍊、與大自然接觸、充足的休息時間、良好的社會關係。 丹尼爾·西格爾:專注、遊戲、交際、健身、反思、休閒、睡眠。
安東尼·饒:先做比較困難的事情、儘量站著、保持輕鬆、不斷學習、學會平衡。
約翰·瑞迪:相信自己、選擇好的同事和工作環境、培養復原力、追隨自己的熱情、聽取他人的批評。
林崇德:做事豁達、刻苦勤奮、講良知、艱苦奮鬥、愛家愛國。陳會昌:尋找榜樣、快速閱讀、勤奮。
總結:每位心理學家所認為的成功要素都與其他人不同,說明每個人都要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培養適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習慣。但是,所有心理學家都會強調情商修煉,如自信自強、友善合作、自我管理、頑強奮鬥,等等。
在本書與讀者朋友見面的這一刻,我無法忘卻在整個成書過程中做出貢獻的人們,如湛廬編輯季陽、徐嬌,心理諮詢師韓慶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編輯孟娜,等等。這著實令人感慨,任何一本好書的問世都是一盤千人糕啊!
教育是一種服務,寫作也是一種服務。因此,作為本書的作者應該回答一個問題:這本書適合什麼人閱讀?因為本書的特色是站在心理學、腦科學和教育學的前沿來探討教育問題,所以最適合0~18歲孩子的父母與教師閱讀。當然,所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人士都值得借鑑。如果再細分一點,0~12歲孩子的父母與教師閱讀可能會獲益更多、也更為直接。
說實話,能夠出這樣一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作為一個從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40餘年的中國學者,我對“多元智慧型理論之父”加德納教授、“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教授等學術大家充滿敬意,從他們的理論中汲取了許多教育智慧。今天,我們有機會對話,得以用他們那些影響了全世界的心理學理論來分析中國的兒童問題,意義深遠。
感謝湛廬文化,是湛廬人把這個似乎不可能實現的奇蹟變成了現實。他們引進出版了一系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的代表性著作,韓焱董事長親自登門誠邀我閱讀,建議我與作者對話。我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尤其喜歡閱讀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圖書,所以欣然接受了這樣一個美好的邀請。
令我感動的是,與我對話的心理學家們都非常熱情和認真。比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瑞迪副教授,雖已書面回答了我的問題,卻利用來北京做活動的機會,又與我面對面探討相關問題。再比如對男孩問題頗有研究的安東尼’饒博士,仔細標出沒有看懂的問題,請我再做解釋。我在解釋的同時,也針對其回答提出了新的疑問,而他也繼續作出了嚴謹的答覆。
對話是精彩的。2014年4月2日,《中國教育報》環球周刊以近乎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與約翰-梅迪納教授的對話,題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其中,梅迪納教授的許多鮮明而深刻的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如:“胎教就是在浪費時間。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孕期的任何階段,任何外在刺激可以帶來認知發展方面的益處。父母能夠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懷孕晚期幫助其未出生的寶寶認識彼此。“在這個世界上,最棒也是最小兒科的健腦技巧可能就是一個紙箱、一個新的鉛筆盒和兩個小時,而最糟糕的恐怕就是父母新買的平板電腦。”梅迪納教授對望子成龍的父親的忠告更特別而有趣:“如果你真的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你的第一要務就是愛老婆。”
當然,對於中國青少年的研究最有經驗的是中國學者。所以,我特別約請了兩位學養深厚的中國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和陳會昌教授訪談。曾經擔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的林崇德教授,培養出了80多位博士,並且對創新教育有深入研究。訪談當天風雨交加,年過七旬的林教授抱病接受了我漫長的訪談。收到訪談整理稿後,林教授又是逐字逐句地核對和推敲。與陳會昌教授相識近30年,有過多次愉快的課題合作。我之所以選定他,不僅僅是因為私人友誼,更是因為他通過對200多名兒童長達19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了主動性與自控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毋庸置疑,陳教授的若干發現與建議對於廣大父母與教師具有巨大的指導價值。
原本,這是一本單純的與心理學家對話的書,但基於擴展教育視野的考慮,我決定把我對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和文學泰斗冰心女士等名家的訪談和評介也收錄進來,並且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和完善。也就是說,通過這樣一種設計,讀者朋友不僅可以看到心理學家、腦科學家對兒童成長問題的分析,還可以得到社會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的教育建議,相信這對於讀者朋友是特別有益的。在這裡,我還要透露一個秘密:我在與9位中美著名心理學家對話的同時,也在對他們的個人經歷進行研究。儘管只列出5個問題,但他們的回答也能夠大致反映出傑出人才成長的某些規律,這顯然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收穫。
猜一猜我發現了什麼?
問題1:請您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好嗎?以綜合發展水平來看,您個人認為自己在國小和中學階段的發展狀況是一般水平、優秀,還是較差?
