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是藝術家施勇於1997年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活在“別處”
  • 作者施勇
  • 創作年代:1997年
  • 分類:當代藝術
  • 材料:旅行箱,收放機,功放器,桌子,揚聲器,椅子,布
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

藝術賞析

實施過程:
(1)利用一個會議桌,在其中央打一個與揚聲器口徑相同的孔。將揚聲器置於孔中,與桌面齊平。在桌面上一塊半透明的白色檯布,並將桌子置於展廳中央,四周圍滿椅子。
(2)選用一隻陳舊的旅行箱,在其內部置放可自動轉面的收放機與功放器。將功放器上的聲道引至桌面的揚聲器,揚聲器正在不斷重複播放“我拒絕,―――”的聲音。(中英文)旅行箱緊靠牆面,與桌子保持相當一段距離。在旅行箱的上方,左右各打上一個引號。

創作背景

如果說60年代的西方文化與80年帶的中國的文化是一個關於‘問題’的文化的話,那么在今天,那種關於‘問題‘的文化已替換為團魚“問題的‘問題’”的文化。一句著名的精神口號:“生活在別處”可以使我們將一隻陳舊的旅行箱於之相聯繫的理由是它們與60年代的那種精神性有關。然而,在一個充滿花語策略與媒體操作的今日現實里,這個被視為精神之旅的旅行箱,已不再是關於精神意義上的出走,而僅僅是關於如何製造“精神性出作”的一種文化的表演:一個舞台,一個形象,一個道具,一個表演者。當它以冷靜的‘立場’遠離與拒絕一種有問題的權力中心時,它的聲音卻始終不曾也從不打算離開這樣一個權力中心(或稱之為桌面中心)的現場。作品便是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當我們以批判的立場將現實的同時,亦將自身的現實劃破。

藝術家簡介

施勇,1963年出生於上海。1984年畢業於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作為中國較早從事裝置與影像媒介的代表人物之一。自1993年起,他的作品就在國內外被廣泛展出。早期創作致力於揭示現實內部的意識形態;九十年代開始關注改革開放神話下的當代上海的轉型概念,繼而引向更巨觀的全球化,消費文化等層面。2006年,從作品“2007沒有卡塞爾文獻展”始,施勇將質疑的目光落實於藝術界本身,思考如何通過“擱置”創作來予以抵抗。2015年個展“讓所有的可能都在內部以美好的形式解決”,既是之前創作的延續,又傳達了其未來意圖在表面“抽象”之下展開對於“控制”的反思與實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