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償對生態脆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影響機制研究

生態補償對生態脆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影響機制研究

《生態補償對生態脆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影響機制研究》是依託福建師範大學,由王成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補償對生態脆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影響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成超
  • 依託單位:福建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脆弱農戶生計誘發生態恢復的反覆無常嚴重威脅著生態脆弱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故建立農戶可持續生計是生態脆弱區生態恢復可持續性的關鍵。而生態補償作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的一項制度,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該目標。本項目以長汀縣這一典型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為研究區域,在辨識農戶可持續生計關鍵影響因子的基礎上,借鑑國際上可持續生計框架的學術思想,採用農戶調查、系統分析和數理統計等方法,構建農戶和社區尺度上農戶可持續生計評價模型,闡明生態補償對農戶可持續生計動態影響,彌補生態補償對農戶可持續生計作用過程研究上的缺失;進而篩選出生態補償作用下關鍵生計因素,構建農戶和社區尺度上生態補償對農戶可持續生計影響的多元線性模型,揭示生態補償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機制;並對未來生態補償結果進行情景模擬,提出促進農戶生計可持續的生態補償政策;為深化生態補償理論研究以及促進生態脆弱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生態補償作為一項激勵機制可通過農村扶貧和生態恢復破解貧困和環境退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農戶可持續生計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目標。為此,本項目選取中國南方紅壤丘陵山地生態脆弱區的典型地區為例,在總結研究區不同時期生態補償方式類型及受益對象基礎上,借鑑國際上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詳細闡釋生態補償對不同類型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動態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生態補償和其他相關制度使得參與農戶獲取林地資源使用權而排斥了其他非參與戶的使用權,夯實了參與農戶各項生計資本並形成了相應的可持續生計;非參與農戶只能被動接受系列政策措施並受到一些負面影響。同時,在借鑑國際可持續生計框架模型的基礎上,添加後代子女教育這一反映長時期可持續生計能力的維度,構建更為適合中國相對貧困這一國情的可持續生計評價指標體系,對研究區不同類型農戶的可持續生計水平進行定量評價,發現代際可持續性是導致長時期農戶間生計可持續性分化的根本原因。然後,針對封山育林、植樹種草、低效林改造和種植果樹4種普遍實行的水土保持方法的成本效率進行系統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成本效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種植果樹、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和植樹種草,將崩崗改造成現代化果園的治理模式過於昂貴,經濟可行性較低。最後,對社區旅遊和增強農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這兩種方法能否實現生態脆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進行了系統綜述,結果表明兩種路徑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許多關鍵因素制約著其效應的發揮。總之,本研究按原計畫歷經四年圓滿完成課題的研究任務,在國外期刊上發表5篇SCI論文、1篇SSCI論文、4篇國內中文核心論文和6篇國內大學學報論文,參加國內學術會議5人次,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順利完成了項目的研究內容,並超額完成了項目的預期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