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冀北抗日戰場上,一支驍勇善戰的八路軍獨立大隊活躍在宋家窩鋪。足智多謀、身手不凡的喬德山奉命化名“井村”擔任參謀長,精通漢語、熟讀兵書的日軍高參山田石設計的“發酵計畫”令大隊長趙鐵良和政委馬國義對喬德山始終心存疑慮。喬德山粉碎了日軍名為運糧實為運兵的陰謀,山田石咬牙切齒欲除之而後快。馬國義被俘後在生死考驗面前選擇了求生,被山田石利用,親手處決了喬德山。馬國義忍受著內心巨大的恥辱和痛苦,瘋狂殺敵屢建奇功,在抗戰勝利後改名換姓。
基本介紹
主創人員,故事梗概,簡介,幕後花絮,相關報導,
主創人員
劇名:生死正名
劇集:32集
類別:近代革命 製片主任:蔣曉群
副美術:於召鋒李小軍
劇照:栗鐳、魏俊楠
化妝: 王代武作曲: 崔炳元
導演:馬小鋼
故事梗概
1942年,冀北八路軍獨立大隊司令部駐地宋家窩鋪發生了一場與日軍的激戰。以驍勇善戰、日寇剋星著稱的冀北獨立大隊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戰鬥中,奇蹟般地全部陣亡了。儘管此後八路軍將計就計以牙還牙重創日寇,粉碎了日軍剿滅冀北游擊區的陰謀,使策動宋家窩鋪血戰的日軍特務頭子山田石最終剖腹自殺,但是這場蹊蹺、無人生還的戰鬥,箇中究竟有何緣由?這成為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戰區晉察熱遼戰史中一個難解的謎團。 20世紀60年代,全國掀起上山下鄉的熱潮,知識青年從城市奔赴祖國各地,肖立雄、武心寬、汪小威、辛莉莉等一班同學也積極回響號召,從北京來到河北承德神武縣劉公莊公社的宋家窩鋪大隊插隊。一個偶然的發現,讓知識青年們對村口的一座烈士墳塋發生了強烈的興趣。
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僻靜的小山村竟然牽連著抗日戰爭期間的一段迷霧重重的歷史。而這段歷史與村口的這座墳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抗日戰爭時期,就在這個偏遠安靜的小山村里,八路軍獨立大隊一位名叫喬德山化名井村的年輕人,帶領宋家窩鋪軍民在抵抗日寇圍剿的戰鬥中屢屢得勝,成為轟動一時,讓日寇聞風喪膽的傳奇人物。然而不久之後,在日軍血洗宋家窩鋪的戰鬥前夕,喬德山卻被當眾宣布是勾結日寇,引狼入室、投敵變節的罪魁,並在這場戰鬥打響之前,被執行了槍決。解放以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官曾率部隊路過已經恢復平靜的宋家窩鋪,執意聲稱當年被槍決的“井村”是抗日英雄,並親自出資請求村民為他修建烈士陵墓。儘管大家滿腹疑竇,還是遵照首長指示給“井村”改了墳頭,還立了石碑。
事情從此變得更加懸疑。埋在烈士陵園裡“井村”,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是含冤而死?還是罪有應得?這個不肯透露姓名的“首長”又是誰?
圍繞著這些疑團,負有強烈使命感和革命精神的知青們,在大是大非面前,勇於揭開宋家窩鋪階級鬥爭蓋子,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在公社、大隊革委會的支持下,知青們穿梭於各個資料館、檔案館,試圖在隻言片語中挖掘出歷史的真相。
透過那些塵封的檔案和迷失的記憶,肖立雄們逐漸走近了那個被當作叛徒的英雄;他的智慧、英勇,他的無奈、含冤,他在歷史旋渦中的掙扎與堅持,透過那些塵封的記載,一點一滴真實還原在人們面前……
在調查中知青們漸漸發現,當年宋家窩鋪那場戰鬥,獨立大隊並非無人生還,隨著迷霧層層剝開,另一個謎一般的人物,原獨立大隊政委馬國義逐漸走入知青們的視線。
當年,他和喬德山(化名井村)是並肩作戰的兄弟,然而也正是他將喬德山送上了叛徒的罪席。他數次被俘而安然無恙,在戰爭中屢建奇功,但是他的一切資料卻在抗戰勝利後戛然而止,仿佛一夜之間馬國義就從世界上消失了……
隨著調查的深入,抗日戰爭期間獨立大隊精彩卓絕的戰鬥生活,豐富翔實的鬥爭故事一一展現開來,與之裹挾在一起的那個年代扭曲的人性,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以及複雜多變、跌宕起伏的故事,拉動著知青們的神經。
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檔案,原來模糊的、間斷的歷史線索逐漸清晰起來,知青們對含冤而去“井村”日益萌生敬佩,對鬥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也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強烈地感覺到,馬國義沒有消失,找到這個謎一樣的人物,就能讓一切真相大白。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最後的真相竟如此不堪承受……
知青們在插隊和參與“革命實踐”的兩年多的時間裡,自身的情感、世界觀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當激情漸漸回落,當上大學、回城的誘惑出現在這個群體之中的時候,五六十名知青圍繞著紮根還是回城的問題,也發生了強烈的矛盾衝突。
本劇以探尋、展示、解密歷史真相為主線,同時佐以情趣盎然、引人深思的知青故事。兩條敘事線索相枕,構架了一個多點講述,懸念層疊,妙趣橫生的故事集群。
簡介
