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甘露寺鐵塔初建於唐寶曆元年(825年),由唐宰相曾任潤州(今鎮江)刺史李德裕,為“資穆皇(唐穆宗)之冥福瘞埋舍利子”所建。初建時為石塔。
唐乾符年間(874~879年),甘露寺鐵塔石塔被毀倒塌。
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鎮江太守王安禮主持,在石塔原地建造鐵塔—甘露寺鐵塔,歷時兩年,於元豐元年(1078年)落成,鐵塔原為八面九層。
明萬曆十年(1582年),甘露寺鐵塔被狂風颳倒,僅存下面三層。後經僧人募款重修,改作七級。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鎮江保衛戰中,侵略者妄圖搶掠甘露寺鐵塔,因塔身沉重無法搬動,遂將塔頂、相輪等寶剎掠走,塔身倖存。
清同治七年(1868年),甘露寺鐵塔遭風雨雷電折斷,塔身墜落。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甘露寺鐵塔重遭大風疾雷,上面四層又落地,僅存宋時的須彌座及最下兩層和明代兩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鎮江市有關部門對甘露寺鐵塔進行了多次保護性維修。
1960年,鎮江市對甘露寺鐵塔進行大規模整修,將原倒放在甘露寺內明代複製的第三、四層塔身安裝上去。同年4月24日至5月8日挖掘塔基,在塔基下深約3.5米處發現唐宋兩代重瘞佛舍利的地宮一座。
2016年,鎮江市文物部門對甘露寺鐵塔的維護保護工作。甘露寺鐵塔第一、二層為宋代原構,第三、四層為明代補鑄。
建築特色
甘露寺鐵塔為鐵仿木構樓閣式塔鑄制,殘高約為8米,包括塔基(須彌座)及殘塔四層。塔形為樓閣式,平面作八角形,塔身八面四門,塔基和塔身均有圖案,如雲水紋、蓮瓣雙雀、游龍戲珠、佛及飛天像等。
甘露寺鐵塔全部以鐵仿木構樓閣式塔鑄制,其仿木構式樣與《
營造法式》相仿。塔基須彌座通高1.75米,每面闊近1.3米,下部鑄有海水波浪紋、蓮瓣,八面各有一力士的坐像和雙鳳雙龍等圖案,半腰部分每面刻鑄壺門和佛像。須彌座上面兩層塔身,兩層之間,有腰檐和飛檐。第一層塔身,高1.25米,直徑兩米多。塔身每層有八面門,四高窗,均鑄有一佛二菩薩像,上面還有二飛天、龍獸和各種花紋圖案。若干小化佛散鑄於塔身上,造像比例勻稱,姿態生動,凸現於塔壁之上。塔檐仿木構式樣,每層鑄出斗拱、椽子、瓦壟,比例尺度完全依照宋代法式鑄造。
甘露寺鐵塔地宮東西長97厘米,南北寬86厘米,深80厘米,由19層青磚平鋪築成,底層鋪有石板。
文物遺存
甘露寺鐵塔地宮內出土文物包括石、玉、骨、金、銀、銅、鐵、陶、瓷、琉璃、木、漆、紙、絲十四類計2576件,其中包括唐代鏨花金棺銀槨內密藏當年印度阿育王舍利子11粒以及唐長慶四年(824年)李德裕撰寫的“重瘞長乾寺阿育塔舍利記”、大和三年(829年)李德裕撰寫的“重瘞上元縣禪寺舍利記”石刻兩方。
歷史文化
藝文
傳說清乾隆皇帝遊歷甘露寺時,寫下詩句:
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
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
名稱由來
甘露寺,相傳是三國時蜀劉備在東吳招親處。甘露寺因建於東吳甘露元年(256年),故得名。
文物價值
甘露寺鐵塔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冶鐵鑄造技術水平和佛教藝術,也反映了宋代木構形制,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物及佛教研究價值。
文物保護
1956年,甘露寺鐵塔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甘露寺鐵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甘露寺鐵塔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東吳路3號。
交通信息
鎮江市內乘坐4路、8路至甘露寺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