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衰退

產業衰退

衰退產業,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中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具備區位優勢、缺乏競爭力的產業群,在產業結構中陷入停滯甚至萎縮的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衰退
  • 特徵:生產力過剩,成本高等資金減少等
  • 產品結構調整:指衰退產業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
  • 定義:指停滯甚至萎縮的產業
定義,衰退產業特徵,衰退產業成因,需求變化,科技進步,退出障礙,措施及其啟示,政策措施,啟示,調整模式,升級的模式,參考文獻,

定義

就具體產業而言,都存在由孕育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
以往衰退產業的定義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位學者的觀點。其中,麥可·波特教授認為在持續的一段時間裡產品的銷售量絕對下降的產業是衰退產業;而亞瑟·伯恩斯認為產業的增長百分率隨著產業年齡的增長趨於下降的產業是衰退產業;國內學者毛林根則認為增長出現有規則減速的老化產業部門是衰退產業。
另外,周新生從產業演化過程的角度出發指出,產業衰退是產業從興盛走向不景氣進而走向衰敗的過程。產業衰退是客觀的必然,是產業發展過程和產業興衰的最後一個階段。產業衰退就是創新能力不足或衰退,它導致了該產業競爭力的下降。產業衰退也是生產要素的退出過程,在理論上,產業衰退與要素退出是緊密相聯的,但在實際中產業衰退並不意味著要素退出,衰退與退出之間的關係中還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產業衰退是對產業自身的否定並孕育新的產業和新的產品的過程。
任紅波等從產業出現衰退的本質出發,認為衰退產業應定義為:在正常情況下,某一國家或區域的某一產業產品市場容量在一段較長時期內持續下降或停滯的產業。這一定義中有兩個關鍵點:第一是市場容量的變化是產業出現衰退的本質原因;第二是討論衰退產業必須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可以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3]
陳寶江從產業周期出發認識衰退產業,指出:因技術進步,新產業產生,隨著新產品的成長,老產業的產品逐漸被替代,其市場占有率逐步下降,產品進入壽命的最後期,這也標誌著生產該產品的產業進入了衰退期。[4]
林善波認為,衰退產業是指因技術、成本等方面因素逐漸失去競爭力,產業規模失去擴張力並逐步萎縮,收益逐步減少,從而在產業結構中的作用和影響力日趨下降的產業。並進一步指出,衰退產業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產業形態,在轉軌經濟中,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將步入衰退產業的行列。[5]
陳一君等指出,衰退產業是指在持續的一段時間裡產品的銷售量絕對下降的產業,或增長出現有規則減速的產業部門。衰退產業的表現是需求增長減速甚至停滯,產業收益率低於各產業的收益率平均值且呈下降趨勢。[6]
陳剛認為,衰退產業是指在正常情況下,在一定時期內,特定國家或地區的處於產業自身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同時又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地位趨於下降的某一或某一些產業。[7]
陸國慶認為衰退產業是衰退產業是依據產業增長率的變化劃分的產業類型之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一產業產品銷售增長率在較長時期內持續下降產業,或增長出現有規則減速的產業部門。[8]

衰退產業特徵

在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系統中,衰退產業一般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全行業生產能力明顯過剩,或生產成本過高,產品銷售困難,開工嚴重不足。
(2)全行業效益很低甚至全行業虧損。由於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企業之間競爭激烈。企業為了生存下去,不惜採取低價競爭手段,致使在相當一部分企業停產半停產的同時,產品有銷路、能夠維持正常生產的企業也因產品價格低而處在收益率很低的境地,使全行業長期處在微利甚至虧損狀況。
(3)生產的產品是傳統產品,產品需求增長率下降較快,其產業所提供的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或者加速下降的趨勢,因而新進入企業不斷減少,原有廠商不斷退出。
(4)資金投入減少,優秀人才流失,產品技術含量低。低收益率使這些行業難以吸收新的投資,但是要進行結構調整,卻需要大量的投資。
(5)受到新興產業替代的威脅。
(6)退出行為困難,長期處在“過度競爭”狀況。“過度競爭”使許多企業處於低利潤率甚至負利潤率的狀態,但由於存在各種困難,這些企業並不從這個行業中退出,使全行業低利潤率或負利潤率的狀態持續下去。

