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整合心理學

生命整合心理學

《生命整合心理學》是2017年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正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命整合心理學
  • 作者:吳正榮
  • 出版時間:2017年7月1日
  • ISBN:97875531092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書中首先概述了生命整合心理學的淵源與前景,又站在文藝心理學的立場,分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的誤區,進而分析了深層心理對人生的影響及生命**的可能,探討了人生經驗與原型意象對藝術探尋帶來的束縛與**,又以文學作品為例,闡釋了挖掘經典所傳承的生命價值的重要性。該書無論在理論的推進上,還是方法的實踐上,對心理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篇現實困境與反思突圍:生命整合心理學的淵源及其前景
第一章人的自我探索——人文心理學與文藝心理學的巡思
第一節現代心理學面臨及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人類意識進化與現代心理學的誕生背景
二、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困境
第二節科學實驗心理學到人文主義心理學
一、科學實驗心理學的性質及其特點
二、人文主義心理學的興起
第三節人文主義心理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二、華生與行為主義心理學
三、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建構
四、肯·威爾伯與超個人心理學
第四節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再到心本主義心理學
一、立足於本心的生命哲學
二、訓練心理,提升心性品質
第五節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與文藝心理學
一、文藝心理學的性質及研究對象
二、文學是人類心靈的鏡子
第二章柳暗花明——現代心理諮詢的困境與出路
第一節現代心理治療學的困境與反思
一、現代心理學對心理疾病的定義
二、現代心理學治療方法的弊端
第二節現代心理諮詢面臨的困境
一、心理諮詢的尷尬現狀
二、現代心理諮詢存在的缺陷
第三節後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為現代心理諮詢展開的新出路
一、後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興起
二、後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潮的特點
三、肯·威爾伯的整合之道
第四節傳統文化與現代心理諮詢的新突破
一、佛教生命療愈的起源
二、禪的智慧與實踐方法的生命價值所在
三、中華傳統修養文化的實質
第三章傳統的法寶——禪宗的心性修證對身心整合生命提升的作用
第一節生命有達到完美境界的可能
一、最完美的人格——佛的境界
二、佛當下即可成就
第二節你活在哪一層——生命的層次
一、生命存在結構層次
二、真實的我——生命的本源層
第三節禪宗提升生命的實踐之道
一、頓悟——看清生命的本源
二、回歸——活在生命的第五季
第四節禪宗對現代心理諮詢的補位
一、調整心理,回歸本真
二、自性自度,自主調節
第四章自我拯救——生命整合心理學對解決人類當前生命危機的光明前景
第一節人類對生命提升的探索
一、西方:理性邏輯的推導
二、東方:生命體驗的實踐
第二節生命整合心理學的探索之道
一、生命整合心理學的理論源頭
二、生命整合心理學的技術源頭
三、生命整合心理學的實踐原理
第三節生命整合心理學的整合方法及整合的層次
一、整合的方法
二、整合的層次
第四節生命整合心理學對解決當前生命危機的意義
一、生命對本真狀態的遺忘、迷失
二、生命中充滿了種種的缺憾、不完滿
三、生命在意識層面早就不堪重負
第二篇自我缺陷與心理分析: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走向更深入的認識集體自我
