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小便不通

產後小便不通,中醫病名。是指新產後產婦發生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下,甚則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者,稱“產後小便不通”,又稱“產後癃閉”。多發生於產後3日內,亦可發生在產褥期中,以初產婦、滯產及手術產後多見,為產後常見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產後尿瀦留。若產婦經調攝6到8小時後仍未排尿,應儘早用中醫中藥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後小便不通
  • 發病部位:泌尿系統
  • 相關西醫疾病:產後尿瀦留
  • 主要病因:主要病因 腎虛、氣虛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病因,病機,診斷與鑑別,診斷要點,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新產後產婦發生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下,甚則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者,稱“產後小便不通”,又稱“產後癃閉”。以初產婦、滯產及手術產後多見,為產後常見病。

歷史沿革

1. 產後小便不通,始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產後小便不通候》,指出小便不通是由因產動氣,胞轉屈辟及津液竭燥,胞內熱結所致,且兩者有小腹脹急或不甚脹急之別。
2. 宋代《婦人大全良方》用木通散治產後小便不通。
3. 明代薛己在校注《婦人大全良方》錄載通氣散以治之。
4. 《萬氏女科》指出:“又有惡露不來,敗血停滯,閉塞水瀆,小便不通……加味五苓散主之。”
5. 清代《醫宗金鑒》認為“產後熱邪夾瘀血流滲胞中,多令小便淋閉,宜四物湯加蒲黃、瞿麥、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通、木香治之。”清代《婦科玉尺·產後》宗前人之說“小便閉而淋瀝,小腹膨脹,宜祐元湯”。
6. 其後《沈氏女科輯要》則強調本病“必是氣虛不能升舉”。張山雷在《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中進而解釋為“中州清陽之氣下陷,反致膀胱窒塞不通,即所謂州都之氣化不行者。”
綜上所述,從《諸病源候論》至《沈氏女科輯要》對產後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機有了深入的認識,指出了因產動氣、氣虛下陷、津液竭燥、敗血停滯、熱邪夾瘀等皆能導致產後小便不通。同時,提出補氣溫陽、滋腎養陰、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等通利小便為主的治法。

病因

產後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機是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尿液的正常排出,有賴於膀胱的氣化,而膀胱的氣化功能,又與肺、脾、腎三髒密切相關。因肺主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脾主運化,轉輸水液;腎主水,司二便,與膀胱互為表里。若肺脾氣虛,腎陽不足,或瘀血阻滯,可導致膀胱氣化失常,發為小便不通。故常見的病因有氣虛、腎虛和血瘀。

病機

1.氣虛 素體虛弱,肺脾之氣不足,復因產時耗氣傷血,或新產後憂思勞累過度,以致肺脾之氣亦虛,上虛不能制下,無力通調水道,轉輸水液,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不通。
2.腎虛 先天票賦不足,復因產時勞傷腎氣,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膀胱,氣化不及,水液內停,致小便不通。若素體腎陰不足,產時耗血傷津,陰虛更甚,津液枯竭,虛熱移於膀胱,令州都氣化失常,亦致溺不得出。
3.血瘀 產程過長,滯產逼浮,膀胱受壓過久,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若瘀久化熱,瘀熱互結,影響膀胱氣化亦可致小便不通。

診斷與鑑別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有產程過長,手術助產,會陰側切,產時產後失血過多等病史。
2.臨床表現 新產後尤以產後6~8小時後或產褥期中,產婦發生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下,甚則癃閉不通,小腹脹急疼痛,脈緩弱或沉細無力或澀。

病證鑑別

1. 產後小便淋痛 兩者均為產後排尿困難。本病以小便頻急澀痛,欲出未盡為特徵,或伴有惡寒發熱,尿常規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
2.產後小便不通 產後小便閉塞不通或點滴而下,但無尿痛,尿常規檢查無異常。

相關檢查

1.腹部檢查: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可有觸痛。
2. 輔助檢查:尿常規檢查多無異常。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產後小便不通的辨證重在全身症狀及舌、脈以別虛實。小便點滴而下者,注意小便的色、質。產後小便不通,小腹脹急疼痛,如小便清白,伴見精神疲魚,語音低弱,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者,多屬氣虛;小便清白,伴見面色晦暗,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者,多屬腎陽虛;若小便黃熱,量少,頭暈耳鳴,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腎陰虧損;若小便正常,有產傷史,舌正常,脈澀者,為血瘀;若小便黃赤或混濁,熾熱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數者,大多由瘀久化熱,瘀熱蘊結所致。

治療原則

治療產後小便不通,應以“通利小便”為主。虛者宜補氣溫陽,化氣行水以助膀胱氣化復常,或滋腎養陰,通利小便。實者應活血化瘀、理氣行水以利膀胱氣化。因病在產後,不可濫用通利小便之品。臨證還應注意產後耗氣傷津之特點,酌情選用補氣與養陰之品,以防邪去正傷。

證治分類

1. 氣虛證
主要證候:產後小便不通,小腹脹急疼痛,或小便清白,點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法:補氣升清,化氣行水。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茯苓、通草。
方藥:人參、黃芪、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
2. 腎虛證
主要證候:產後小便不通,小腹脹急疼痛,或小便色白而清,點滴而下,面色晦暗,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行水。
代表方: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方藥:熟地黃、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澤瀉、附子、牛膝、車前子。
3. 血瘀證
主要證候:產程不順,產時損傷膀胱,產後小便不通或點滴而下,尿色略混濁帶血絲,小腹脹急疼痛,舌正常或暗,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代表方:加味四物湯。
方藥:熟地黃、川芎、白芍、當歸、蒲黃、瞿麥、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其他療法

1. 針灸療法:針刺取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用補法,體虛可加灸關元、氣海,1次/日。耳針療法取膀胱穴,留針30分鐘。
2. 推拿療法:可推拿關元穴,並間斷向恥骨聯合方向推拿。

轉歸預後

本病經及時治療後,大多可以治癒。若延治,膀胱過度膨脹可致破裂,或肌肉失去張力而難以恢復,膀胱積尿過久,易感染邪毒致產後尿淋,嚴重影響產婦生活及產褥期恢復。

預防調護

1. 產後應鼓勵產婦儘早自解小便,產後4小時即讓產婦排尿。
2. 排尿困難者,應消除產婦緊張怕痛心理,多飲水,鼓勵產婦坐起排尿。
3. 可用溫開水沖洗外陰及尿道口周圍誘導排尿。下腹部按摩或放置熱水袋,刺激膀胱肌肉收縮。
4. 注意產褥期衛生,避免外邪入里加重本病或變生他證。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產後小便不通候》:因產動氣,氣沖於胞,胞轉屈辟,不得小便故也。亦有小腸本夾於熱因產水俱下,津液竭燥,胞內熱結,則小便不通也。然胞轉則小腹脹滿,氣急絞痛。若虛熱津液竭燥者,則不甚脹急,但不通,津液生,氣和,則小便也。
《萬氏婦人科·產後小便不通》: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產後氣虛,不能運化流通津液,故使小便不通,雖通而亦短少也,勿作淋秘,輕用滲利藥,其氣益虛,病亦甚,宜加味四君子湯主之。······又有惡露不來,敗血停滯,閉塞水瀆,小便不通。其症小腹脹滿刺痛,乍寒乍熱,煩悶不安,加味五苓散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