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適應性

生態適應性是生物隨著環境生態因子變化而改變自身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於環境相適應的過程。趨異適應,則是指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群,由於分布地區的差異,長期接受不同環境條件的綜合影響,不同個體群之同在形態、生理等方面產生的相應的生態變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適應性
  • 外文名:annidation 
  • 生態型類型:氣候型、土壤型、生物型
  • 釋義:生物隨著環境因子變化而改變自身
  • 舉例: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 套用:農業、居住等方面
簡介,生態適應性形成生態型的分類,氣候生態型,土壤生態型,生物生態型,生態適應性的規劃方法,生態適應性原則,

簡介

在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一方面,環境對生物具有生態作用,能影響和改變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生化特性另一方面,生物對環境也具有適應性,生物以自身的變異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生態適應性就是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為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狀的一種表現。生物對環境中各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最終表現出趨同和趨異的生態適應。所謂趨同適應,是指親緣關係相當疏遠的生物,由於長期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通過變異、選擇和適應,在器官形態等方面出現很相似的現象。其結果使不同的生物在形態、生理和發育上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趨異適應,則是指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群,由於分布地區的差異,長期接受不同環境條件的綜合影響,不同個體群之同在形態、生理等方面產生的相應的生態變異。

生態適應性形成生態型的分類

生態型的形成可以由於地理因素、生物因素或由於人為的活動(如引種馴化擴大分布區)所引起,因而根據形成生態型的主導因子類型的不同,可以把生態型分為如下類型:

氣候生態型

當種的分布區或栽種到不同氣候地區,主要由於長期受氣候因子的影響所形成的生態型。如gtanrlutosa的分布雖遍及全球,但從溫暖氣候到北極一高山氣候所形成的不同生態型,其染色體數日並未發生變化。
不同的氣候生態型在形態、生理、生化上都表現有差異,如對光周期、溫周期和低溫春化等都有不同的反應。分布在南方的生態型一般表現短日照類型一北方的生態型則表觀長日照類型!海洋性生態型要求較小的晝夜溫差,大陸性生態型則要求較大的晝夜溫差。南方的生態型種子發芽對低溫春化沒有明顯要求,而北方的生態型如不經低溫春化,就不能打破休眠。在生化上,如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隨氣候類型(特別是溫度)的不同而異,大陸性生態型的酶的活性隨氣溫增加而加強的程度比海洋性生態型明顯。這些反應都與其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有關。

土壤生態型

主要是長期在不同土壤條件的作用下分化形成的。如牧草鴨茅長於河窪地上和長於碎石堆L的,由於一上壤水分情況小同,明顯是兩種生態型。長於河窪地上的生長旺盛,高大,葉肥厚,顏色綠,刈割後易萌發,產量要比長於碎石堆上的高3~4倍而長在碎石堆上的則植株矮小,葉小,顏色較淡,萌發力極弱,產最低。此外,在生理上也有差別,如細胞液的滲透壓不同等。
國外有人研究Gilla capitata,發現它有適應於蛇紋岩土壤的植物個體群,為其土壤生態型。borealis subsp-califomica也可分出耐蛇紋岩和不耐蛇紋岩的兩個土壤生態型,從植物體成分分析,表明二者吸收的鈣、鎂量也不同。在廢礦堆和礦山附近同樣也常分布有耐毒土的植物個體群。如Frstuca有耐多種金屬的不同生態型等。

生物生態型

主要是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面形成的。有的生物生態型是山於缺乏某種蟲媒授粉昆蟲,限制了種內基因的交換,從而導致植物種內分化為不同的生物生態型。有的植物當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由於植物種間竟爭關係不同,也可以分化成為不同的生態型。還有的是由於放牧受一定動物的踐踏、哨食的影響而形成牧場生態型。
人為因素對於植物的影響最大,作物的品種生態型實際上就是在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人們把作物擴大栽培到不同氣候帶的地區或不同的土壤類型上,由於長期受到不同氣候或土壤條件的影響,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氣候生態型或土壤生態型。

生態適應性的規劃方法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類型多樣複雜,區域差異明顯,很多地區自然生態系統脆弱,極易失衡破壞,自我調節能力差。恩格斯警告後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21世紀又是生態的世紀,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伴隨全球化在全球推進、人類在100年中對內然資源的消耗,達到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水平。環境問題已不能局限於某個城市建鄉村個體,而是成了涵蓋整個城鄉系統的地區問題,乃至全球問題。我國是具有深厚生態文化底蘊的國家,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與勝利實現,不僅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唯一正確模式,而且將是整個人類的巨大貢獻。

生態適應性原則

作物和農用動物的生態適應性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基礎,也是調整農業結構的基礎。惟有農業生物的生態適應性與當地環境的吻合度越高,取得的農業結構調整效益才越高。根據生物的耐性定律可劃分為最適宜、適宜、次適宜、不適宜等若干等級,一般說來應力求布局在最適宜區、適宜區發展,避免在次適宜區大力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