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體制下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生態文明體制下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是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擔任主要完成單位,馬永歡、吳初國、陳從喜、 黃寶榮、 蘇利陽、曹清華、 張麗君、石吉金、劉志強、譚文兵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文明體制下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
  • 主要完成人:馬永歡、吳初國、陳從喜、 黃寶榮、 蘇利陽、曹清華、 張麗君、石吉金、劉志強、譚文兵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6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5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立足現實問題,著眼改革需要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出明確要求。為落實中央改革決定,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體系,著力解決理念落後、管理制度不健全、體制不完善的問題,國土資源部黨組研究決定設立軟科學研究課題開展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由汪民、胡存智、鐘自然三位部領導牽頭負責,有效地保障了改革任務的落實。歷時4年,廣泛徵求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委和國土資源部各司局的意見,共60餘條、14000餘字;諮詢了方克定等多位資深專家100多人次,為紮實開展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強化創新,亮點突出
項目立足國內,注重生態文明體制與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研究的創新性、套用性,是本項目的特色和突出亮點。
1.在理論研究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的總體框架,設計了由“兩大基礎、三大環節、四大保障”組成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體系,使改革路線更加清晰。
2.對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體制和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的監管體制進行了多方案比較研究,使改革部署更加周詳縝密。探索性地編制了自然資源資產分級行使所有權資源清單,使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更加清晰。
3.基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代際公平和區際公平,豐富了國土資源領域生態文明的內涵,提出了生態文明概念的時空觀;設計了生態文明評價的指標體系;以核心指標為制度改革的控制變數,構建了系統動力學模型仿真模擬了我國各地區生態文明實現時間表;研製了“地耗”指標,並進行了測算和分解,提出並設計了土地管理的“三條紅線”制度,完善了土地節約利用制度和保護制度。
(三)注重成果轉化,服務改革實踐
截止到2016年底,形成了“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綜合研究”等 3部綜合性研究報告、10餘部專題報告、20份調研報告,發表論文50餘篇(核心期刊15篇)。這既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理論研究,也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性決策研究,對管理部門富有決策參考價值。
研究成果在中央、部委和地方三個層面的改革中得到套用,社會效益顯著。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有償使用制度等研究成果,作為《國務院關於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4份中央改革檔案編寫的重要依據,支撐了福建等3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實施方案的制定,支撐了三江源等9個國家公園試點區的評估,為山東等8省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了諮詢服務。“地耗”指標被納入到中央《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路徑套用到國土資源部向中央報送的《深化自然資源管理制度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初步研究報告》。生態文明的指標體系服務了發展改革委等其他部委的改革決策,成果還廣泛套用於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與教學,促進了自然資源管理研究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