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紫紋羽病

甘薯紫紋羽病

甘薯紫紋羽病是由桑卷擔菌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根系和薯塊,根系從尖端開始發病,逐漸向上發展,最後枯死。

甘薯紫紋羽病主要分布於中國浙江、福建、江蘇、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重病區發病率可在50%以上。凡秋季多雨、潮濕年份發病重;連作地、沙土地、低洼潮濕、積水的地區發病重。

甘薯紫紋羽病的防治方法有及時挖除病株、消滅病菌、施用有機肥料、實行輪作、加強栽培管理以及藥劑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紫紋羽病
  • 外文名:Sweet potato purple root rot 
  • 別名:紅筋網、紅絲網、僵殼、留皮 
  • 危害作物:甘薯
  • 為害部位:根系、薯塊
  • 病原:桑卷擔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甘薯紫紋羽病病原為桑卷擔菌(學名: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屬真菌擔子菌亞門木耳目、 卷擔菌屬。在寄主表面由紫紅色疏鬆菌絲體結成絲絨狀膜或網路狀菌絲束,後形成扁球形紫褐色菌核,大小(1-3) 毫米×(0.5-2)毫米,另有一種大型菌核,形如鐵渣碎塊,大小(1-5)厘米×(0.5-3)厘米;菌核表層紫色,內黃色,中央白色。擔子無色,圓筒形,彎曲成弓狀,分隔成4個細胞,各生小梗,小梗上著生擔子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長卵形,大小(10-25)微米×(6-7)微米。
甘薯紫紋羽病
桑卷擔菌
此病菌不能在普通人工培養基上生長。菌核存活力的測定,可用寄主植物活根接種,如將易感病的蘿蔔種子發芽後在幼苗期用菌絲接種,則菌絲從細根侵入,使幼根變黃褐色而萎雕,以後延及主根,致主根腐敗。該病原寄主除甘薯外,還有馬鈴薯、大豆、花生、棉花、蔬菜、桑、茶及多種果樹,森林樹木和野生雜草等22個科54種植物。

為害症狀

甘薯紫紋羽病主要發生在大田期為害根系和薯塊。開始時,薯塊表面纏繞著白色紗線狀物,這就是病菌的根狀菌索。這些根狀菌索逐漸變紅褐色,後變紫褐色,很象人體上布滿的筋絡。以後,根狀菌索在薯塊表面密結成一層絨毛狀的菌膜,有的延伸到蔓莖基部,不久,薯塊從外向內逐漸腐爛,這時地上部的葉片從蔓基向上發黃枯落。腐爛薯塊的薯皮因包有菌膜,所以質地堅韌,很容易與薯肉剝離。最後,腐爛的薯肉從薯皮的裂口流入壠內與泥砂混和,菌絲在上面茂密生長,纏繞集結成擬菌核。由於腐爛的薯肉流出,只留乾縮的薯皮。

侵染循環

病菌有性時期雖能產生擔孢子,但在病害傳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所以此病的傳播主要是由根狀菌索和菌核附於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擬菌核遺留土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傳病的主要來源。病菌在土中存活可達4年。病菌可隨水流、泥土、人、畜和農具等傳播。
甘薯紫紋羽病
侵染循環
遺落田間的病薯、病拐子如未加妥善處理,將其亂拋于田埂、地角、溝邊、溪邊等隙地,就會造成病害的蔓延擴大。甘薯收穫時,加工場地遺落的病薯,或削下帶病薯皮和拋棄帶病薯拐,也會引起病害擴展。

流行規律

甘薯紫紋羽病常發生在砂質土、土層淺薄、易遭乾旱、排水通氣較好的田塊。植株缺肥,生長不好的薯田發病嚴重,多施有機肥料的發病較輕。
該病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據中國浙江報導,每年病害始見於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逐趨嚴重,10月底爛薯最烈。在多雨年份,病害提早發生。
此外,甘薯與桑、茶間作的容易引起發病,甘薯連作地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