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灰霉病

甘藍灰霉病

甘藍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發生在甘藍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植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葉片染病,發病常在植株下部老葉片的葉緣先侵染髮生,發病末期可使整葉全部枯死。在儲藏期,易染病引起水浸狀軟腐,病部遍生灰霉。

甘藍灰霉病是甘藍的一種普通病害。該病發病較輕時對生產影響不大;重病地塊發病率可達30—40%,可對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甘藍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合理安排品種茬口,精細整地,確保澆水畦面不積水等。在發病初期還可以進行噴藥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藍灰霉病
  • 外文名:Cabbage gray mold
  • 病原灰葡萄孢
  • 為害作物:甘藍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甘藍灰霉病的病原為灰葡萄孢(學名:Botrytis cinerea),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孢子梗數根叢生,具隔,褐色,頂端呈1、2次分枝。分枝頂端稍膨大,呈棒頭狀,其上密生小柄,並著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長短與著生部位有關。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近無色,大小(6.25—13.75)微米×(6.25—10.0)微米。寄主上通常少見菌核,但當田間條件惡化後,則可產生黑色片狀菌核。從番茄果實及葉上分離的灰霉,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一周后,開始產生菌核,兩周后菌核大小(3.0—4.5)微米×(1.8—3.0)微米。培養基上菌絲透明,無色,有隔膜。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2—31℃;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8℃,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始花至座果期。發病潛育期5—10天。

為害症狀

甘藍灰霉病主要危害甘藍的葉片。植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葉片染病,發病常在植株下部老葉片的葉緣先侵染髮生,病斑呈“Ⅴ”字形擴展,並伴有深淺相間不規則的灰褐色輪紋,表面生少量灰白色的霉層;發病末期可使整葉全部枯死,發病嚴重時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數葉片枯死。
在儲藏期,易染病引起水浸狀軟腐,病部遍生灰霉,後產生小的近圓形黑色菌核。

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或越夏。在適宜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繼而形成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或農事操作傳播。當遇到惡劣條件時,又產生菌核越冬或越夏。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甘藍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冬春季的2月中下旬至5月間;年度間早春溫度偏低、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與感病寄主間作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與生菜、芹菜、草莓等易發灰霉病的作物接茬的田塊易染病,特別是保護地春季陰雨連綿、氣溫低、關棚時間長、通風換氣不良,極易引發病害。

防治方法

  1. 合理安排品種茬口:合理安排茬口,儘量避免與生菜、芹菜、草莓等容易發生灰霉病的作物接茬。
  2. 精細整地:畦面應做成魚背式的深溝高畦,確保澆水畦面不積水。在雨季前,抓好溫室、中棚四周清理溝系,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和棚室內濕度,控制發病環境。
  3. 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綠色防治用藥:可選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凱澤)1000—1200倍液(每畝用量80—100克);25%嘧霉胺乳油(博榮)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400克/升嘧霉胺懸浮劑(施佳樂)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可選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速克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農利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