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守望者(牛海坤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

生命的守望者(牛海坤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命的守望者》是牛海坤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首發於《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5年12月號。

《生命的守望者》以朱清章幾十年如一日伺候癱瘓在床的父母為著眼點,以時代大事件為背景,描摹了半個多世紀的家國發展歷程,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孝悌觀和道德觀。該作品文筆清新,視角獨特,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感染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命的守望者
  • 作者:牛海坤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字數:15萬字
  • 首發時間:2015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生命的守望者》記述朱清章和他的妻子張鳳英以30多年的孝心孝行照顧“植物人”母親的一系列真情故事,勾勒出一個普通人的人生,一個普通的家庭幾十年來的社會背景下悲喜交加的生活境況。20世紀70年代初,內蒙古包頭市遠郊什桂圖煤礦,一個生活十分艱難的家庭,先後有父母兩位老人癱瘓在床,母親還是一位植物人。因為日子艱難,兒子(後來才知自己是父母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一個大雪天從德州一家衛生所門前的箱子中抱養回來的)朱清章輟學,一邊照顧父母,一邊下井當了採煤工,掙錢養活全家。兒子朱清章相親20次,都因為家庭貧窮和老人生病在床而失敗了。處在青春期卻不能夠解決婚姻問題,朱清章非常的孤獨和鬱悶,他在絕望無聊的時候“或蹲在地上和小地鼠說話,或者盯著成群結隊的螞蟻搬家”。可在第21次相親時,“上天卻派來一位天使”,一個叫張鳳英的姑娘來到了他的身邊。從此夫妻共同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擔。結婚後18年中,二人竟有10年分離兩地,丈夫在包頭的醫院裡照顧癱瘓的父親,妻子在家照顧植物人的母親。1994年父親經受多種疾病折磨後去世了,1999年妻子又因勞累患癌症去世,只留下孤獨的朱清章守護著仍處於昏迷中的母親和撫養倆年幼的孩子。後來奇蹟發生,自1974年因不慎燒掉艱辛節儉積攢的,準備用來給兒子娶媳婦的1300元錢而突然昏迷成植物人的母親,在兒子、媳婦精心呵護30年後,2004年時竟神奇地甦醒了,並漸漸地恢復意識和行動能力。

作品鑑賞

該作品真實動人地表現著人性親情之美及生命力量,謳歌了中華民族的孝悌觀和道德觀。任何的傳奇,都是包含著自身的內在邏輯和規律的。“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傳統孝道文化的精簡歸納。但孝善是需要理解和行動的,不可能是一句輕鬆的說辭。“久病床前無孝子”,也是人們時常提及的一種社會現象。可朱清章、張鳳英兩人,一個這樣堅持了30多年,另一個也這樣堅持了近18年,他們對重病一直癱瘓在床的父母不放棄,不草率,致使父親看見兒子極度艱難辛勞試圖攜妻子自殺以減輕其負擔;兒子也在非常無助的時刻曾經有過跳崖脫身的念頭,但是,相互間的真愛都將這樣的行為和念頭制止。妻子張鳳英當年無私勇敢地選擇承當和18年的病床前伺候,將自己的一切交給了丈夫和病重的公婆,自己卻因勞累患惡疾不治過早地去世了。在獲知自己重病之後,她扶著婆婆的病床說:“媽,我是你兒媳張鳳英,醫生說我得了胃癌,兒媳恐怕要走到你前頭了,我進朱家這么多年,咱娘倆是天天見,我喊過多少次媽,您也沒有答應過,到今天您都不認識我。”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面。這些動人的情景,都在真實有力地說明,只要有至善孝愛的感情,孝是可以長久延續的力量。在這裡,孝行是付出和擔當,是長期的勞累和忍耐,是總也走不到頭的漫漫時光中的旅行——為了照顧病人,朱清章夫婦,先後學會按摩、針灸、導尿、灌腸、注射等護理技術;學會了不少的中草藥採集運用知識等。至孝的擔當,將一個或許粗壯的煤礦工人和平常的勞動婦女,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倫理精神和品行情感的高度,使人對他們產生敬意,感受到被震懾的力量。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8年11月10日,《生命的守望者》獲第三屆“石膏山杯”全國徵文大賽獎優秀獎。

作品評價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生命的守望者》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好作品。關注朱清章的感人事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這對推動全社會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這部報告文學的社會價值和文學擔當。”

出版信息

《生命的守望者》首發於《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5年12月號,單行本由遠方出版社於2016年6月首次出版。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生命的守望者》
2016年6月
遠方出版社
978-7-5555-0761-1

作者簡介

牛海坤,女作家,曾獲徐遲報告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年度獎、內蒙古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索龍嘎”獎、北方十五省(市)區文藝圖書獎優秀獎、首屆北方文藝圖書獎優秀獎等獎項。著有報告文學及小說《生命的守望者》《你好,庫布其》《額濟納河畔》《中國阿令朝》《讓世界看見》《白樺林》《畢業那一年》《年輕的那場胡楊》等,並發表各類文藝評論數十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