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生活本身(影片))

人生如戲(影片)

生活本身(影片)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生如戲》是由史蒂夫·詹姆斯執導的紀錄片,於2014年1月19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美國影評家及媒體人羅傑·伊伯特的傳奇人生經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生如戲
  • 外文名:Life Itself
  • 其它譯名:生活本身
  • 製片地區:美國
  • 導演:史蒂夫·詹姆斯
  • 類型:傳記,紀錄
  • 主演:羅傑·伊伯特
  • 片長:120分鐘
  • 上映時間:2014年1月19日(聖丹斯電影節)2014年7月4日(美國公映)
  • 分級:R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幕後製作,主創團隊,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羅傑·伊伯特15歲就為地方報紙寫報導,大學時在《芝加哥太陽報》做兼職,偶然被分到撰寫影評的工作。或許有人覺得在上世紀60年代做影評人很幸運,因為報紙是當時人們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徑,不過從片中展現的伊伯特出道時代來看,那時各家報社對影評的處理很隨意,有的甚至大家共用一個署名,誰看了片就隨意寫。而羅傑好像是天生幹這行的,“30分鐘內就能輕鬆拿出一篇構思成熟的影評”。
1975年,羅傑獲得普利茲新聞獎,這是該獎首次頒發給一位影評人,這不但是對他本人的肯定,還極大提升了影評人的地位。羅傑和《芝加哥論壇報》的影評人吉恩·西斯科合作主持的電視節目《西斯科與伊伯特說電影》以新穎的形式、獨到的見解獲得巨大成功,覆蓋全美100多個電視頻道。但節目獲得的不只是正面評價,有的影評人這種在電視上討論的形式“使影評庸俗化了”,客觀上也讓沒得到他們評論的影片遭到冷遇。但無可否認的是,有不少電影創作者正因為這檔節目被“發現”——《天堂之門》的導演回憶影片上映時正值報社大罷工,沒有一家紐約報紙刊載對他作品的評論,正是《西斯科與伊伯特說電影》節目把他從災難中挽救過來。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從影以來得到的首次有力支持,即來自羅傑·伊伯特於1967年撰寫的評論,當馬丁跌入事業和生活雙重低谷,幾乎打算放棄人生時,是伊伯特和西斯科頒發的貢獻獎令他重新振作。
伊伯特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影評和電影行業,而他個人則被生活本身改變。伊伯特和西科斯一開始關係不佳,但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逐漸成為摯友;他年輕時被朋友嘲笑選女友的品位糟糕透頂,而後來他收穫了幸福的婚姻;年輕時酗酒的毛病給伊伯特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晚年他雖惡疾纏身,一旦看起電影,寫起影評,就會暫時忘記病痛,陶醉於美妙的精神世界。

幕後製作

史蒂夫·詹姆斯在接到拍攝羅傑·埃伯特的紀錄片的邀請時,儘管他欽佩作為影評人的羅傑,羅傑對他的事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蒂夫·詹姆斯拍攝的紀錄片《籃球夢》因片長不符合要求而未能入圍奧斯卡,但羅傑將其列為自己1994十佳影片榜單的第一名,由於羅傑的力挺,該片獲得了與其質量相符的評價,但他不確定自己真的想講羅傑的故事,直到讀完羅傑的回憶錄後,才改變了想法。因為羅傑的生活充實而令人興奮,他那種非同尋常的對冒險的渴望,令史蒂夫·詹姆斯確定他值得拍一部紀錄片。
在電影開拍前期,羅傑本以為自己已經擺脫了癌症,但是拍攝進入關鍵期時,他得知自己已時日無多。史蒂夫·詹姆斯諮詢他的意見,羅傑決定繼續拍下去,因為他一開始就是要給觀眾呈現一個真實的自己,當然也包括面對死亡時的他。在影片完成前,羅傑便去世了。
史蒂夫·詹姆斯把羅傑·伊伯特與搭檔兼競爭對手吉恩·西科斯的交情作為影片的重要部分,儘管西科斯去世後,羅傑還曾與其他人搭檔主持節目,但該片對這些隻字未提。其實,他本打算至少也涉及羅傑與理察·羅珀合作的故事,但當他計畫採訪理察時羅傑去世了。他研究了自己之前的採訪,梳理影片結構,發現吉恩得知自己患癌症後與妻子做出的隱瞞病情的決定,對羅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意識到必須從這裡深入探究羅傑的遭遇。所以他決定側重於羅傑與吉恩的節目和交往,而捨棄了羅傑與其他搭檔合作的故事。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羅傑·伊伯特羅傑·伊伯特----
馬丁·斯科塞斯馬丁·斯科塞斯----
沃納·赫爾佐格沃納·赫爾佐格----
埃羅爾·莫里斯埃羅爾·莫里斯----
拉敏·巴哈尼拉敏·巴哈尼----
阿娃·杜威內阿娃·杜威內----
夏茨·伊伯特夏茨·伊伯特----
A.O. ScottA.O. Scott----
吉恩·西斯科吉恩·西斯科----
Marlene SiskelMarlene Siskel----
史蒂夫·詹姆斯史蒂夫·詹姆斯----
格雷戈里·內瓦格雷戈里·內瓦----
Sonia EvansSonia Evans----
威廉·奈克威廉·奈克----
Nancy De Los SantosNancy De Los Santos----
Richard CorlissRichard Corliss----
Donna La PietraDonna La Pietra----
Jonathan RosenbaumJonathan Rosenbaum----
John McHughJohn McHugh----
Thea FlaumThea Flaum----
Josh GoldenJosh Golden----
Rick KoganRick Kogan----
Roger SimonRoger Simon----
Bruce ElliotBruce Elliot----
Raven EvansRaven Evans----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攝影配樂剪輯
Garrett Basch Zak Piper  馬丁·斯科塞斯 斯蒂文·澤里安 史蒂夫·詹姆斯 Mark Mitten Justine Nagan Gordon Quinn Kat White Courtney Sexton史蒂夫·詹姆斯Dana KupperJoshua AbramsDavid E. Simpson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人生如戲(生活本身(影片))
    羅傑·伊伯特
    演員:羅傑·伊伯特
    《芝加哥太陽報》的影評人,是第一位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影評人,憑藉電視節目《西斯科與伊伯特》受到美國人廣泛認識與喜愛。他對電影充滿了赤誠與激情,在病魔鬥爭時只要看起電影、寫起影評,他就會暫時忘記病痛,陶醉於美妙的精神世界。對電影與生活的熱愛改變了他,而他回饋給電影和生活的也更多。
  • 人生如戲(生活本身(影片))
    吉恩·西斯科
    演員:吉恩·西斯科
    《芝加哥論壇報》的影評人,和伊伯特共同主持電視節目《西斯科與伊伯特》。由於立場不同,他與伊伯特最初互相看不順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心底將對方視為知己。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向伊伯特隱瞞了事實直至離世,這給了伊伯特很大打擊,也令伊伯特下決心如果自己有一天要離開人世一定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 人生如戲(生活本身(影片))
    夏茨·伊伯特
    演員:夏茨·伊伯特
    羅傑·伊伯特的妻子,是伊伯特“用了大半生等待出現”的摯愛。她的出現改變了伊伯特,讓伊伯特享受到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她的愛被伊伯特稱之為把他“吹離墳墓的一陣風”。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方備註
2014年
第86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獲獎
第24屆哥譚獨立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提名
第13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獲獎
第40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第二名
第27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獲獎
第18屆美國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獲獎
2015年
第20屆美國評論家選擇獎
最佳紀錄片
《人生如戲》
獲獎
第16屆金預告獎
紀錄類最佳預告片
《人生如戲》
獲獎