受訪者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有6人: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約翰·瑞迪。
其餘3人:丹尼爾·西格爾感覺自己成績還不錯。安東尼.饒中國小時的成績並不是最好,但在大學時成績優秀。陳會昌國小低年級時成績不好,四年級之後才脫穎而出,並一直名列前茅。
把學習成績歸因於潛能優勢的有: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約翰·瑞迪、陳會昌。
把學習成績歸因於後天努力的有:塔瑪·瓊斯基、安東尼·饒。把學習成績歸因於父母引導的有: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
總結:從幾位心理學家的回答來看,大部分人學習成績一直優秀或良好且成績穩定,只有兩個人國小時成績一般,但後來也脫穎而出。有5位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情,說明這與他們的潛能優勢有關;有兩個人認為學習靠自己後天的努力;還有兩位認為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問題2:您如今已經取得傑出的成就,回首往事,您認為自己成功的起源在哪裡?或者說,您走上這條專業之路的夢想是如何被開啟的?
源自興趣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安東尼·饒。
大學時或上大學前才決定專業方向的有5人: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陳會昌。
走上與原來理想不同道路的有4人:塔瑪·瓊斯基、霍華德·加德納、埃倫·蘭格、林崇德。
總結:也許是因為心理學專業的特殊性,大部分心理學家是從上大學起才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的,有一半的人是在工作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雖然大部分心理學家對自己的專業充滿興趣,但近半數的人走上了與自己原來理想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說,多數人是上大學後或者工作後才發現了自己未知的興趣。
問題3: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影響,就您本人而言,您事業的成功是受母親的影響大還是受父親的影響大?
著重提及母親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埃倫·蘭格、約翰·瑞迪。
強調父親影響大的只有1人:安東尼·饒。
認為父母共同產生影響的有4人:霍華德·加德納、塔瑪·瓊斯基、林崇德、陳會昌。
總結:雖然父母聯盟最有利於孩子成長,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可以做到。從心理學家們的反饋來看,接近半數的人認為母親對自己的影響更大,人數有4位。另外4位表示父母雙方的影響都很大,只有一位專家明確指出自己越來越像父親。丹尼爾·西格爾教授指出,在西方,孩子主要的依戀對象是媽媽,這一點或許與中國相似。
問題4:您相信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嗎?您的事業發展到今天,是否一直有目標、有計畫呢?
5位美國心理學家回答了這個問題。
沒有職業規劃的有4人:丹尼爾·西格爾、約翰·梅迪納、塔瑪.瓊斯基、約翰·瑞迪。
有職業規劃的僅1人:安東尼·饒。
總結:國內外的研究都足以證明職業生涯規劃是重要的。但是,心理學專業由於其特殊性,可能比較難以從小規劃。大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今天,依靠的是自己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會在工作中投入熱情,但不會花過多時間去規劃要取得哪些成果或職位。
如果能從小就確立研究心理學的志向,也可能會產生驚人的力量。據林崇德教授介紹,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上國小和中學時智商測試都不及格,被同學們笑稱為“白痴”,所以他立志要學習心理學,如果成功就把自己關於智力的理論命名為“成功智力”。經過多年奮鬥,斯滕伯格如願以償,他的著作《成功智力》成為影響世界的心理學名著。林崇德教授認為,斯滕伯格的成功經歷說明了創造性人格的重要性。
問題5:您是否認為養成良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意義重大?您最為看重的5個習慣是什麼?
除埃倫·蘭格沒有回答之外,其他8位心理學家都認為好習慣對於人的發展意義重大,並且都列出了自己的好習慣;
霍華德·加德納:合理分配時間並善加利用、學會自我監控、善於聆聽和詢問、說出期待、對人公平。
約翰·梅迪納:保持好奇心、堅持不懈、享受失敗、別怕丟臉、愛這個世界的思想。
塔瑪·瓊斯基:優質的營養、適當的鍛鍊、與大自然接觸、充足的休息時間、良好的社會關係。 丹尼爾·西格爾:專注、遊戲、交際、健身、反思、休閒、睡眠。
安東尼·饒:先做比較困難的事情、儘量站著、保持輕鬆、不斷學習、學會平衡。
約翰·瑞迪:相信自己、選擇好的同事和工作環境、培養復原力、追隨自己的熱情、聽取他人的批評。
林崇德:做事豁達、刻苦勤奮、講良知、艱苦奮鬥、愛家愛國。陳會昌:尋找榜樣、快速閱讀、勤奮。
總結:每位心理學家所認為的成功要素都與其他人不同,說明每個人都要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培養適合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習慣。但是,所有心理學家都會強調情商修煉,如自信自強、友善合作、自我管理、頑強奮鬥,等等。
在本書與讀者朋友見面的這一刻,我無法忘卻在整個成書過程中做出貢獻的人們,如湛廬編輯季陽、徐嬌,心理諮詢師韓慶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編輯孟娜,等等。這著實令人感慨,任何一本好書的問世都是一盤千人糕啊!
