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鐵冶鑄技藝(乾模鑄造技藝)

生鐵冶鑄技藝(乾模鑄造技藝)

生鐵冶鑄技藝(乾模鑄造技藝),河北省泊頭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泊頭出土的千年以上鑄造品都是以傳統乾模鑄造工藝製成,這種鑄造技藝包括製作內范、外范、減支、合型澆鑄等一系列工藝。我國是世界最早冶鑄生鐵的國家,始於公元前400年,乾模鑄造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008年6月14日,生鐵冶鑄技藝(乾模鑄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鐵冶鑄技藝(乾模鑄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泊頭市
  • 遺產編號:Ⅷ-35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溯源,工藝特徵,保護措施,

歷史溯源

河北省泊頭市鑄造業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聞名全國的鑄造之鄉。
20世紀80年代,泊頭市富鎮出土了一尊3米高的鐵佛立像,經鑑定為五代十國時期(907—979)鑄造。千餘年來,泊頭鑄造工藝日益精湛,由最初古老的乾模鑄造發展到硬模鑄造和金屬模鑄造,後又建起十幾米高的沖天爐冶鑄生鐵。

工藝特徵

以黃土或膠泥製成要鑄造的產品外型,謂之製作內范。製作外范時,先在內范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蠟,再在外面覆上一層拌有碎麻頭的麻刀泥,厚度視鑄件大小而定。待外范晾乾到一定程度,確定一個分型面,然後用鋒利的刀沿分型面切開,刻上記號,使外層麻刀泥與內范脫開。減支是視鑄件厚度,用刀、鏟、鉤、勺等鋒利的工具削去內范表層。
合型則是將外范按刻好的記號復原到內范外面,中間形成型腔,然後將分型面封死,做好澆鑄口。在乾模技藝鑄造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半永久性鑄型的硬模鑄造技藝,其優點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鑄、連續作業。這種鑄造技藝的關鍵是製作硬模,行話叫“漿模子”。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評估合格,泊頭市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