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叢書就以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大家”、“科技博覽”等欄目播出的內容為主,選編了關於自然,動物,植物,歷史等方面的紀錄片,由CCTV走近科學編輯部編著的《生活中的科學/CCTV人文科學叢書》介紹了相關的科學知識,內容神性有趣,圖文並茂,普及科學知識,可讀性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活中的科學/CCTV人文科學叢書
-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16
- 作者:CCTV走近科學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22549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未知世界的神奇奧秘,五彩絢麗的自然景觀,我們身邊的大事小情等等,在《生活中的科學/CCTV人文科學叢書》中都有精彩呈現。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西漢美酒
骨笛之謎
滾動的時間
百色手斧——亞洲地區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最高技術的代表
宮毯
宮繡
花絲鑲嵌
錦繡浮生
祖先的衣裳
最後的夾纈
古玻璃
老家具
風箏
光污染
智慧型生活
降解傳奇
文摘
光陰荏苒先賢路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了日晷,它是利用目光的投影變化來測定一天當中的不同時刻。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針位於盤面中心並垂直於晷面,盤面上有刻度,或是子醜寅卯等12個時辰,或是按照百刻制,將晷面分成100等份,一份叫做一刻。我們平時說的一刻鐘是15分鐘,實際上,古代的一刻鐘是14.4分鐘,也就是864秒。
當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時.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會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好像是現代鐘錶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可以來顯示時刻。但是,目晷在陰雨天或者黑夜都無法使用,因為計時誤差很大。這樣的計時器顯然不能用來計算小球滾動的時間。
與日晷相比,水漏刻計時不受天氣的影響,計時精度也較日晷有很大的提高。漏是指盛水的有孔漏壺,刻是標有刻度的刻箭——以壺盛水,即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以此來計算時間。當時,唐代僧人文誥很有可能就是利用水漏刻調試碑漏中小球的滾動速度。
水漏刻的計時精度已經很高了,文誥為什麼還要費力製造碑漏呢?
原來水漏刻也有它自身的不足。因為水會蒸發,水蒸發後.自然要影響到計時的精度。也許,水蒸發是不明顯的,但是,當漏孔中生長出水苔或水結冰後,對計時精度的影響就很大了。而且,水漏計時時,要保證水漏中授水壺中的水位在一個高度,需要人不停地往授水壺中注水,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也許是出於這個原因,文浩便設計製造了碑漏。
後世光大顯匠心
採用滾動小球計時的原理,到現今也還在套用。在北京的古玩城裡。有兩座座鐘採用的就是鋼球驅動。座鐘邊有12個鋼球,每4個小時滾下去一個,鐘的後邊有一個輪子,它從漏斗滾到球孔里後,造成重力失衡,重力失衡以後就產生了動力,然後驅動機芯運轉。
還有一座英國古鐘,採用發條為動力,等時滑動的小球相當於鐘擺,起到控制周期的作用。小球運動到滑板一端,撞擊滑板邊的立柱,立柱被撞擊帶動滑板自動翻轉,然後,小球又開始向滑板的另一端滑動。
最有趣最神奇的要數架在一個斜板上的鐘,在它的後面有個半球,使它內部的機芯保持平衡,奇妙的地方就是,不管它怎么滾,12點鐘的位置總是垂直向上。從斜面的頂端滾到下面是30個小時,待半球滾到底後再拿上來便可重複使用。把半球放在鐘錶內部,使鐘錶相當於一個不倒翁。由於是放在斜坡上,鐘錶受重力作用產生滾動下滑的趨勢,鐘錶外圈受到斜坡給鐘錶外環的力,這個力就轉化為鐘錶的動力。
在現代科學的前夜,哪怕是最富有的人也無法準確地計算從他們身邊一分一秒地溜走的時間,為此,科學家和那些不甘寂寞勇於探索的人們。為之奮鬥了幾千年。如今,物換星移,滄桑幾變,我們終於能把握住時間的匆匆腳步,只是仍抓不住它飛揚的半片衣衫。
P26-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