衰退產業成因

需求變化

市場需求的變化是市場規律的必然,隨著市場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要求有相應的產業與其配套發展,而那些不適應新需求結構需要的產業就逐步表現出供給能力過剩,庫存增加,設備閒置,對勞動力需求減少,產業的增長率持續下滑,漸顯衰退的特徵。

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與發展,產業結構也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科技成果的廣泛套用推動原有的產業逐步退出主導地位,逐步走向衰退,由更新的產業取而代之。科技進步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對產業結構影響的日益加強,科技含量成為衡量一個行業是否先進的標準,所有這些都使得那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逐漸走向衰退。

退出障礙

儘管衰退產業的退出是產業結構調整中關鍵的一個環節,但由於存在各方面的退出障礙,又使其成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大難題,其主要障礙有以下幾方面。
(1)資本障礙。
對規模較大的資本密集型衰退產業來說,由於其具有專用性的固定資產數量龐大,轉產會帶來巨大損失,以致難以自發進行轉移。而“兼併式”轉移又難以找到能容納巨額資產的交易對象。
(2)技術壁壘。
對勞動密集型的衰退產業而言,由於其技術壽命已經或行將到期,落後的設備已喪失轉產或轉移價值,只能淘汰或報廢。這類衰退產業轉移的主要困難在於其技術和設備的落後,轉移後已不具備市場競爭能力。
(3)社會壓力和利益剛性。
衰退產業的退出必然伴隨著職工的失業和再就業問題,這會損害到職工的剛性利益並由此可能產生強大的社會壓力。
(4)壟斷歧視。
衰退產業在其資產轉移過程中,吸納轉移資產的產業由於其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壟斷地位,在對衰退產業的資產購買、兼併或聯合等過程中,往往會對轉移資產採取低估壓價等歧視手段,損害衰退產業的利益,這種不公平的壟斷交易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衰退資本存量的有效轉移。
(5)地方保護主義壁壘。
為保證地方財政收入的強烈的地方保護主義壁壘,以及政府官員在其任期內對以“經濟產值”為標誌的政績的追求和衝動,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衰退產業的合理收縮和資本存量的轉移。

