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變化地質指標體系研究

《生態環境變化地質指標體系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師範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李瑞敏、鞠建華、王軼、王禕萍、覃小群、申建梅、孫自永、王紅旗、曹峰、段琦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環境變化地質指標體系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完成人:李瑞敏,鞠建華,王軼,王禕萍,覃小群,申建梅,孫自永,王紅旗,曹峰,段琦
  • 等級:二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53
  • 獲獎序號:20120065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1987年和1992年兩次地球環境峰會之後,世界各國相繼建立了“環境狀況公報體系”,包括大氣、水和生物指標在內的生態環境指標,用於監測環境變化,保障可持續發展。但其中普遍忽視了土壤、基岩、地下水等各種地質因素。為此,國際地科聯(IUGS)通過其地學為環境規劃服務委員會(COGEOENVIRONMENT)建立了一個專門機構――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IWGEOIN),負責研究和編制用於環境公報或報告和生態系統管理的地質指標(Geoindicator),並於1996年發布了包括27個地質指標在內的地質指標清單(Geoindicators Checklist)。   我國複雜、多變、脆弱的地質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和人為活動加劇了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危害,研究產生這些生態環境地質問題的原因、自然作用與人為影響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生態經濟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建立快速評價生態環境變化的指標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管理者和環境地質工作者高度關注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的研究成果,並試圖引入到我國環境地質調查和管理中。同時,也認為國際地質指標工作組所建立的地質指標都是分散的、獨立的,未構成統一的體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地質指標的推廣和套用。因此,在2004年9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生態環境變化地質指標體系研究”立項論證工作,並於2005年正式開展工作。   項目吸收借鑑了國際地質指標研究成果和理念,對國際地質指標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地研讀、譯校和綜述。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地質指標研究進展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確定了我國環境地質指標體系構建和套用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形成了以“影響-狀態-後果”模型和“壓力-狀態-回響”模型為理論框架分別構建調查指標體系和監測指標體系的基本思路,並結合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針對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濕地退化、海岸線變化、城市水土環境變化等6大類生態環境問題,分別構建了環境地質調查指標體系和環境地質監測指標體系,為科學評價地質環境變化和完善環境地質調查監測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