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法則也稱“格烏司原理”、“價值鏈法則”。原指在大自然中,各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態位”:親緣關係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競爭同一生存空間。套用在企業經營上就是,同質產品或相似的服務,在同一市場區間競爭難以同時生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位法則
- 別稱:格烏司原理
- 原指:大自然中
- 法則來源:格烏司
法則包括,法則來源,法則啟示,相關內容,
法則包括
生態位的內涵與農民生態位的界定。生態位(niche)是傳統生態學中一個基本的概念,又稱格烏司原理。由J.Grinnel(1917,1924,1928)提出,最初是用於研究生物物種間競爭關係中產生的,該原理的內容主要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擁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據一定的空間,發揮一定的功能。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或種群首先只有生活在適宜的微環境中才能得以延續,隨著有機體的發育,它們能改變生態位。生態位現象對所有生命現象都具有普適性,不僅適用於生物界(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也適用於人(包括由人組成的集團、社會、國家)。
法則來源
俄羅斯人格烏司,將一種叫雙小核草履蟲和一種叫大草履蟲的生物,分別放在兩個相同濃度的細菌培養基中,幾天后,這兩種生物的種群數量都呈s形曲線增長,然後,他又把它們放入同一環境中培養,並控制一定的食物。l6天后,雙小核草履蟲仍自由地活著,而大草履蟲卻已消逝得無影無蹤。經過觀察,並未發現兩種蟲子互相攻擊的現象,兩種蟲子也未分泌有害物質。只是雙小核草履蟲在與大草履蟲競爭同一食物時增長比較快,大草履蟲被趕出了培養基。
接著,格烏司又做了相反的一種試驗,他把大草履蟲與另一種袋狀草履蟲放在同一環境中進行培養,結果兩者都能存活下來,並且達到一個穩定的平衡水平。這兩種蟲子雖然競爭同一食物,但袋狀草履蟲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蟲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
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態位”,親緣關係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競爭同一生存空間。若同時在一個區域必有空間分割,即使弱者與強者共處於同一生存空間,但弱者仍然能夠容易地生存,所以鷹擊長空,魚翔潛底,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
在食物依賴上也完全不同,有吃肉的就必有吃草的,吃肉吃草的分時供應,獅子白天顯威,老虎傍晚橫行,狼深夜覓食。這是一種“生態位”現象。人們把格烏司的這種發現稱為“格烏司原理”。
法則啟示
生態位現象對所有生命現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同樣適用於人類,因為生物所具有的各種屬性人類都具有。 每個人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即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經驗、行業趨勢、社會資源等,確定自己的位置。人們在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時,往往喜歡從資金、產品、市場來尋找原因,很少有老闆是從生態位的角度來尋找原因的。
這裡所說的“生態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一是自己所需要的生態環境。所謂“生態位環境”,即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為氣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社會環境為文化、觀念、道德、政策等。生態環境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性格又對人的創業有直接影響。
企業的產品在剛開始進入某個特定市場時,往往沒有競爭對手,形成原始生態位或競爭前生態位或虛生態位。但是,只要市場是開放的,均衡的,很快就會有其他競爭者大舉進入該市場,形成生態位的部分重疊。如果市場容量極大,大家尚能暫時相安無事,但隨著市場份額的相對縮小,競爭就會日趨激烈。企業無論大小強弱,都要像獅子與羚羊一樣訓練快速奔跑,否則你就會被吃掉。
在動物界,兇猛動物之間,為了避免因爭奪食物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它們尋找食物的時間都是錯開的,市場競爭也是如此,如果兩個企業同時去爭奪同一個市場,必定會造成“兩敗俱傷”,這種“兩敗俱傷”的結果,是任何企業都不願意接受的。
