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設備中危險物體對動作的抑制作用及調控因素

生產設備中危險物體對動作的抑制作用及調控因素

《生產設備中危險物體對動作的抑制作用及調控因素》是依託西北大學,由劉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產設備中危險物體對動作的抑制作用及調控因素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鵬
  • 依託單位:西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現有關於安全生產管理的研究多從考察影響行為安全的因素以及不安全行為與心理因素關係的角度進行。但個體行為直接受控於大腦認知加工,更有效地減少生產事故的方法應是從行為內源角度探討可能引發生產事故的潛在不安全行為的認知加工過程。據此,結合課題組前期工作集中於探討人類動作的抑制加工機制,本課題擬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採用動作啟動範式模擬操作機器時的動作準備狀態,以生產設備中常見的危險物體作為實驗材料,利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輔以腦電技術,探討危險物體對個體動作的抑制作用及腦基礎,以及動作準備時間與注意資源分配對抑制強度的調節作用。對上述問題的探討,能為專向訓練躲避危險的腦區提供理論基礎;能為規範操作機器時適宜的動作速率提供參考;能為同時操作多個設備是否會增加事故發生率提供實驗依據。從而,使得安全生產管理的研究上升至認知層面,呼應了全國安全生產會議時強調的“深化安全生產改革創新”的指導思想。

結題摘要

本項目屬於管理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研究將工人在操作生產設備時可能遇到的危險情境抽象為認知心理學的實驗範式,以期將實驗套用於解決如何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的實際問題。基於本項目支持共完成四項研究:研究一結果發現,在需要執行已準備的動作時,危險條件下右側頂葉電極點的P3振幅顯著大於且Alpha頻段的能量顯著低於安全條件。結果提示,當個體在準備執行手部動作卻突然遇到危險物體時,右側頂葉優先激活,個體會先招募更多的認知資源評價危險物體是否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從而再決定是否執行動作。研究二屬於探索性研究,結果未發現啟動與目標時間間隔與目標刺激危險性之間的互動效應,即動作干擾效應的強度不受時間間隔因素的調節。研究三結果發現在增加了目標刺激的喚醒度之後,危險條件下的反應時以及額葉和頂葉P3成分的平均振幅均未發現與安全條件間的顯著差異,即動作干擾效應消失,即處理危險目標的效率提升。研究四結果發現處理前一試次中的危險物體暗示了當前環境可能存在危險,使得被試會招募更多的認知資源來處理下一試次中的危險物體。導致當前試次為危險且前一試次亦為危險條件,相對於當前試次為危險且前一試次為安全條件的反應時加快以及P2以及P3的振幅增大,從而能更快的處理當前危險信息。以上研究除了釐清危險物體引發動作干擾效應的腦基礎以及影響因素之外,結果亦具有實踐意義:從安全管理的角度考慮,若要降低生產的事故率,不僅要訓練前額葉腦區以便能更快速的停止朝向危險物體的手部動作;管理者還應對工人在操作機器時常見的危險物體進行危險性分級,使得工人熟悉工作環境中各種物體的危險性,從而在更準確且快速地評價物體危險性之後,選擇是否停止自己的手部動作。從人類工效學的角度考慮,若要降低生產的事故率,可以增加生產設備中危險物體的喚醒度來增加分配至危險物體的注意資源,提升處理危險目標的效率,從而達到更好地控制個體朝向危險物體動作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