措施及其啟示

政策措施

1、美國
衰退產業的調整政策是市場經濟國家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即便長期奉行不干預政策的美國,也廣泛實施了衰退產業調整援助政策。美國在20世紀70~80 年代出現了製造業的衰退現象。製造業一直是美國的支柱產業,製造業的衰退使美國經濟在1980年代陷入了低谷。但由於1980年代對衰退產業的調整的成功,使美國經濟在1990年代捲土重來,經濟連續九年擴張,“低失業、低通脹、高增長”的新經濟局面達到了經濟成長的理想境界。美國對衰退產業的調整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政府對衰退產業的資助以技術創新為主。
為了實施上述各項法律及調整援助計畫,政府一般都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貨幣補貼除用於失業者的救濟和重新就業培訓外,主要是資助企業或企業聯合體進行研究開發活動。但政府補貼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除了用於失業人員的救濟與再開發外,只提供技術開發費用而不是機械設備安裝及生產費用。在資本援助上,國防部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與國防裝備有關的基礎產業衰落時,國防部直接提供研究開發費用和早期試驗費用,為國防裝備採購中標的供應商提供新技術開發的種子資金,鼓勵供應商進行技術創新。如美國工具機工業在1980年代衰退較嚴重時,國防部不僅直接資助 R&D費用,而且出面聯合110家工具機生產商與用戶公司以及大學或研究機構參加組建了全國製造科學中心(NCMS)。由政府出面聯合企業、大學或研究機構成立開發中心是美國衰退產業調整援助的一大主要特色。1980年代初,另一個較為成功的聯合開發就是由美國電視工業組成的“高級電視研究中心”。該計畫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研製開發出高清晰數位電視,從而淘汰了由日本幾家大電子公司花費近80億美元研製出的高清晰模擬電視。
第二,強調用法律手段來援助衰退產業中的勞動力轉移及人力資源再開發。
如政府根據“通商改革法”和“貿易擴大法”等基本法規制定了衰退產業調整援助的專門法律。1962年通過的《勞動力開發訓練法》是積極調整援助的首次嘗試。該法令的宗旨是重新培訓失業工人,接受培訓的人員大多來自衰退產業調整轉產的人員。1972年批准了綜合就業訓練法,使勞動力開發訓練法獲得成功。綜合就業訓練法繼續強調勞動力開發訓練法的重點,即增加用於因技術差而失業和結構性失業人員的資金,提高這些人員被僱傭的可能性。1980年實施的職業培訓合作法也為結構性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提供了法律保障。聯邦政府不僅制定了一系列援助性、普遍性的法律,而且還制定了針對特定衰退產業調整援助的法律和各種臨時性的調整援助計畫。如針對日益衰退的鐵路運輸業,20世紀60~70年代先後制定了《地區性鐵路改造法》和《地方性鐵路重新組織法》,這些法律詳盡規定了鐵路重組方案和失業人員的救濟、培訓再就業方案。又如針對日益衰退的公共汽車運輸業和航空運輸業分別制定了《公共汽車預算調整法》和《航空改變政策法》。1978年卡特總統任命由18個主要部門的部(局)長組成“經濟調整委員會 ”,援助衰退的國防工業向民品轉產。實施的較大的調整援助計畫有1962年制訂並一直使用至1980年代的貿易調整援助計畫,行業上主要是援助受到進口競爭壓力而衰退較嚴重的產業,如汽車、鋼鐵、裝飾品、金屬構件和紡織業,地理上主要是援助“鐵鏽帶”的工業州。後來又制定了特殊經濟發展和調整援助計畫,如對鋼鐵業和冶煉業的調整援助等。
2、英國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英國出現了一些產業的衰退現象,產生了一些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英國非常重視並廣泛實施了衰退產業調整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第一,針對產業衰退及由此引起的區域經濟衰退問題,實施了衰退地區開發政策。
政府通過開發政策鼓勵衰退地區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並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使這些地區經濟恢復活力。政府把那些經濟嚴重衰退的地區劃為“援助區”、“企業區”,並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首先,政府直接撥款在衰退地區興建基礎設施,改善交通運輸、通訊條件,治理污染,改善這些地區的投資軟硬環境。同時還通過提高教育水平、加強技術培訓等辦法,增強失業人員的再就業能力。另外,還對這些區域實施了經濟支持政策。如出台了相關法規,規定在南威爾斯和西南部等被劃為援助區的地區投資,可得到相當於工廠設備投資額的 40%的贈款,對於投資高新技術的企業提供設備投資額50%的資助,並可減免所得稅、財產稅。這些政策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衰退地區經濟的復甦。
第二,順應產業結構變動的內在規律,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首先,注意用高新技術對傳統衰退產業進行調整改造,削減那些生產過剩、競爭能力差、沒有發展前途的傳統工業部門。
其次,注意引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此,英國制訂了許多具體計畫,旨在開拓高技術的前沿領域,從不同層次上對發展高技術的企業進行重點資助。
此外,還制定了許多具體的支持政策,如新產品、新工藝開發補貼政策、風險投資政策等。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新興高技術產業獲得很大發展。
3、德國
德國對衰退產業調整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區是德國魯爾區。德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的魯爾區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導產業。從 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世界能源結構的改變和科技革命的衝擊,魯爾區的主導產業開始衰落。1960年代以來,聯邦政府制定了整治和改造的一系列規劃和政策措施,使魯爾區在經歷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逐漸走出困境,重新成為歐洲產業區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顯示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第一,建立統一的規劃機構,對衰退產業的調整進行整體規劃。
1920年成立了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專門負責制定衰退產業的整治、發展規劃,協調市、縣各項建設事業,其活動經費由各市、縣分攤,服從於州內政部領導,它是德國獨有的機構。該機構對魯爾地區進行整治與改造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傾斜政策主要有:一是對煤炭、鋼鐵工業改造提供資金援助;二是通過降低投資稅、運用補貼和價格手段支持煤炭工業的發展;三是由政府向在魯爾地區新建和遷入的企業提供低息貸款和就業贈款。
第二,注意新興產業的培育。
魯爾區本著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同時改造傳統產業的指導思想,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為此魯爾區對煤炭、鋼鐵等傳統支柱產業進行技術革新,積極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同時通過引進新技術使產品升級換代,使該區擁有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在一些產業的衰退過程中逐漸培育出新興產業。

