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結構研究的前提都是結構分類,沒有學的結構分類,或無從研究,或是無效研究了正基於此原因,現階段生態經濟結構的研究難以深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經濟結構
- 外文名:eco-economic structures
任何結構研究的前提都是結構分類,沒有學的結構分類,或無從研究,或是無效研究了正基於此原因,現階段生態經濟結構的研究難以深入。研究生態經濟結構首先必須對系統內的構成要素按具體的生態經濟標識和規範予以界定,進行分類,以確定研究內容和對象,然後對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進行數量或質分析。因此,生態經濟結構的理論與實踐至少包括:生態經濟結構的分類、生態經濟結構的指標體系、生態經濟的分析與評價研究三個組成部分。分類是以生態經濟系統為客體,按不同標識歸納為若干相異的群體,作為結構研究的具體對象;指標體系是度量生態經濟結構的尺標或量規,是生態經濟結構分析和評價的手段和工具;分析與評價則是具體的操作過程。
1生態經濟結構的分類
生態經濟結構的分類是結構研究的基礎或前提。生態經濟系統是多元、多層次的複合系統,結構也必然是多元、.多層次的,建議作以下分類:
1.1產業的生態經濟結構分類
參照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分類法及社會總產值五大類產業分類法,產業的生態經濟結構分可以按生態經濟特徵,把所有產業分別劃屬為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非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環境資源開發型產業三大生態經濟產業類型。
1.1.1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包括以生物資源為開發對象,其經濟過程與生態過程、生產活動與生命活動相互同一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及微生物等第一次產業的全部廣業結構內容,還包括第二次、第三次產業中部分從事生物產品生產、開發的產業部門。它屬生態、經濟相互交叉最密切的產業,往往成
為生態經濟研究的第一結構對象。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的生產開發過程,生態行為與經濟行為緊密交織,甚至凝聚在一起,相互依存。生態活動往往直接構成經濟活動過程。經濟活動過程又常常直接構成生態活動過程,生態結構要素與經濟結構要素同位;其工藝、農藝過程是典型的生態、經濟等位的統一過程。生態最佳化或退化與經濟最佳化或退化同向、同趨勢。儘管在生物資源的開發中,可能產生各種短期行為,也會發生各種生態經濟矛盾,但從中長期發展目標看,始終是更多地表現為生態目標與經濟目標、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同一性;生態決策與經濟決策更大的一致性;生態進化與經濟成長、生態退化與經濟滯退節律的同步
性.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往往成為其他產業生態經濟效益最佳化的依賴,在生態經濟產業結構中,經常處於主導產業結構地位。
1.1.2非生物資源開發型產業。包括第二次產業中的絕大部分及第三次產業中的大部分內容。這一類型產業以各種非生物資源為開發對象,其生產開發過程主要是機械、物理、化學過程,除人的勞動行為外,基本上屬於無生命因素,不直接包含生命活動過程。產業的生態行為、生態位不直接構成自身經濟過程的內在
要素,表現為外部的環境要素,產業的經濟行為卻可能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產生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通過經濟活動及產品一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副產品、廢棄品等對其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發生正向或逆向干擾。在現代經濟及科技條件下,這一產業類型的經濟行為經常構成大量消極生態因素,產生大量負生態效應,在生態經濟結構中表現為生態負值產業。
1.1.3環境資源開發型產業。包括兩大副型產業,第一副型產業為第二次產業中的環境工程產業,是改造、改善、最佳化生態經濟系統環境質量的產業,它以調控生態環境質量為目,而不將自身的最終產品作為主要經濟目標,其經濟過程即生態最佳化過程,通過生態最佳化實現自身的經濟、社會價值.如廢水、廢氣、廢物處理工程,廢棄物回收加工工程,水利及排污工程,林業工程,治沙工程等;第二副型產業是典型的環境資源開發產業,如旅遊、保健、體育、康樂型產業等,直接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經濟開發的源泉。在環境資源開發型產業的經濟過程中,生物、非生物、環境等物質資源往往都不作為消耗性生產要素,不直接融合在最終產品中,環境資源只作為其經濟活動的特定空間,互為條件,互相保證,共同增益。儘管一些國家已把環境資源開發列為支柱產業,但從總體上說,屬於發展中的產業內容。
產業的生態結構分類主要套用於國家或地區的巨觀生態經濟分析、決策方面。
1.2行業的生態經濟結構分類
產業由眾多的行業構成,同一產業中的不同行業除具有共同的產業特徵外,又有生態經濟特徵的行業差異,可作如下行業生態經濟結構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