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呼吸·當代散文名家叢書:古鎮隨想》是201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張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命呼吸·當代散文名家叢書:古鎮隨想
- 作者:張煒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328 頁
- ISBN:9787506069908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對於文字的依賴和重視,讓作者(張煒)和讀者在書中相逢。在這個聲像網路時代,文字的表述和記錄更有可能拒絕或迴避一般的娛樂,從而走向思想的縱深,堅守個人的語調。
《古鎮隨想》是作者散文作品的代表作精選,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被收入單行本,體現了張煒散文創作的風格,能夠發人深思,讓人在喧囂的時代靜下心來傾聽思想的聲音。
作者總想用各種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情,展現對時代諸多問題的思考。對於文字的依賴和重視,讓作者和讀者在書中相逢。在這個聲象網路時代,文字的表述和紀錄更有可能拒絕或迴避一般的娛樂,從而走向思想的縱深,堅守個人的語調。本書是張煒散文作品的代表作精選,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被收入單行本,體現了張煒散文創作的風格,能夠發人深思,讓人在喧囂的時代靜下心來傾聽思想的聲音。
圖書目錄
說明
一輯
八位作家待過的地方
它們
萬松浦紀事
夜思
古鎮隨想
難忘觀瀾
詩心和童心
回眸二十年
二輯
安靜的故事
另一種資源
談談公民寫作
談談語言
傾聽和感動
經歷粗礪的生活
數字時代的語言藝術
文學:21世紀的印象和展望
我們需要的大陸
三輯
用深入的閱讀改造自己
學習的旺季
白駒過隙
七議
訴說往事
明亮的視窗
美鹿和駿馬
必須迎接的考驗
即時表達
詩意城邦與精神之殿(編後記)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原籍棲霞縣。1975年發表詩,1980年發表小說。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專業作家。發表作品一千餘萬字,被譯成英、日、法、韓、德等多種文字。在國內及海外出版《張煒文集》等單行本二百餘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柏慧》《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刺蝟歌》及《你在高原》;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等。1999年《古船》分別被兩岸三地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九月寓言》與作者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聲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魚的故事》《醜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別在海內外獲得多種獎項。新作《你在高原》(十部)多次獲獎:鄂爾多斯大獎、華語傳媒大獎、中國出版集團特等獎。
後記
詩意城邦與精神之殿(編後記)張傑
《古鎮隨想》是一本特別能夠體現作家張煒思想的書,從內容到形式都表達了當代一位重要作家之於時代精神背景下的沉浸和用心。很多人都知道張煒是一位作品產量和質量級別都很高的作家,知道他不停地攀援著精神的高地。我最早讀到的張煒的第一批作品是中篇小說集《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憤怒》和《秋夜》。其中的詩意和思想,讓人感到熟悉和陌生,蘊藏著一種特殊的精神氣質,裡面秋的意象讓人不由得想到那位荷戟獨彷徨的精神鬥士。
依然清晰記得1992年夏,在那年《收穫》第三期上讀到《九月寓言》時的衝動和意外。那時正值先鋒小說在文壇上如火如荼的時段,作為在我們印象中一直以傳統樸素為表達特點的作家,張煒在《九月寓言》里的表現不只“先鋒”,而且超越了當時的“先鋒”表達,抵達了“先鋒”的原點——鄉村現實深處的神秘磁場。後來又陸續讀了他的《柏慧》、《家族》、《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與浪漫》、《刺蝟歌》、《融入野地》、《芳心似火》等長篇小說和散文,一場精神之旅像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里的精神長河一樣,在眼前徐徐展開了。後來,我專門挑了一個重要的時間讀《古船》,前後讀了兩遍。那時感覺《古船》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堅硬的作品之一,以致至今當代中國依然不能很好地消化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塊如鯁在喉的堅硬骨頭。