啟示

第一,要把對衰退產業的調整作為產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
產業的興衰是產業生命周期演化和產業結構有序變動的必然規律。深圳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中,往往是側重於對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和扶植,而對衰退產業的調整和退出政策重視不夠。國外已開發國家大都把對衰退產業的調整作為產業政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應儘快解決深圳產業政策的缺陷,把衰退產業的調整和退出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幫助衰退產業有秩序地調整,有規則地收縮、退出,推動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演進。
第二,衰退產業的調整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
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來實現衰退產業的自我收縮和資本的自動轉移,並不能取得較好效果。因為市場信息的收集、傳播有一個過程,會導致資本轉移的時間“滯留”。同時市場信息的不充分性甚至扭曲性,會使資本轉移發生波折和反覆,導致資源的浪費。更為重要的是市場機制中出現的沉澱資本壁壘、勞動力轉移壁壘、壟斷壁壘、既得利益壁壘、體制性壁壘、生產要素在不同行業間轉移壁壘等嚴重製約著衰退產業的有序收縮、退出和調整。因此可以說衰退產業的調整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法律支持、體制改革、直接補貼、人力資源開發等多方面的支持援助,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預。
第三,各地區要結合各自的特點來對衰退產業進行調整。
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其產業結構都有各自的特點,產業演進具有明顯的區域特性。如果忽視了衰退產業的區域特性,將不利於深入剖析地區衰退產業的自身特點和衰退機理。因此各地區在制定衰退產業政策時,應充分考慮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國家的衰退產業調整做法。
第四,對一些必須要退出的衰退產業,要有計畫、有步驟退出,保持經濟的穩定性。
產業結構高度化演進本身意味著隨著不同地區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時期總會有一些新產業出現,同時又會有一些老產業消失。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的衰退絕不是突然性的,而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一般表現為產品結構的變化和產業布局的改變。產品結構的變化使市場占有的份額日益縮小,產業布局的改變意味著吸收投資的數量在減少,繼而導致產業規模的縮小和其在GDP中所占比例的下降。通過產業的深化和轉型,可以引導衰退產業有計畫、有步驟的退出,避免資源的巨大浪費,保持退出期間經濟的穩定。
第五,努力探索適合地區經濟特點的衰退產業界定方法。
衰退產業的退出是產業結構調整乃至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心,其間,衰退產業的界定非常重要,因為它既是產業衰退研究的起點,也關係到經濟發展過程中退出產業的選擇等問題。簡單地承襲建立於已開發國家基礎之上的產業衰退理論分析工具,容易產生對衰退產業界定不清的問題。因此,一定要深入研究探討適合地區發展特點的衰退產業界定方法,這是有效進行衰退產業調整的基本前提。

