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筍竹

甜筍竹

甜筍竹(學名:Phyllostachys elegans McClure)是禾本科,剛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竿高可達8米,節間較短而長度均勻,表面有細密的縱肋,竿環稍隆起,籜鞘背面綠色帶紫,籜耳狹鐮形,綠紫色,籜舌狹,拱形,淡綠紫色,籜片帶狀,綠紫色,外翻,皺曲。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小或無,紫色,葉舌紫色,葉片較薄,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4月中旬筍期。

分布於中國浙江、湖南、廣東及海南等省。生於林中。1938年由海南紅毛山引入美國。

筍味鮮美,是較好筍用竹種;竿節較密,可整材使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4.5-8米,粗3厘米,幼竿被白粉;節間較短而長度均勻,表面有細密的縱肋,竿中部節間長12-15厘米,壁厚4厘米;竿環稍隆起,與籜環同高或略高於籜環。
甜筍竹甜筍竹
籜鞘背面綠色帶紫,被白粉及脫落性細刺毛,有較密的小斑點,邊緣無毛;籜耳狹鐮形,綠紫色,具長而波狀彎曲的繸毛;籜舌狹,拱形,淡綠紫色,邊緣生纖毛;籜片帶狀,綠紫色,外翻,皺曲。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小或無,紫色,鞘口繸毛少數或數條;葉舌紫色,明顯伸出;葉片較薄,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長4.5-12厘米,寬1-1.7厘米,下表面疏生短柔毛。筍期4月中旬。

生長環境

甜筍竹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平均溫度≥17.5℃,極端低溫>-4℃,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冬季霜凍少、低溫持續短,適生在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鬆的砂土或砂壤土緩坡地上,路旁、河旁、溪旁及宅旁均可種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浙江、湖南、廣東及海南等省。1938年由海南紅毛山引入美國。模式標本采自美國。

繁殖方法

母竹選擇:合理選擇母竹是甜筍竹造林成功的關鍵因素。母竹是甜筍竹造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選擇母竹的關鍵因素是竹鞭。一般應選擇一至二年生、生長健壯、枝葉繁茂、竿基芽眼肥大充實、胸徑中等、無病蟲害的甜筍竹作為母竹。
甜筍竹甜筍竹
整地挖穴:在栽植前及時進行造林地準備,包括清理林地、整地、挖穴等。按株行距4×4米或5×5米定點挖穴。單行栽植,株距為34米,穴面為80×80厘米,穴底60×60厘米,深度為40-50厘米,穴位按梅花形(品字形)排列。在土壤條件較差的地塊先進行全墾或帶墾屆開穴。栽植穴挖好後,最好先施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佳,每穴應施入基肥15千克和磷肥1千克,施人後回填部分表土,拌勻備栽。用表土覆蓋,約7天后方可栽植。
栽植管理:甜筍竹種植時間宜在每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上旬,甜筍竹宜種植600株/公頃,一般按4×4米的株行距挖穴,穴大1×1米,深0.3米,嚴格按深挖淺栽、下緊上松原則,將竹種根部打好黃泥漿。栽培時,將母竹與地面呈300角斜放入穴中,地面上僅留1個節,然後壓實土壤,使穴面形成凹形;根部應適量澆水,並加蓋雜草,以提高土壤中相對濕度。防止日光曝曬。如遇連續晴天,則栽植後應對根部澆水2-3天,並在竹頂切口處注滿清水。以防因竹竿開裂而危害側芽的生長。

栽培技術

甜筍竹定植後第1-3年,每年5月、7月鏟草2次。除草範圍:竹叢周圍2米直徑之內。把剷除的草堆於竹叢周圍,增加有機肥。第4年以後,竹林郁蔽,無需除草,但每年2月,用鋤頭把竹叢周圍的土扒開曬土,以提高土溫,增加竹筍產量。造林後當年有2.3株新竹長成,第2年後。留5-6株,甜筍竹採用地面覆蓋,能提高地溫,可使甜筍竹提早出筍,提高經濟效益。一般可採用礱糠、稻草、竹葉、發酵後的鋸末等作為覆蓋物。據試驗,覆蓋礱糠10千克/平方米,可提前30天出筍,並且筍期可延長25天,產量可提高26%。第3年即可成林。挖筍時應斬下筍頭上的幼嫩部分,留下幼筍芽。以利生長新筍。

主要價值

甜筍竹筍極鮮美,是較好的筍用竹種;竹筍營養豐富,筍肉鮮嫩,可加工成筍罐頭、筍乾;桿節較密,可作柄材用,可加工成籮、篩、椅、床及筷子、牙籤等,還可制竹纖維板、竹膠合板以及造紙等。竹葉由於葉面寬,還可用於包粽、制斗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