第一章怨恨的遷怒—— 虐待心理分析第一節虐待心理及行為表現
一、導入:溫嶺虐童事件
二、虐待行為及其分類
第二節現代心理學對虐待心理的深層揭示
一、集體記憶與虐待心理
二、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缺失
三、自我認識誤區導致的虐待行為
第三節佛教對虐待的心理根源索解
一、虐待心理來源於深層的業力積澱
二、業力與心理模式的運作之謎
第四節破除虐待心理的思路和方法
一、對治思路二、對治方法
第二章失敗者之根——受挫心理分析
第一節受挫心理概說第二節受挫心理的形成與根源
一、佛教對受挫心理的深層根源分析
二、深層心理學對受挫心理的探究
第三節受挫心理與自我人格
一、自卑型人格
二、防衛型人格
三、攻擊型人格
四、強迫型人格
五、抱怨型人格
第四節瓦解受挫心理
一、覺起——自我察覺,阻斷心理動力
二、反觀——自我觀察,生命活在第幾季
三、追根——反覆訓練、追根溯源
四、照破——原形畢露,識破、照破
五、轉念——轉換思維、立處皆真
第三章自卑與超越——兼談大學生的自卑心理
第一節阿德勒理論的貢獻和局限
一、自卑心理的起源
二、自卑心理的分類及形成過程
三、阿德勒理論的局限
第二節自卑的深層心理根源
一、人類的集體記憶
二、種族、民族的共同經歷
三、家族心理的遺傳
四、自我成長的經歷
第三節青春期自卑心理分析
一、青春期是形成自我的關鍵時期
二、青春期的自我確證與自卑情結
第四節大學生自卑心理分析
一、自卑心理與自我防衛機制
二、自卑心理對現實人生的灼傷
第五節自卑與自我超越
一、自信不是替補性的心理滿足
二、自信是生命在本心層面的圓滿
第四章心靈創傷的後遺症——第三、四代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崩潰
第一節第三、四代群體與心理崩潰
一、什麼是第三、四代群體的心理崩潰
二、造成第三、四代群體心理崩潰的因素
三、第三、四代心理崩潰的表現與危害
第二節第三、四代群體心理崩潰的深層心理根源
一、來自集體無意識的心理記憶
二、人人都有的“痛苦之身”
三、深層的業力積澱
第三節解決第三、四代群體心理崩潰的原理
一、生命有清淨無染的空性存在
二、虛幻迷執對自性的遮蔽
三、徹見本心,回歸生命本然
第四節第三、四代群體心理崩潰的典型案例
一、婚戀中的挫折與虐待
二、挫傷型的親職教育
三、人生事業的受挫與失敗第三篇生命積澱與精神分析:深層心理對人生的影響及生命超越的可能
第一章心為根本——從馬斯洛人本心理學到佛教心本心性學第一節從“以人為本”到“以心為本”
一、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及其理論缺憾
二、佛教心性學對現代心理學的補位
第二節需要層次理論與佛教的貪慾論
一、馬斯洛與需要層次理論
二、需要層次與匱乏心理
三、佛教的貪慾論
四、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性需要
第三節存在性世界與涅槃空性的比較
一、馬斯洛對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二、涅槃空性與生命終極境界
第四節自我實現與“破我執”
一、馬斯洛與自我實現理論
二、我執是生命之苦的根源
三、自我實現理論與破除我執的比較
第五節高峰體驗與極樂境界
一、馬斯洛對高峰體驗的闡釋
二、極樂是生命破除執著之後的自然顯化
三、極樂是生命在本心層面的安頓
第二章決定婚戀苦樂之法——潛意識心理原型對婚戀的下意識支配
第一節導入:現代婚戀狀況
第二節潛意識理論與婚戀問題的根源
一、深層心理積澱與婚戀模式
二、性心理發育對婚戀模式的影響
第三節潛意識對婚戀和人生的支配
一、心理積澱對下意識的掌控
二、痛苦之身的相互吸引
三、心智發育滯後對婚戀的作用
第四節如何解決婚戀當中的問題
一、覺起,阻斷心理動力
二、照破,轉染為淨
三、隔離出來,學會自我觀察
四、識心用心,訓練出駕馭心靈的能力
第三章破除幸福的障礙——托爾《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的“痛苦之身”說與佛教“苦論”思想的比較和闡釋
第一節佛教的“苦論”和托爾“痛苦之身”概說
一、佛教對生命之苦的揭示
二、托爾對“痛苦之身”的闡釋
第二節生命痛苦的真相——我執
一、產生“我執”的根源
二、“我執”形成的人格類型
第三節對痛苦之身根源的分析
一、人有肉體的存在與局限
二、自我意識積澱對生命的束縛
第四節生命的出路:破除障礙,走向幸福
一、自我層面的有限性
二、破除我執,回歸生命本真
三、由苦入樂,開啟生命
第四章生命終極的永恆追問——人生是一個自我確證的過程
第一節千古第一問——我是誰?