調整模式

1. 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調整
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是指衰退產業根據市場需求及其結構的變化要求,對產品的品種、規格、樣式、比例及其相互間的組合關係進行改變和最佳化的行為和過程。從內容上看,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包括產品的品種結構調整、產品的規格結構調整、產品的樣式結構調整、產品的質量結構調整等。
產品結構調整是衰退產業調整的重要內容,它在衰退產業調整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在:
(1)產品結構調整有助於提高衰退產業的市場適應能力。衰退產業產品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產品結構劣化,與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不相適應,體現在:產品技術含量少,傳統技術產品和低檔次產品多,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少;品種、規格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無效產品多,有效產品少;重點產品工藝相對落後,技術瓶頸制約嚴重,技術開發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產品更新換代緩慢,跟不上市場變動的步伐。而產品結構調整,可以改變上述狀況,使衰退產業的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2)產品結構調整有助於改善衰退產業內企業間過度競爭的市場關係。衰退產業產品結構的主要特點之一是產品品種單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產品結構高度趨同,過度競爭嚴重。產品結構調整可以改變品種單一、產品結構高度趨同的現狀,從而改善產業內企業間過度競爭的市場關係。
(3)產品結構調整為衰退產業的資產結構調整、組織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調整提供了微觀基礎,並對後三者的合理調整具有指導意義。由於產品結構是衰退產業生產結構中的微觀部分,是直接與市場需求結構相關聯的,最能體現衰退產業市場適應能力、市場生存能力的結構指標,因此,衰退產業產品結構是衰退產業所有結構中更為基礎的結構,它的調整與否及其方向,對衰退產業的資產結構、組織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有直接影響。
2. 衰退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
衰退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是指對衰退產業現有或潛在的各種層次技術的構成、組合與配置狀態及其發揮狀況的調整。其含義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對衰退產業現有技術存量的重新協調、選擇與整合;
二是對衰退產業現有技術的使用、發揮狀況進行改進;
三是對衰退產業潛在可用技術的選擇、開發、吸收與引進。
從系統的觀點看,衰退產業的技術結構調整是對衰退產業技術系統內諸技術元素間的質的組合和量的比例關係的重新選擇、協調與整合的過程。該過程的實現有兩條途徑:
一是衰退產業技術存量的調整,意指上述含義的前兩個方面;
二是衰退產業的技術增量調整,意指上述含義的後一方面。
技術結構調整是衰退產業調整的重要內容,它對衰退產業調整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
(1)技術結構調整提高了衰退產業技術結構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增強了衰退產業的市場適應能力。技術結構調整的一個方面就是技術存量調整。衰退產業通過存量技術的篩選、挖掘、整合與集成,改進了現有技術的使用、發揮狀況,激活了技術存量,使技術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得以提高,從而增強了衰退產業的市場生存能力。
(2)技術結構調整提高了衰退產業技術結構的質量、層次與水平,增強了衰退產業技術結構的整體功能。技術結構調整的另一內容就是技術增量調整。衰退產業通過對潛在可用技術的選擇、開發、引進與吸收,和對各種有用的新舊技術重新組織、整合,最佳化了現有的技術結構,提升了其功能。
(3)技術結構調整推動和促進了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資產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最佳化。在衰退產業內部的諸多結構中,技術結構處於核心地位。一定的技術結構總是有一定的產品結構、資產結構和組織結構與之相適應。也即,在長期內,技術結構狀況及其變動的趨勢決定了產業產品結構、資產結構和組織結構的狀況及其變動。
