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

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

《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是劉俊男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8月。

該書通過對中國六大考古文化區自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文明演進的論述,提出了“神邦”“城邦”“霸國”“王國”“帝國”等幾個演進階段的理論;首次擯棄“酋邦”概念而使用“神邦”概念,在早期文明演進三大階段理論基礎上,提出應加上長達千年的“霸國”過渡階段;認為中國南北早期文明各有特色及成就,而南方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更早、更重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
  • 作者:劉俊男
  • 類別:歷史學著作
  • 字數:755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8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論述了中國江漢地區、江淮下游地區、中原中心地區、河套及附近地區、海岱地區、西遼河地區六大文化區自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文明演進歷史,內容涉及新石器時代各考古文化區的生業狀況、社會基層組織尤其是家族(家庭)組織和國家組織的演進,以及上層建築中的宗教信仰思想等諸多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江漢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二章 江淮下游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三章 河套及周邊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四章 中原中心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五章 海岱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早期文明進程
第七章 中國南北早期文明進程的對比
第八章 中國上古與西亞等地同時期文明演進的比較

創作背景

2010年,劉俊男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與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項目。在該項目中,劉俊男主要通過地下遺存材料,參照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理論,吸收並改造了學術界有關酋邦理論,對江漢地區文明進程,即從農業產生至秦漢帝國出現這一段歷史的發展演進過程進行了研究,論證了江漢地區從原始社會的神邦、到國家社會的城邦、霸國、王國、帝國五大階段的演進過程,也從文獻角度澄清了天帝與人帝的區別從而研究了該地的族屬與古帝王,還將該地文明進程與其他地區作了一些初步的比較,對考古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也作了新的論述。為進一步研究好中國文明起源的大課題,劉俊男於2013年又獲得了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南北兩大生業區早期文明進程比較研究”,期望通過對比中國南、北兩大生業區早期文明進程的狀況,從而對中國文明的總體進程有更深的揭示。《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即是他在兩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專著。

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文明演進五大階段的理論觀點。通過對六大區域早期文明演進的研究,作者認為,如果不考慮自然災害的影響,中國各地文明演進大體皆經歷了五大階段,即原始末期的神邦,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依次進入的城邦、霸國、王國、帝國等階段,五大階段各有基本特徵;學界流行的酋邦概念與國家概念相交叉,可以單獨研究酋邦,但不可與國家概念作為一個系列的不同階段同時研究。他還在蘇秉琦提出的“古國—方國—帝國”、嚴文明提出的“古國—王國—帝國”,以及王震中提出的“邦國—王國(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國家)—帝國”的基礎上,提出了“霸國”的概念,提出江漢地區霸國存在長達千年,其他幾大地區也都有霸國存在。它既不像城邦、王國那樣單純,也不構成單獨的國家形態,是介於邦國、王國之間的過渡形態。這種過渡形態如同春秋戰國,是歷史發展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這種環節不只局限於上古,也流行於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
作者將中國早期文明與西亞進行對比,認為西亞與中國早期文明雖各有成就及特色,但演進道路大體相同。西亞在金屬冶煉、畜力使用、天神崇拜、神廟、神邦等方面特色鮮明,中國在水運水利、城市建設、玉器、龍鳳與祖先信仰、城邦等方面更為突出。而從尊祖、祭祖,建立世俗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文明顯得更早、更為發達。作者還提出,中國在金屬冶煉、畜力使用方面或許與西亞的水平相當或稍晚。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生業與文明:中國南、北及西亞上古社會組織演進比較》
2021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8761-3

作者簡介

劉俊男(1965—),博士,重慶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與重慶師範大學等共建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文明起源與演進、新石器時代考古、先秦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