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學(2019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生態文明學(2019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態文明學》是2019年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廖福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文明學
  • 作者:廖福霖
  •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 出版社:中國林業出版社
  • ISBN:9787521902556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生態文明學(第2版)/生態文明建設文庫》是□□部把生態文明提升到學科高度的專著,並將成為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亟需的一門學科。
  作者在《生態文明學(第2版)/生態文明建設文庫》中對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進行科學、系統、全面的闡述,為生態文明的學科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理論支撐;《生態文明學(第2版)/生態文明建設文庫》打破常規思維,主張以發展為主線,以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出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眾健康型社會為落腳點,以發展生態生產力為核心,以發展生態文明經濟、建設生態文化為兩翼,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理、項層設計、主要內容、技術體系、基本規律和原則等理論和實踐體系,富有創新;原創性地提出了生態文明經濟的理念,闡明了它和工業文明經濟的內在聯繫和本質區別,以及與自身子系統中互相補充又互相促進的各種經濟形態之間的聯繫和區別,總結出生態文明經濟的基本特徵、基本規律等一系列理論問題;構建了以生態文化發展規律為主線的理論體系和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體系。是一部堅持科學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繫、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套用價值的專著,它的出版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學科發展均具有意義,是對生態文明的教學、研究、實踐的積極貢獻。

圖書目錄

總序/陳宗興
第2版 前言/廖福霖
題詞/李紅
序一/蔣有緒
序二/陳征
□□版 前言/廖福霖
上篇 生態文明學總論
□□章 生態文明的基本概念
1.1 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歷程
1.2 生態文明的發生與發展
1.3 “類的生態文明”與“社會生態文明”
1.4 生態文明的定義
1.5 生態文明發展的趨勢
第二章 生態文明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2.1 生態文明學研究的基本內容
2.2 生態文明學研究的對象
2.3 生態文明學關於人的理性假設
2.4 生態文明學研究的方法
2.5 生態文明學與主要相關學科的關係
第三章 生態文明學的學科理論基礎
3.1 馬克思主義關於複合生態系統理論
3.2 □□平生態文明思想
3.3 現代生態科學
3.4 和諧協調理論
3.5 現代系統學
第四章 生態文明觀
4.1 生態文明哲學觀:生態整體主義
4.2 生態安全觀
4.3 生態文明生產力觀
4.4 生態文明價值觀
4.5 生態文明倫理觀
4.6 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
4.7 生態文明消費觀
4.8 生態文明觀的方□□
4.9 生態文明的綠色精神
第五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理
5.1 生產力原理
5.2 本體論原理
5.3 認識論原理
5.4 人的主體性與客體性相統一原理
第六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6.1 基礎性目標:加快生態建設與環境治理,改善人類福祉
6.2 中期目標: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奠定生態文明基石
6.3 中長遠目標:建成美麗中國,不斷推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第七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7.1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7.2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
7.3 不同文明取向關於生產力的不同理解
7.4 不能把發達生產力等同於先進生產力
7.5 生態生產力是先進的生產力
7.6 相關概念辨析
7.7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
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體系
8.1 技術體系
8.2 生態化技術體系的內涵
8.3 生態化技術體系的結構、功能與特徵
8.4 生態化技術體系的套用
第九章 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規律、原則和體制
9.1 協同發展規律
9.2 主要原則
9.3 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與制度
中篇生態文明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經濟體系
第十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基本概念
10.1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概念
10.2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發展的基本要素
10.3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發展的層次性與適應性
10.4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與生態經濟的關係:區別與聯繫
10.5 優勢互相轉變
第十一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礎理論
11.1 馬克思恩格斯的物質變換理論
11.2 □□經濟一體化理論
11.3 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
11.4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第十二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結構與功能
12.1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結構分析
12.2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功能分析
第十三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發展過程
13.1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非均衡發展
13.2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的交融發展
13.3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優勢互轉
13.4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協同發展
13.5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發展過程示意圖
第十四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發展機制
14.1 觀念導引機制
14.2 制度保障機制
14.3 技術創新機制
14.4 人才培育機制
14.5 需求拉動機制
14.6 □□競合機制
第十五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核心形態:創新經濟
15.1 生態文明創新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15.2 創新經濟是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核心形態
15.3 生態文明創新經濟的三個發展階段
15.4 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生態文明創新經濟發展比較
15.5 發展生態文明創新經濟的舉措
第十六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方□□形態:循環經濟
16.1 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和方□□
16.2 工業文明經濟與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方□□辨析
16.3 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方□□形態
16.4 作為生態文明經濟體系方□□的循環經濟
16.5 “系統循環經濟”與“微循環經濟”的聯繫與區別
16.6 循環經濟與各生態文明經濟體系形態的區別及聯繫
第十七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高級形態:體驗經濟
17.1 體驗經濟的內涵與外延
17.2 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的聯繫與區別
17.3 體驗經濟的理論基礎
17.4 體驗經濟是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高級形態
17.5 體驗經濟發展分析
17.6 加快我國體驗經濟發展的對策
第十八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一):生態經濟
18.1 國內外生態經濟研究進展
18.2 生態經濟的內涵
18.3 生態經濟研究的主要內容
18.4 “生態經濟”與“綠色經濟”聯繫和區別
18.5 “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之一
第十九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二):綠色經濟
19.1 綠色經濟國內外發展動向
19.2 綠色經濟的內涵
19.3 綠色經濟的價值能效分析
19.4 綠色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
19.5 加快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
第二十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三):低碳經濟
20.1 低碳經濟的興起
20.2 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發展動力
20.3 低碳經濟發展目標
20.4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一章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的基本形態(四):生態文明消費型經濟
21.1 生態文明消費型經濟的內涵
21.2 發展生態文明消費型經濟的重要意義
21.3 生態文明消費型經濟發展存在的阻礙
21.4 建設綠色誠信市場,發展生態文明消費型經濟
第二十二章 傳統經濟的改造提升
22.1 傳統經濟的歷史演進及其內在矛盾
22.2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與傳統經濟的關係
22.3 用生態文明經濟體系化解傳統經濟發展的內在矛盾
22.4 用生態文明經濟體系改造和提升傳統經濟
22.5 生態文明經濟體系是對傳統經濟的跨越
下篇 生態文明的傳承:生態文化
第二十三章 生態文化概述
23.1 生態文化產生的背景
23.2 生態文化的性質
23.3 生態文化的科學界定
23.4 生態文化學的學科性質
23.5 生態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23.6 發展生態文化的目的和使命
第二十四章 生態文化的思想理論淵源
24.1 中國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資源
24.2 西方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資源
24.3 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文化思想資源
第二十五章 生態文化的範式、範疇、形式
25.1 生態文化的基本範式
25.2 生態文化的基本範疇
25.3 生態文化的基本形式
第二十六章 生態文化的基本特徵與發展規律
26.1 生態文化的基本特徵
26.2 生態文化的發展規律
第二十七章 生態文化的基本要素
27.1 生態美學
27.2 生態文學(藝術)
27.3 生態科技
第二十八章 生態文化的構建
28.1 開發中國家的兩難選擇
28.2 工業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28.3 生態文化:時代的必然選擇
28.4 發展生態文化應處理的幾個關係
第二十九章 生態文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29.1 生態文化的回顧
29.2 工業文化向生態文化轉型的若干階段
29.3 生態文化的創建
第三十章 生態文化產業
30.1 廣義文化:生態文化
30.2 生態文化產品分類及其特徵
30.3 生態文化產業的兩重屬性
30.4 發展生態文化產業的戰略選擇
附章 生態文明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