因此,衰退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勢必引起其產品結構、資產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良性變動。
3. 衰退產業的組織結構調整
衰退產業的組織結構調整是指衰退產業為了達到較高的市場績效,在有關政策指導下,結合自身的產品結構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通過相關企業合併、兼併、破產、退出、出售、拍賣、收購與重組等方式對企業的外部市場結構,如市場的集中度和市場進入退出壁壘等以及企業的內部結構,如企業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進行改變和最佳化的行為和過程。
作為衰退產業調整的重要內容,組織結構調整在衰退產業調整中有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
(1)改善衰退產業的市場結構。衰退產業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之一是市場結構失衡,表現為市場賣方之間,買方之間,買賣方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如供需不協調、生產過剩、企業間過度競爭等。組織結構調整有助於糾正這種市場構成對正常狀態的偏離,改善失衡的市場結構。
(2)規範衰退產業的市場行為。企業市場行為失常,是衰退產業組織結構的重要特徵。失常的市場行為不利於衰退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組織結構調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過組織結構的改善和最佳化,規範企業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從而改變市場行為失常的狀況。
(3)可以增進衰退產業的市場績效。市場績效低下,是衰退產業組織結構的又一特徵。低下的市場績效,使衰退產業陷於困境。組織結構調整的目的就在於改變衰退產業在價格、產量、成本水平、盈利水平、產品品種和質量、技術進步等方面不利狀態,改善衰退產業的市場績效。
因此,概括起來講,衰退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有助於從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三個方面,增強衰退產業的組織結構適應力和競爭力,從而改善衰退產業的不利狀況。
4. 衰退產業的資產結構調整
作為最佳化存量資產配置的重要途徑,資產結構調整是衰退產業調整的一種主要模式,它在衰退產業調整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資產的退出通道。衰退產業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生產能力過剩,進而引發行業的惡性競爭。而通過資產重組,有利於資產從低效企業、低效產業流向高效企業或產業,尤其是大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能實現產業多元化,使衰退產業和新興產業互補,使衰退產業中的資產平穩地流向新興產業,產業調整的過程在企業內部得以順利實現。
二是能降低產業成本,提高衰退產業的盈利能力。
首先,行業內優勢企業通過兼併、收購、託管、債務重組等資產重組手段能快速實現低成本擴張,大企業能獲取更高的規模經濟效益,從而較大幅度地降低衰退產業產品成本。
其次,資產重組可以延長產業鏈的長度,使企業獲得範圍經濟。
再次,資產重組能降低產業間的交易成本。上下游相關產業間的重組因減少了交易層次,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產業間的交易成本,從而提高了衰退產業的利潤水平。
5. 衰退產業的空間區位調整
所謂衰退產業的空間區位調整,就是指衰退產業根據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生產單元、銷售單元、控制(決策) 單元等產業基本功能單元的主動空間遷移而對產業的生產區位、市場區位和決策區位進行全部或部分的空間重構的行為與過程。衰退產業的空間區位調整的實質就是衰退產業的空間轉移。從概念上看,衰退產業空間區位調整包括生產區位調整、市場區位調整和決策區位調整三個內容。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產業生產區位的調整。通常講的衰退產業空間區位調整就是指產業的生產區位調整。
作為衰退產業調整的重要方式,空間區位調整對衰退產業有著重要意義,主要是:
第一、空間區位調整有助於延緩衰退產業衰退。作為產業演進的重要環境因素,空間、區位對衰退產業的效率和效益有著重要影響。衰退產業的空間遷移作為一種順應產業自身生命周期的變化主動性行為,能夠改善生存環境,拓展生存空間、擴大市場份額、延續產業生命力、增強產業競爭力,從而延緩產業的衰退。
第二、空間區位調整有助於實現衰退產業優勢再生。由於存在著區位地租級差性、區位要素成本級差性、區位產業收益級差性、產業區位集聚的外部經濟性和區域資源重新配置的收益等,衰退產業的空間區位調整能夠獲得轉移所帶來的收益即轉移經濟性。轉移經濟性的獲得,有助於衰退產業實現從劣勢向優勢的轉化,再生其潛在的比較優勢。
[編輯]