60年代末,肖立雄、辛莉莉、汪小威、沈靜澤等知識青年來到宋家窩鋪插隊落戶,對“井村”之墓展開調查,不料卻發現馬國義正是肖立雄的父親肖德明,而當年的衛生員宋琦是辛莉莉的母親,也是喬德山的戀人。兩代人的命運與情感交匯碰撞。
幕後花絮
百度娛樂訊 據悉,海潤藝人甘婷婷在橫店拍攝《生死正名》時,在劇中一身清純扮相的甘婷婷顛覆以往成熟美艷女人形象走起清純路線。戲中搭檔更是笑稱:“別看婷婷平時男孩子性格大大咧咧的,在劇中美麗知青的感覺特別好。” 甘婷婷表示雖然是知青味道,可是劇情也很唯美。而對於搭檔給予她“美麗知青”的稱號甘婷婷也是欣然接受,在片場更是與劇中搭檔默契表現,兩人的戲份更是一遍就過。相比起劇中美麗的造型甘婷婷表示她更加喜歡這個人物身上所擁有的氣質與個性。甘婷婷表示,“我的性格比較像男孩子直來直去的,塑造角色時內斂一點的人物會很吸引我。”
相關報導
反應知青時代的電視連續劇《生死正名》正在橫店熱拍中,該劇通過一幫來自各地的知青插隊的經歷,折射出那個特殊年代的許多現象,同時也揭密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鮮為人知的奇案。曾在《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劇中以幽默搞笑的方言令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劉天佐這次又秀起了一口純正的北京話,並且笑稱再這么下去自己已經快成方言專家了。 談起在《生死正名》中扮演的武心寬一角,劉天佐表示創作人物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導演要求他要講純正的北京話:“因為我這個角色是來自北京的知青,而且他本身的性格是特別愛跟人侃的那種,所以導演要我一定要把北京話學好。這裡說的北京話可不是我們平時聽到的國語,而是老北京的土話,說實話,好多詞我之前連聽都沒聽過,為此進組前我有大半個月時間天天和經紀人用北京話耍貧,幾乎到了亂真的地步,以至於進組之後就有朋友問我,原來你是北京人啊。我還以為你是浙江人呢。因為我在《團長》里說的是浙江方言,所以給人造成了這種錯覺,沒想到拍了這個戲又有不少人以為我是北京人了。”
對於自己在戲裡講方言竟造成了這么強的亂真效果,劉天佐爆料說自己對學習各地方言滿有興趣的:“其實在戲裡講方言對加強人物的立體感和加深觀眾的印象都是有一定作用的,就好象我在《士兵突擊》里講東北話,在《團長》里講浙江話,可能其中好些台詞大家到現在還記得,我在學這些方言的過程中也發現講好了挺有成就感的,如果再多接些需要講方言的角色,我估計我有成為方言專家的可能。”
無論是《殺虎口》里的孫打鐵,還是《為了新中國前進》里的王海山,李健飾演的角色身上總是有股子英雄氣,這次也不例外。在接拍的新戲《生死正名》中,李健將再次扮演一個心中充滿英雄主義的知青。李健坦言,“知青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里浪漫與殘酷是並存的。而導演馬小鋼也表示,他自己就是那個年代的典型,這個劇本里所寫的每一件事兒自己都曾經歷過。他還笑稱,但凡是上過山下過鄉的知青,相信在這部戲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坦言壓力,導演力挺
李健透露,這次他扮演的這個角色從表面上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小子,出生在軍幹家庭,天生就有一種軍隊大院子女的優越感,他做事看似漫不經心,但卻是一個骨子裡有著深刻革命英雄主義烙印的熱血青年。當問及李健再次出演一個英雄式的人物是否有壓力的時候, 李健坦言,雖然這個角色的家庭環境和自己有些相似,但角色的性格和自己還是有一些差距的,而且自己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更需要找尋那個年代裡的人所具備的那種特殊的氣質,所以在接演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壓力的。而對於這個角色,導演馬小鋼則表示,在見到李健第一眼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角色非他莫屬,不僅外形感覺符合人物形象要求,更通過一番交談後確定李健絕對有把這個角色詮釋到完美的能力。
英雄不好演,有缺點才可愛
因為飾演過眾多英雄式的人物,所以李健在觀眾的心中儼然已經成為了“英雄專業戶”,但李健坦言,其實英雄不好演。他表示,因為在觀眾的心裡,並不是所有正面角色都是英雄,恰恰相反,如果英雄多一些缺點才會讓人覺得更真實,更可愛。“如果一味的以正面角色作為衡量英雄的標準,那估計觀眾早吐了。”李健笑著說。
學習俄羅斯歌曲,趣事多多
一個年代有一個年代的特徵,而俄羅斯歌曲就是“知青時代”最典型的一個符號,也是那個殘酷時代最浪漫的一抹亮色。為了還原當年的真實,劇中的幾個主演都一板一眼的學起了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歌曲。李健笑稱,這些歌有的聽長輩橫過,有的聽著耳熟,還有的根本就沒有聽過,但唱的時間長了慢慢發現,其實那個年代的歌還真的挺好聽的。李健還透露,因為拍攝的地點是在山裡,一入夏,蟲子就多了起來,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大家拍攝的心情,劇組工作人員還打趣的說:看,又多了這么多小寵物。
據悉,《生死正名》正在橫店進行緊張的拍攝。相信對“知青時代”有著特殊回憶的觀眾一定想知道這個故事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