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惡露不絕

產後惡露不絕,中醫病名。 西醫學產後子宮復舊不全、晚期產後出血與本病可互參。子宮在胎盤娩出後逐漸恢復至未孕前狀態的過程稱為子宮復舊,需6~8周時間。而血性惡露一般持續約3~4天,若血性惡露持續延長至7~10天,為產後子宮復舊不全最突出的症狀。教材根據臨床實際將惡露不絕的時限定為“血性惡露持續10天以上”。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產後惡露
  • 發病部位:生殖系統
  • 相關西醫疾病:子宮復舊不全
  • 主要病因:氣虛 血虛 血熱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相關檢查,鑑別診斷,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辯證論治,轉歸預後,預防調護,

名詞解釋

產後血性惡露持續10天以上,仍淋漓不盡者,稱“產後惡露不絕”。又稱“惡露不盡”、惡露不止”。

歷史沿革

1. 本病證《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中稱之為“惡露不盡”。
2. 隋代《諸病源候論》“產後血露不盡候”,認為“新產而取風涼,皆令風冷搏於血,致使血不宣消,蓄積在內,則有時血露淋瀝下不盡”的病機。又列“產後崩中惡露不盡候”雲“產傷於經血,其後虛損未平復,或勞役損動而血暴崩下……若小腹急滿,為內有瘀血,不可斷之,斷之終不斷”,歸納本病可由“風冷搏於血”、“虛損”、“內有瘀血”所致,明確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尤對血瘀提出“不可斷之,斷之終不斷”的觀點,頗有臨床指導價值。
3. 唐代《備急千金要方》載有治療惡露不盡的方劑25首。
4. 宋代《婦人大全良方》更有病機及治法方藥的詳細記載如“夫產後惡露不絕者,由產後傷於經血,虛損不足。或分解之時,惡血不盡,在於腹中,而臟腑夾於宿冷,致氣血不調,故令惡露淋瀝不絕也”。提出用牡蠣散、獨聖湯等方藥以治之。
5. 明代《景岳全書·婦人規》指出產後惡露不止有因血熱、傷沖任之絡、肝脾氣虛、氣血俱虛、肝火、風熱所致,並出具方藥。
6. 清代《胎產心法》又指出“產後惡露不止……由於產時損其氣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併而下,日久不止”,或“火動病熱”。
7. 綜上結合臨床可歸納為氣虛、血瘀、血熱三個方面。對於治療又指出“不可輕而用固澀之劑,造成敗血聚內,後患無窮”。現代醫家繼承惡露不絕的傳統理法方藥,並加以發揮,如探討惡露不絕與缺乳的關係,尤其是套用惡露不絕的理論與方藥,治療中期妊娠引產、人工流產、藥物流產後導致的子宮出血均取得了新的經驗。

病因

本病的主要病機為沖任為病,氣血運行失常。因惡露為血所化,而血源於臟腑,注於沖任,若臟腑受病,沖任為病,則可導致惡露不絕。常見的病機有氣虛、血瘀和血熱。

病機

1. 氣虛
素體氣虛,正氣不足,復因分娩失血耗氣,或產後操勞過早,勞倦傷脾,氣虛下陷,沖任不固,不能攝血,以致惡露不絕。
2. 血瘀
產後胞脈空虛,
寒邪乘虛入胞,血為寒凝;或因七情所傷,血為氣滯或因產留瘀,胞衣胎膜殘留為瘀,瘀阻沖任,新血難安,不得歸經,以致惡露不淨。
3. 血熱
素體陰虛,復因產時傷血,陰液更虧,陰虛內熱,或產後過食辛熱溫燥之品,或感受熱邪,或肝鬱化熱,熱猶沖任,迫血下行,導致惡露不淨。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
了解有無產程過長、組織殘留、產後子宮復舊不良等病史。
2.臨床表現
產後血性惡露日久不盡,量或多或少,色淡紅、暗紅或紫紅,或有惡臭氣,可伴神疲懶言、氣短乏力、小腹空墜;或伴小腹疼痛拒按。出血多時可合併貧血,嚴重者可致昏厥。

相關檢查

(1)婦科檢查:子宮大而軟,或有壓痛,宮口鬆弛,有時可見殘留胎盤組織堵塞於宮口。當惡露量多、色鮮紅時,應仔細檢查軟產道,及時發現軟產道損傷。
(2)輔助檢查:血、尿常規,了解感染與貧血情況;B型超聲檢查,宮腔內有無殘留物,子宮復舊情況,剖宮產切口癒合情況;必要時宮腔分泌物培養或塗片檢查。

鑑別診斷

1.子宮黏膜下肌瘤 產後陰道出血淋漓不盡,B超提示有黏膜下肌瘤,宮內無胎盤胎膜殘留,尿HCG陰性。
2.絨毛膜癌 本病25%發生於正常妊娠足月產2-3個月後,除產後陰道出血淋漓不盡外,有時可見轉移症狀,如咯血、陰道紫藍色結節,可拍胸片,查尿HCG、B超、診刮等助診,如血HCG異常,B超提示宮內無胎盤胎膜殘留、子宮增大而軟或有子宮壁腫瘤或卵巢黃素化腫瘤。診斷性刮宮,組織物病理檢查壞死組織夾有增生活躍且異型性滋養細胞,可確診。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首在根據惡露的量、色、質、臭氣等辨其寒、熱、虛、實。如量多、色淡紅、質稀、無臭氣者多為氣虛;色紫暗、有血塊、小腹痛者為血瘀;色紅或深紅、質稠或臭穢者多為血熱。治療應虛者補之,熱者清之,瘀者化之,並隨證選加相應止血藥標本同治。

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應虛者補之,熱者清之,瘀者化之,並隨證選加相應止血藥標本同治。 

辯證論治

1.氣虛證
主要證候:惡露過期不盡,量多,色淡,質稀,無臭氣;面色恍白,神疲懶言,四肢無力,小腹空墜;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氣攝血固沖。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艾葉、阿膠、益母草。
方藥:人參、黃芪、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
2.血瘀證
主要證候:惡露過期不盡,量時少或時多,色暗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邊有瘀點,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代表方:生化湯加益母草、炒蒲黃。
方藥:當歸、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
3.血熱證
主要證候:產後惡露過期不止,量較多,色紫紅,質粘稠,有臭穢氣;面色潮紅,口燥咽乾;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止血。
代表方:保陰煎加益母草、七葉一枝花、貫眾。
方藥:生地黃、熟地黃、黃芩、黃柏、白芍、山藥、續斷、甘草。

轉歸預後

本病若能及時治療,大多可愈。反之,出血日久可導致貧血,如有胎盤胎膜殘留,可繼發感染,嚴重者可因出血過多而昏厥,應積極搶救。對於產後出血淋漓不止,達2~3個月者,應高度警惕絨毛膜上皮癌,宜作相關檢查。

預防調護

1. 加強早期妊娠檢查及孕期營養調護,提倡住院分娩。
2. 胎盤娩出後,必須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有無副葉胎盤。如發現有官腔殘留,多應立即清宮。
3. 產後注意適當休息,注意產褥衛生,避免感受風寒。增加營養,不宜過食辛燥之品。提倡做產後保健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