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戰

生物戰

生物戰是指使用生物武器傷害人畜、毀壞農作物的一種作戰,舊稱細菌戰。在作戰中,通過各種方式施放生物戰劑,造成對方軍隊和後方地區傳染病流行,大面積農作物壞死,從而達到削弱對方戰鬥力,破壞其戰爭潛力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戰
  • 外文名:Biological warfare
  • 定義:使用生物武器的一種作戰方式
  • 舊稱:細菌戰
  • 影響:造成對方軍隊傳染病流行
介紹,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國際公約,禁止武器公約,

介紹

世界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正式使用生物武器。1915年,德國間諜把在美國港口等待裝運到協約國去的牛馬,接種了鼻疽炭疽桿菌;1917年,他們又在美索不達米亞,使協約國購買的4500匹騾子感染了鼻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還用飛機在羅馬尼亞上空投擲污染致病菌食品,企圖傷害城市居民。

中國歷史

1932~1933年,侵占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建立了細菌戰實驗室和大規模生產生物武器的工廠,1936年,在哈爾濱擴建為細菌武器研製機構(即731部隊),大規模研製生產細菌武器
1940~1944年,日軍多次在中國浙江的寧波、湖南的常德等11個縣市,用飛機投撒污染鼠疫桿菌的跳蚤,造成當地鼠疫流行,先後有1000多人發病死亡;1940年,僅寧波一地就發病99人,死亡98人。
美軍及某些歐洲國家也曾研製過生物武器。美軍在侵朝戰爭中,僅從1952年1月28日到3月31日,對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使用細菌武器即達數百次之多。主要使用飛機投擲死鼠、跳蚤、蚊子、蒼蠅、小動物及其他雜物,散布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等,引起了朝鮮居民鼠疫、霍亂病的發生。

國際公約

1952年,國際科學委員會經過調查,用8種文字將美軍這一罪行寫成《調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報告及附屬檔案》,並公布於全世界。
中國人民和政府一貫反對生物戰。1984年11月15日,中國政府加入1971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制定和通過的《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簡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並再次聲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基本精神符合中國的一貫立場,中國是生物(細菌) 武器的受害國之一,中國從未、將來也不會生產和擁有這類武器。

禁止武器公約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開放簽署,抑制了生物武器的研製,但未來戰爭中,生物戰的威脅仍然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