2010年到作家出版社去參加《你在高原》的新書發布,看到整齊碼放的10部書構成的一部長篇小說。之後,躺在北京一個地下室進行的深度閱讀,又一次被其雄渾與博大震撼了。基於對張煒作品的長期閱讀經驗判斷,這部花費20年的心血之作對當代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不言自明——在當代中國作家們馬拉松般的精神長跑之旅中,張煒一直是時代的領跑者之一。忽然有一天他一下拋出一枚精神的重磅炸彈,這意味著他的精神負重及其創作比諸當代作家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是雙倍的,其價值對於當代文壇來說不言而喻,亦可見出一個作家的量級和分量其實何止是雙倍。為什麼一位作家會爆發出如此巨大的創造力?看過張煒作品之後,其原因不言自明:它們來自一位作家對於文學發自生命本質的熱愛和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甚至宿命感,這些無疑構成了張煒作為一位當代作家精神疆域的深度和廣度。
在一本散文集的編後記里說這些話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這是一種不得不勾勒的精神疆域圖,因為張煒在創造龐大的詩意與思想城邦同時,在現實中更加艱難地創造了一個精神之殿——在曾經的萬畝莽林中創造了萬松浦書院,而這本散文集裡的許多思想和文字都來自這個瀰漫精神蘊涵的物質背景。張煒在這裡的行為,有時會讓我想起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那本叫做《物質生活》的散記,但她遠未及東方同行豐富。了解萬松浦書院的人應該都知道,張煒在這座現代書院上付出的心血和心力絕不亞於他的一部重要的長篇小說。萬松浦書院基於一位當代重要作家的夢想和精神現實:在幾乎整個時代精神轉向精神的對立面時,張煒在海邊的莽林中默默地、一磚一瓦地構建著自己心裡的精神家園,這個現實主義的精神工程事無巨細地消耗著一個作家的創造力和日常性,今年已經是萬松浦書院建院10周年紀念了。可以說,萬松浦書院無疑是張煒在現實中構築的一部至少類似《古船》或《九月寓言》般的作品。為什麼一位作家會在現實中堅持不懈地構築一個巨大的精神城堡?這同樣來自一位作家在現實和精神世界的身體力行的使命感,因為這種行為除了可以使一位作家避免因詩意城邦的構建而陷入現實的虛無主義外,還有著很強的現實必要性:針對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張煒試圖構建並實踐出一個時代的精神標桿。很明顯,張煒是一個精神與現實的雙重實踐主義者,像1931年梁漱溟等在山東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鄉土中國》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張煒在現實中實踐著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跋涉。張煒創造了一個穿越現實與精神的神話,只是這個神話還遠未被這個時代認識和理解而已。
在一個精神下降、物質主義上升的年代,張煒幾乎獨自擁有他的詩意城邦與精神之殿,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自己的哲學,正是這種哲學拉開了時代與一位作家的距離。因此,這本散文集裡文字的恆溫時常令人動容,它們有著如此強有力的支撐和精神背景。從它們這裡更能看出一位作家的本色。這種精神本色使這些文字具有某種質感,《八位作家待過的地方》看起來如此熟悉而沒有陌生感,《萬松浦紀事》里有著精神烏托邦式的細緻敘述,更令人感動的是張煒似乎不知疲倦地穿梭於校園裡的諄諄話語,這讓他更像是一個精神行為主義者。
1993年,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煙臺大學、煙臺師範學院聯合舉辦“張煒文學周”。對比眼下的文學之冷,那時大學校園的文學熱烈場面依然令人熱血沸騰。那時候,大學生們會激動得把作家抬起來或把一張鋼鐵結構的書桌因為一場作家的演講擠變形。多少年時光隨風流逝,張煒依然堅持著自己文學與思想的制高點,無疑在提示著一個物質主義的精神預警線。與所有的時代對峙者一樣,張煒始終保持著一貫的姿勢和話語溫度,從而成為一位從終極意義上發言的作家。在的確令人擔憂的時勢里,張煒從沒有取悅讀者和時代,哪怕看上去和這個日益下沉的時代潮流沒有關係,但他因此擁有了對一個時代的洞察力和高度概括力。
在一個爭相取悅時勢、趨炎房產、股市和色相的時代,那個精神鬥士的身影也漸漸從語文課本里被策略性地抹去了,但張煒作品卻似乎因此完成了一種精神穿越。而我們以自我的立場作為參照物的判斷,卻是一種對時代與自我的雙重一葉障目。對於張煒等作家而言,我們成了操另一種語言並被時代理性所放逐的群氓。其實,像一群拋錨者一樣,我們已被歷史慣性拋在道路一旁;其實,我們只有勢利的尺度和胃口。在張煒的詩意城邦與精神之巔殿面前,我們只剩下羞愧,甚至連羞愧的能力和資格也失去了。或許,這就是這本散文集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