第二節“自我”概念的歷史積澱及其範疇
一、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積澱過程
二、自我是主體的一種心理幻相
三、我執是產生苦的根源
第三節自我其實就是一種意識
一、自我意識的形成
二、自我意識的非恆定性
第四節人生即自我確證的過程
一、人類認識自我的誤區
二、生命的終極存在
第四篇經驗與深層心理:心理原型對藝術境界的束縛與跨越
第一章心理意象分析——兼談文學的意象思維及其無窮意味
第一節意象的概念和源流
一、意象在西方的研究和運用情況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概念
第二節意象思維及其特點
一、什麼是意象思維
二、意象思維的特點
第三節意象思維在文學中的具體表現
一、意象思維與文學意象
二、作家的心理意象與文藝創作
第四節意象思維與心理意象
一、意象思維與心理意象的形成與積澱
二、意象思維與心理意象的重建
第二章童年經歷對人生的影響——從作家創作的母題以及成人心理反應機制的角度考察
第一節幾乎所有的性格都不完美
第二節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一、經驗是對經歷的思想總結
二、童年經驗對心理反應機制的影響
三、童年經驗的類型
第三節童年經歷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
一、作家的缺失性體驗與作家心理人格的形成
二、作家的心理缺失與作家創作母題的重複
三、作家的心理缺失與生命的升華超越
第四節從童年經驗的束縛中解脫
一、生命在自我層面超越的有限性
二、破除深層的心理原型
第三章人神相戀模式——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心理的神話原型分析
第一節人神相戀模式在文學中的體現
一、文學是對人類心靈的記錄
二、人神相戀模式的作品類型
第二節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在人神相戀故事中的表現
一、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
二、心理模式的形成與運作
三、心理原型的喚醒與表現
第三節人神相戀故事背後的深層生命意蘊
一、中華民族弱小的心理原型
二、佛教生命價值觀對現實人生的關懷
第四節人神相戀模式折射出的中華民族集體無意識心理
一、中華民族沉重的痛苦心理
二、匱乏心理的幻想性補償
三、中華民族集體心理發育的不成熟
第四章禪詩之美——傳統文人心靈的療愈與安頓之道
第一節禪詩的生命意味
一、禪詩是對生命本原的揭示
二、禪詩中的非邏輯化思維
三、禪詩是生命破除障礙之後的自然顯化
第二節一朝風月,萬古長空——禪詩追求的生命境界
一、對禪詩意境的誤讀
二、平淡中見真淳
三、空靈的生命境界
第三節詩歌的意味——無限的空間感
一、裝置藝術概說
二、裝置藝術營造出無限的想像空間
第四節禪意的棲居——禪詩對文人生命安頓之啟示
一、轉惡為善、轉染為淨的療愈功效
二、對官場失意的調適
三、主動契入山水,涵養生命之靈性
第五篇藝術內蘊與生命哲學:文學經典所傳承的生命價值挖掘
第一章《變形記》與《東廊僧怠招魔》的比較解讀——根植於人類潛意識的深層恐懼心理對現實人生的灼傷
第一節生命的角度:全新的視野
第二節荒誕式寫作:西方經驗式與東方直覺式
一、《變形記》與西方經驗式荒誕
二、《東廊僧怠招魔》與東方直覺式荒誕
第三節壓抑與被壓抑:恐懼的根源
一、意識活動與文學創作活動
二、恐懼心理的概念、現象與來源
三、生存恐懼:《變形記》的主題
四、性恐懼:《東廊僧怠招魔》的主題
第四節破除恐懼心理對現實人生的桎梏
一、恐懼是人人都有的心理
二、破除恐懼心理的思路
第二章《紅樓夢》和《觀無量壽佛經》的比較研究——生命哲學的意蘊探討
第一節《觀無量壽佛經》與《紅樓夢》中的生命狀態
一、《觀無量壽佛經》中的生命狀態
二、《紅樓夢》中的生命狀態
第二節生死輪迴與悲劇主題
一、輪迴中的悲劇命運
二、生命苦惱的來源
第三節生命悲劇的解脫與超越
一、神性就是一種自在
二、生命的覺悟與尋求升華
第四節文學角度的比較研究
一、對人生空幻的揭示
二、對空幻人生的一種補位
三、悲憫的人文情懷
第三章匱乏與受挫——《紅樓夢》家族婚戀的心性心理分析
第一節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影響
一、匱乏心理
二、受挫心理
三、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對人類心理的影響
第二節從寶黛互動模式看兩種心理的表現
一、賈寶玉的受挫心理
二、林黛玉的匱乏心理
第三節寶黛愛情的背後:受虐與施虐的典型
一、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對“寶黛”愛情的支配和影響
二、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心性模式對命運的支配
第四節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
一、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的普遍存在
二、匱乏心理與受挫心理對現代人的影響
三、走出匱乏心理和受挫心理的思路
第四章主題的深層性意識及其悲劇意義——《三言》《二拍》情慾談
第一節人與仙狐相戀的潛意識秘密第二節潛意識活動的“白晝夢”
一、幻覺式作品的內部結構
二、幻覺式作品的潛意識內蘊
第三節幻覺式的心理滿足
一、集體被壓抑的性意識
二、壓抑之後的心理償還
第四節弱小使人戀母,自卑使人崇拜
一、中華民族弱小、自卑的心理情結
二、中華民族的戀母原型和崇拜原型
第五節象徵世界的三重含義
一、壓抑禁忌的神聖化
二、主體的自我懲罰機制
三、生命原欲的反動與成功
第六節悲劇的永恆總結
附錄一:生命存在結構運作圖
附錄二:生命整合心理學操作技術結構及路線綱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雲南省玉溪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生命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教育學、修行學。出版六部專著,發表四十多篇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