發行信息

製作發行方
製作公司
1.Film Rites2.Kartemquin Films
3.CNN Films
發行公司
1.木蘭花影業(美國)2.Magnolia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
3.Dogwoof Pictures (英國)
4.Energía Entusiasta (澳大利亞)
5.I Wonder Pictures (義大利)
6.Netflix (荷蘭)
7.Netflix (比利時)
上映情況
上映國家/地區上映時間
美國
2014年1月19日(聖丹斯電影節)
美國
2014年4月24日(伊伯特影展)
法國
2014年5月19日(坎城電影節)
澳大利亞
2014年6月7日(悉尼電影節)
義大利
2014年6月9日(比格拉電影節)
美國
2014年6月27日(南塔基電影節)
美國
2014年7月4日
加拿大
2014年7月11日
以色列
2014年7月13日(耶路撒冷電影節)
美國
2014年7月31日(特拉弗斯城電影節)
法國
2014年9月7日(法國杜維爾電影節)
德國
2014年9月13日(奧登堡電影節)
希臘
2014年9月20日(雅典電影節)
挪威
2014年9月25日(卑爾根國際電影節)
巴西
2014年9月25日(里約熱內盧國際電影節)
瑞士
2014年9月30日(蘇黎世電影節)
美國
2014年10月15日(Tallgrass電影節)
比利時
2014年10月16日(格蘭特國際電影節)
波蘭
2014年10月23日(美國電影節)
美國
2014年10月30日(佛蒙特國際電影節)
愛沙尼亞
2014年11月16日(塔林黑夜電影節)
荷蘭
2015年1月23日(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
2015年2月19日
土耳其
2015年2月20日
西班牙
2015年2月20日(美國電影節-巴塞隆納)
墨西哥
2015年2月26日
阿根廷
2015年2月26日
荷蘭
2015年3月19日
比利時
2015年3月19日

作品評價

這部看似傳統工整的人物紀錄片用豐富的視頻錄像、採訪、電影片段、文字章節、照片和報紙摘要等多樣素材,給觀眾拼出了一個相對完整、全方位、真實的羅傑·伊伯特,還配了一個愛電影的人看了會哭瞎的結尾。全片滿含悲傷情緒,每一幀都透著以羅傑·伊伯特為代表的一代“影痴”對電影義無反顧的熱愛,它像一個顯影劑,將這股濃濃的迷影情懷清晰地顯現了出來,它也是一個多稜鏡,將伊伯特對電影之於生命的態度通過細碎的生活片段表現了出來。與其說這是一部關於伊伯特的紀錄片,不如說這是導演用自己的方式給電影寫的情書。這封情書仿佛一座燈塔,指引著新一代的影迷秉著對電影無差別的熱愛,走在與伊伯特一道捍衛電影尊嚴的路上。對於不熟悉伊伯特的熒幕形象的觀眾而言,影片提供的他與西斯科合作電視節目的視頻素材中大量對話和如機關槍般怒嗆對手的辯論都是很大的驚喜。換個角度講,該片也是了解電影評論史的絕佳教材。(《看電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