雖然市場競爭上客觀存在的,但競爭策略總是要遵循這樣一條原則:只要有可能,就得避開競爭對手的制約,避免雙方無謂的爭奪,與競爭對手共同謀求發展,實現真誠合作,卻能成倍地提高雙方效率。美國商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戰勝對手,就加入到他們中間去。”現代競爭,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層次的競爭與合作,現代企業追求的不再是“單贏”,而是“雙贏”和“多贏”。
另一方面,競爭的各方都樂意利用尚未有對手競爭的資源轉移到不與其物種發生重疊的生態位去,或儘量在少重疊的生態位中生存發展。錯開生態位的主要途徑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點,各自形成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生態位不與同行重疊,在市場得到最大利潤。
大自然給每一個或每一群人都提供了一個適應其生長的特殊環境——生態位,且每一個生態位都具備一定的優勢,也就是說要發現自己的生態位,這也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實現自我的第一條件。
一個沒有能力與大企業抗衡的中小企業,你就不要去充當老虎的角色,而甘心當一個猴子,猴子的優勢是靈活。如溫州、寧波等地的中小企業,他們的經營思維是“船小不到大海中去同大船相爭捕小魚,而是在小河裡捕大魚”。因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它有反應快、應變能力強的特點,這正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說:“小企業的成功依賴於它在一個小的生態領域中的優先地位。”
對於一個企業家來說,選準了“生態位”,乾什麼都容易成功,偏離了“生態位”,乾什麼都容易失敗。縱觀成千上萬的企業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生態位”的得失制約著結果,同樣的資本(包括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為什麼在此地能成功,到彼地不能成功;同樣的一個平台,為什麼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不能成功;同樣的一個人,為什麼前期能成功,後期不能成功。這些都是“生態位”在起作用。
可以這么說,吃老鼠的貓即使成了老虎,充其量也只能吃狼吃狗,決不能吃獅子吞大象,這就是“生態位現象”。一個企業的成敗的原因有很多,“生態位”應該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它要求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好企業並不是一年能賺幾個億或幾十個億的企業,而是長盛不衰的企業。自然界檢驗一個物種成功的尺度,是看這個物種是否能延緩下去,而檢驗一個企業的成功尺度是看這個企業能否生存下來,能否長久生存下來。做企業不是百米衝刺,而是馬拉松賽跑。
在動物界,老虎是強者,但因為人們的開發,老虎在慢性飢餓中減少,而被視為弱者的老鼠,人們雖然天天滅,然而還是到處都有,因為老鼠的生態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它可以避開老鼠藥和人們的棍棒生存。因此,誰適應大自然創造的法則就可以生存下來,否則就滅亡。
相關內容
1910年,美國學者R.H.詹森第一次在生態學論述中使用生態位一詞。1917年,J.格林內爾的《加州鶇的生態位關係》一文使該名詞流傳開來,但他當時所注意的是物種區系,所以側重從生物分布的角度解釋生態位概念,後人稱之為空間生態位。1927年,C.埃爾頓著《動物生態學》一書,首次把生態位概念的重點轉到生物群落上來。他認為:“一個動物的生態位是指它在生物環境中的地位,指它與食物和天敵的關係。”所以,埃爾頓強調的是功能生態位。
1957年,G.E.哈欽森建議用數學語言、用抽象空間來描繪生態位。例如,一個物種只能在一定的溫度、濕度範圍內生活,攝取食物的大小也常有一定限度,如果把溫度、濕度和食物大小3個因子作為參數,這個物種的生態位就可以描繪在一個三維空間內;如果再添加其他生態因子,就得增加坐標軸,改三維空間為多維空間,所劃定的多維體就可以看作生態位的抽象描繪,他稱之為基本生態位。但在自然界中,因為各物種相互競爭,每一物種只能占據基本生態位的一部分,他稱這部分為實際生態位。
後來R.H.惠特克等人建議:在生態位多維體的每一點上,還可累加一個表示物種反應的數量,如種群密度、資源利用情況等。於是,可以想像在多維體空間內瀰漫著一片雲霧,其各點的濃淡表示累加的數量,這樣就進一步描繪了多維體內各點的情況。此外再增加一個時間軸,還可以把瞬時生態位轉變為連續生態位,使不同時間內採用相同資源的兩物種,在同一多維空間中各占不同的多維體;如果進一步把競爭的其他物種都納入多維空間坐標系統,所得結果便相當於哈欽森的實際生態位。
生態位(Ecologicalniche),又稱小生境或是生態龕位,生態位是一個物種所處的環境以及其本身生活習性的總稱。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位,藉以跟其他物種作出區別。生態位包括該物種覓食的地點,食物的種類和大小,還有其每日的和季節性的生物節律。
生態位的概念在許多方面有廣泛套用,比如市場行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