教育是一種服務,寫作也是一種服務。因此,作為本書的作者應該回答一個問題:這本書適合什麼人閱讀?因為本書的特色是站在心理學、腦科學和教育學的前沿來探討教育問題,所以最適合0~18歲孩子的父母與教師閱讀。當然,所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人士都值得借鑑。如果再細分一點,0~12歲孩子的父母與教師閱讀可能會獲益更多、也更為直接。
序言
【推薦序】
孫雲曉——捍衛童年的教育家
李希貴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對孫雲曉老師的敬佩,緣於他的代表作《夏令營中的較量》。那是1993年,我剛做中學校長不久,正當渾身是膽、四處衝撞卻並未想清楚教育到底要走向哪裡的時候。孫老師的文字如醍醐灌頂,讓我沉靜下來,思考著教育的真義、教育的未來和學校的使命。於是,對校園裡發生的一些事情和希望開展的某些工作,我也開始從教育的終極目的去思考。有人說,通過《夏令營中的較量》,一位記者以自己的良知和獨特的視角引發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並由此開啟了一個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我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令我深以為然。
後來,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是孫雲曉老師寫的文章就從頭到尾地閱讀,只要是孫雲曉老師出版的新書就不由分說地購買。儘管一直都沒有見過他,但在我的心中,他似乎已經成為我的老朋友了。
說實話,他對教育的理解既深刻又簡明,他對兒童的感情既博大又細膩。他把自己的經歷還原為一部教育學著作。他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使他的教育觀別具一格。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使無數位兒童、無數個家庭和課堂重現勃勃生機。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這位令人敬重的山東老鄉,長期的接觸更讓我在文字之外了解了他,看到了他的坦誠、堅持不懈和始終如一,感受到了他的人品、境界和與人為善。我分明觸摸到了他那顆深切期待著一個民族美好明天的心靈。因此,我也理解了孫老師近年來為何熱切關注心理學和腦科學——只有紮根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的教育才能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科學。
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0多年了,深切體會到正確的教育觀有多重要。“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我至今感到震撼的話,這句話讓我對孩子一直不敢輕慢,讓我堅信,教育的根本追求正是人生的幸福。
尋找幸福人生的教育之路並不輕鬆。近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致力於幫助孩子們發現自己、喚醒自己並希望他們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全校有4000多名學生就有4000多張課表,每一位同學在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中成就自我,而這些,也正是基於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正是基於多元智慧型的理論,使我們的教育追求更加逼近教育本質。在長期的教育探索之路上,我們和孫老師其實殊途同歸。
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正是雲南魯甸地震的第三天,我在孫老師的部落格上看到了他寫給災區孩子們的心理援助詩,句句情真,字字意切。他總是在第一時間想到孩子們,這就是孫雲曉,一位永遠捍衛兒童立場的行動著的教育家。
孫雲曉——捍衛童年的教育家
李希貴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對孫雲曉老師的敬佩,緣於他的代表作《夏令營中的較量》。那是1993年,我剛做中學校長不久,正當渾身是膽、四處衝撞卻並未想清楚教育到底要走向哪裡的時候。孫老師的文字如醍醐灌頂,讓我沉靜下來,思考著教育的真義、教育的未來和學校的使命。於是,對校園裡發生的一些事情和希望開展的某些工作,我也開始從教育的終極目的去思考。有人說,通過《夏令營中的較量》,一位記者以自己的良知和獨特的視角引發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並由此開啟了一個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我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令我深以為然。
後來,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是孫雲曉老師寫的文章就從頭到尾地閱讀,只要是孫雲曉老師出版的新書就不由分說地購買。儘管一直都沒有見過他,但在我的心中,他似乎已經成為我的老朋友了。
說實話,他對教育的理解既深刻又簡明,他對兒童的感情既博大又細膩。他把自己的經歷還原為一部教育學著作。他對孩子的尊重與信任,使他的教育觀別具一格。他始終堅守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使無數位兒童、無數個家庭和課堂重現勃勃生機。
後來,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這位令人敬重的山東老鄉,長期的接觸更讓我在文字之外了解了他,看到了他的坦誠、堅持不懈和始終如一,感受到了他的人品、境界和與人為善。我分明觸摸到了他那顆深切期待著一個民族美好明天的心靈。因此,我也理解了孫老師近年來為何熱切關注心理學和腦科學——只有紮根於心理學和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的教育才能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科學。
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0多年了,深切體會到正確的教育觀有多重要。“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我至今感到震撼的話,這句話讓我對孩子一直不敢輕慢,讓我堅信,教育的根本追求正是人生的幸福。
尋找幸福人生的教育之路並不輕鬆。近年來,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致力於幫助孩子們發現自己、喚醒自己並希望他們最終成為最好的自己。全校有4000多名學生就有4000多張課表,每一位同學在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中成就自我,而這些,也正是基於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正是基於多元智慧型的理論,使我們的教育追求更加逼近教育本質。在長期的教育探索之路上,我們和孫老師其實殊途同歸。
寫這篇序言的時候,正是雲南魯甸地震的第三天,我在孫老師的部落格上看到了他寫給災區孩子們的心理援助詩,句句情真,字字意切。他總是在第一時間想到孩子們,這就是孫雲曉,一位永遠捍衛兒童立場的行動著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