升級的模式

1. 衰退產業的技術改造
衰退產業的技術改造是指衰退產業把科學技術成果套用於產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用先進技術改造落後技術,用先進工藝和裝備代替落後的工藝和裝備,從而改變產業落後的技術經濟面貌,實現以內涵為主的再生產的行為和過程。它包括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使用和擴散、新技術對原有技術的改造和新技術與原有技術的結合三個方面。
技術改造是衰退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式。它從三個方面推動了衰退產業升級:
(1)技術改造推動了衰退產業的技術水平升級。衰退產業技術改造促進了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和生產工藝的採用,促進了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使用與擴散,以及促進了新技術、新工藝與原有技術、工藝的有效結合,從而使產業內的企業技術工藝水平及整個產業技術工藝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2)技術改造推動了衰退產業的技術結構最佳化、升級。衰退產業通過採用新技術改造原有技術、通過新舊技術、設備的重新組織、整合,促進了產業內部技術構成的良性變化,推動了衰退產業內部技術關係的重新調整和最佳化,從而使產業技術結構的整體功能得到增強或升級。
(3)技術改造推動了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技術改造使衰退產業處於更高的發展基礎之上,提升了衰退產業開發新產品、發展產品新性能的能力。衰退產業通過技術改造,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改進了產品質量、性能,提升了產品檔次、規格,增加了產品品種、樣式等,從而促進了自身產品升級和產品結構在更高層次上的合理化。
2. 衰退產業的技術創新
衰退產業的技術創新是指衰退產業套用新發明、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利用新材料,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的過程。根據不同的目標和內容,技術創新可將分為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工藝創新和管理創新。根據不同的創新手段,技術創新則可分為自主創新、模仿創新、組合創新、集成創新等。
作為衰退產業升級的主要模式之一,技術創新對衰退產業升級有著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
(1)技術創新促進了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技術創新形成和創造了新的產品,從根本上克服了衰退產業因產品檔次低、成本太高而引發的產品相對過剩狀況,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其次,技術創新拉長了衰退產業的產業鏈,促進了產品深加工,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動了衰退產業的產品結構最佳化、升級。
(2)技術創新促進了衰退產業技術水平升級和技術結構最佳化。衰退產業的技術創新, 實現了整個產業技術水平的飛躍,即產業主導技術產品和生產技術達到較新的水平,產業內各項支持技術也在創新過程中達到新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產業技術之間也是相互聯繫的,一個產業技術的發展必然連帶地促進其他的產業技術升級,進而實現產業技術結構的最佳化和整個技術體系的發展。
(3)技術創新促進了衰退產業組織結構最佳化、升級。產業內不同企業間技術創新強度是有差異性的。那些成功的創新企業將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資金利潤率和要素利用率,從而吸引勞動力、資金、人才等要素向這些企業流動,推動了產業資源向高效企業集中的趨勢,從而對產業組織起著最佳化作用。
3. 衰退產業的產品創新
衰退產業的產品創新是指衰退產業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開創原有產品的新的性能,並在市場上首次推出並實現其商業價值的過程。按照創新程度不同,衰退產業產品創新可分為改進型產品創新、換代型產品創新和全新型產品創新三類。改進型產品創新既包括衰退產業對原有產品進行局部改進,以增加規格型號、提高產品質量、改進功能結構、節省能耗,變更一部分原材料等,也包括衰退產業通過合法手段引進產品製造技術或對原有專利進行改進。換代型產品創新是產業採用新材料、新原件或新技術,使產品的功能有重大突破的產品。改進型產品創新和換代型產品創新又稱產品升級,是原有產品由低性能、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向高性能、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轉變的過程。全新型產品創新是指衰退產業套用新原理、新結構、新材料和新技術製造前所未有的新產品。這是產業套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再將它轉化為現實產品的一系列活動。
作為衰退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產品創新對衰退產業升級有重大作用,主要表現在:
(1)產品創新能夠發掘並引導潛在的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衰退產業產品的市場生存能力。產品創新通過運用新的技術、工藝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開創原有產品的新的性能,並在市場上推出並實現其商業價值等途徑,能使原本產品落後、結構不合理、活力不足、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的衰退產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2)產品創新能夠促進衰退產業產品結構的多元化、合理化。衰退產業套用新原理、新結構、新材料和新技術製造前所未有的新產品,可以改變原有產品品種結構單一、僵化的不利狀況,適應市場需求的日趨多樣化、複雜化的趨勢,順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提高產品的市場生存能力。
(3)產品創新能夠加速衰退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產品創新尤其是改進型產品創新和換代型產品創新,能夠改變衰退產業原有產品低性能、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不利狀況,使之向著高性能、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方向轉變,從而使衰退產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層次不斷提高、需求熱點不斷改變、產品從投入市場到最終退出市場的壽命周期時間日趨縮短的趨勢。
[編輯]

參考文獻

↑ 呂敏.衰退產業國內研究觀點綜述
↑ 周新生.產業衰退及退出產業援助機制[J].產業經濟研究,2003,(5).
↑ 任紅波、李鑫.產業演化邏輯與衰退產業戰略選擇[J].科學管理研究,2001,(10).
↑ 陳寶江.對衰退產業的思考[J].學習與探索,2000,(5).
↑ 林善波.關於衰退產業的退出[J].福州黨校學報,2003,(4).
↑ 陳一君等.基於衰退產業的企業戰略探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
↑ 陳剛.論產業衰退的基本模式[J].探索,2004,(2).
↑ 陸國慶.論衰退產業的調整模式[J].學習與探索,2001,(1).
↑ 9.0 9.1 9.2 9.3 許魯光.深圳衰退產業問題初探
↑ 漆旭、張琦.略論衰退產業調整與升級模式,《當代財經》 2007年第06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