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成蟲體長9.5mm,肩寬約8.1mm;雄體長9mm,肩寬7.3mm,全體茶褐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蠟龜甲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Laccoptera quadrimaculata quadrimaculata(Thunberg)
- 界:動物界
- 主要危害作物:甘薯等旋花科植物
- 綱:昆蟲綱
- 目:鞘翅目
- 科:鐵甲科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前胸背板上生很多彎曲縱隆脊。鞘翅邊緣近肩角處生1黑斑並向盤區中部延伸向敞邊處靠近。後側角、縫角也有1黑斑,肩瘤上一般無黑斑。鞘翅上具很多小刻點駝頂突起很高,四周生隆起脈紋。雌蟲較雄蟲粗糙,前胸背板、鞘翅邊緣具網狀紋。觸角黃褐色,9~11節黑色。卵長1.5mm,寬0.5~0.7mm,橢圓形,褐色,兩端瘦削。末齡幼蟲體長7.5~8mm,黑褐色,腹部兩側各生8對黃褐色枝刺。前胸背板前方具半圓形呈不規則凹陷的眼斑1對,尾叉向背上翻卷,尾部上舉。蛹體淺黃褐色。前胸背板扁平,周緣具硬刺。
生物學特性
廣東年生6代,福建4~6代,世代重疊。以成蟲在雜草、土縫或越冬薯的莖蔓處越冬。廣東翌年3月中旬成蟲出現,福建5月上中旬成蟲始見,9月上中旬成蟲盛發,高溫乾旱該蟲盛發。幼蟲活動範圍不大,發生多的薯葉洞孔累累,影響甘薯生長發育。該蟲在台灣,卵期10天,幼蟲期20天,蛹期10天,成蟲多把卵產在葉片上。
防治方法
(1)甘薯收穫後及時清潔田園和田邊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2)成蟲盛發時,於黃昏開始噴灑90%晶體敵百蟲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500倍液、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8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9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75L。
地理分布
分布北起江蘇、河南、甘肅,南至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東臨濱海,西達四川、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