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毒理學原理與方法》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紫強。本書對生態毒理學不同領域的原理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毒理學原理與方法
- 作者:孟紫強
- ISBN:9787030173393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版 次:1 頁 數:519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生物科學
內容簡介
《生態毒理學原理與方法》既重視對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紹,又重視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生態毒理學新成果的系統總結。主要內容有生態毒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主要研究方法;從分子、細胞、個體及群體水平系統闡述了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生態毒理學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分別論述了與這三大類生物有關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機理;系統論述了陸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海洋及河口生態系統的生態毒理學,反映了當代生態學和生態毒理學把生態系統的研究作為中心或重點的新特色、新成果和新體系;最後介紹了生態風險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生態毒理學原理與方法》力求使讀者不但對當代生態毒理學的理論知識有比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套用書中介紹的方法進行實際工作和相關科學研究。
《生態毒理學原理與方法》適於從事生態學、生態毒理學、環境醫學及環境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以及教學、科研和管理人員閱讀參考,也適於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地理、農學、預防醫學及食品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試用教材,也可以用作相關職業學校和專業的培訓試用教材。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論
一、生態毒理學概念
二、生態毒理學任務
三、生態毒理學的分支科學
四、生態毒理學發展的歷史與展望
五、生態毒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態毒理學基本概念和理論
第一節 生態與環境
一、環境與環境污染
二、生態因子及其作用特徵
二三、生物種、種群及群落
四、生態系統
五、生物濃縮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環境污染物毒性作用的特點及類型
三、環境污染物的聯合毒性作用
四、毒性作用的機制
第三節 影響毒性作用的因素
一、環境污染物的結構與性質
二、機體(宿主)狀況
三、接觸條件
四、環境因素
第三章 動物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動物對環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一、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
二、環境污染物通過生物膜的方式
三、吸收
四、分布與儲存
五、環境污染物的排泄
第二節 毒物動力學
一、基本概念
二、一室模型
三、二室模型
第三節 環境污染物在動物體內的生物轉化
一、生物轉化的反應類型
二、影響生物轉化的因素
第四節 環境污染物對動物的生態毒理學效應及機制
一、農藥生態毒理學
二、多氯聯苯及其他鹵代芳烴生態毒理學
三、金屬生態毒理學
四、環境氣體污染物生態毒理學
五、人工飼養動物生態毒理學
第五節 環境污染物對動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評價方法
一、環境污染物引起動物中毒的病因調查與診斷
二、環境污染物對動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評價
三、環境污染物對動物致突變與致癌變作用及其評價
四、環境污染物對動物的生殖發育毒性及其評價
第四章 植物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植物對環境污染物的吸收、運輸與轉化
一、吸收
二、運輸
三、分布與積累儲藏
四、轉化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對植物的生態毒理學效應及機制
一、概述
二、不同環境污染物的植物生態毒理學效應
第三節 植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一、植物毒素
二、外來人侵植物
三、植物對生態環境的淨化作用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有害氣體對植物毒性作用的染毒研究技術
二、環境污染物對植物毒性作用的形態學與解剖學研究技術
三、環境污染物對植物毒性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術
四、環境污染物對植物細胞遺傳毒理學作用的研究技術
五、重金屬在植物中的殘留量研究技術
六、農藥在植物中的殘留量研究技術
第五章 微生物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與地位
一、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
二、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三、微生物在生態平衡中的作用
四、環境污染物對微生物物質循環作用的影響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對微生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
一、環境污染物的種類與侵害途徑
二、環境污染物對微生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與機制
三、微生物在清除污染物與環境修復中的作用
第三節 微生物污染對其他生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
一、微生物污染物的種類與特點
二、有害微生物群落對環境質量的影響
三、病原微生物對人與動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
四、病原微生物對植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
五、病毒對微生物的生態毒理學作用
六、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對策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樣品的採集與微生物計數
二、富集培養、菌種分離與微生物鑑別
三、環境污染物對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四、環境污染物對微生物群落影響的研究方法
五、病原微生物對其他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陸地生態系統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陸地生態系統
一、陸地生態系統結構
二、陸地生態系統功能
三、陸地生態系統環境污染物的類型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遷移及轉化
一、進入途徑
二、分布與遷移
三、生物的吸收
四、降解代謝
五、生態毒理學作用
第三節 環境污染物對陸地生物的毒性作用及機制
一、重金屬
二、農藥
三、其他環境污染物
第四節 陸地生態毒理學研究方法與技術
一、陸地植物
二、土壤微生物及無脊椎動物
三、昆蟲、蜘蛛和蟎
四、鳥類
五、陸生哺乳動物
第七章 淡水生態系統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淡水生態系統
一、淡水生態系統的結構
二、淡水生態系統的特點
三、淡水生態系統中環境污染物的類型
四、環境污染對淡水生態系統的損害
第二節 環境污染物在水體與生物體內的遷移轉化
一、進入水體的途徑
二、在水環境中的分布與轉移
三、生物的吸收和富集
第三節 環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機制
一、分子生物水平的毒性效應
二、細胞與亞細胞水平的毒性效應
三、個體水平的毒性效應
四、種群、群落水平的毒性效應
五、生態系統水平的毒性效應
六、不同生態環境因子對環境污染物毒性的影響
第四節 淡水生態毒理學研究方法
一、微生物試驗
二、淡水初級生產者試驗
三、無脊椎動物試驗
四、淡水魚類試驗
五、沉積物試驗
六、淡水生態系統試驗
第五節 水體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一、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影響
二、水生生物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三、“水華”的毒性作用
第八章 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統生態毒理學
第一節 海洋環境
一、海洋環境的主要特徵
二、海洋主要分區
三、海洋沉積物
第二節 海洋主要生物群落及生態系統
一、海洋主要生物類型
二、海洋主要生態系統類型
第三節 海洋污染與污染物暴露
一、海洋生態系統中污染物類型
二、海洋生態系統污染物吸收途徑
三、海洋污染物的生物積累和降解
第四節 河口區的環境、生態系統和污染暴露
一、河口區環境特點
二、河口區生物和生態系統組成
三、河口污染物及其來源
四、赤潮污染
第五節 海洋與河口污染物生態毒理學效應及作用機制
一、分子水平的毒理效應及作用機制
二、細胞及亞細胞水平的毒理效應
三、組織及器官水平的毒理效應
四、個體水平的毒理效應
五、種群水平的毒理效應
六、群落與生態系統水平的毒理效應
第六節 海洋與河口生態毒理學研究方法
一、海洋初級生產者毒性研究
二、海洋與河口無脊椎動物毒性研究
三、海洋與河口魚類早期生活階段的毒性研究
四、海洋與河口沉積物毒性的生物檢測
五、海洋和河口多物種檢測系統
第九章 生態風險評價
第一節 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概念
一、生態風險評價所涉及的領域
二、生態風險發生的規模
三、生態風險評價的類型
四、生態風險評價的特點
第二節 生態風險評價的科學基礎
一、生態學
二、分子生物學
三、生態毒理學
四、數學方法
五、接觸表征
第三節 環境污染物的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要素和步驟
一、確定問題
二、獲得必需的信息/數據。
三、評價潛在的危險
四、接觸特徵
五、綜合生態學效應的表征和接觸表征(危險表征)
第四節 人類活動的物理干擾和外來種入侵的生態風險評價方法
一、確定受體和生態終點
二、風險源鑑定
三、暴露和危害分析
四、生態風險的綜合評價
第五節 GMOS生態風險評價方法
一、危險識別
二、推斷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三、確定危害程度
四、估計危險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