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小龜甲

甘薯小龜甲

昆蟲名,為鞘翅目,龜甲科。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地區。主要危害甘薯、蕹菜及其他旋花科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薯小龜甲
  • 拉丁學名:Taiwania circumdata Herbst
  • 別稱:甘薯台龜甲、甘薯小龜甲、甘薯青綠龜甲、龜形金花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昆蟲綱
  • :鞘翅目
  • :龜甲科
  • 分布區域: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4.2~5.6mm,半圓球形,體背拱隆,黃綠色至青綠色,具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兩鞘翅四周全向外延伸成“龜”狀,延伸部分具網狀紋,前胸背板後方中央有2條緊靠的黑斑紋,有的合併在一起,鞘翅背面隆起處邊緣有一黑色至黑褐色“V“形斑,中縫處有1縱紋,粗細不等,有的消失。觸角11節,淺綠色,有的末端有2~3節黑褐色,向後伸過鞘翅肩角處。
甘薯小龜甲圖甘薯小龜甲圖
長1mm左右,深綠色,長橢圓形。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5mm,長橢圓形,體背中間生隆起線,蟲體四周生棘刺16對,前邊2個同生在一個瘤上,後邊2個很長,為其餘棘刺2倍,1對尾須。
長5mm左右,體扁長方形,淺綠色,前胸背板大,四周具小刺,頭部隱蔽在其下。1~5腹節兩側有扁平大棘突1個。

發生規律

主要發生在中國的南方,因地區不同,發生的世代數不同,浙江年生4代,江西湖南4~5代,四川5代,福建6代,廣東5~6代,以成蟲在雜草、枯葉下、石縫或土縫中越冬,浙江氣溫14℃以上時,越冬成龜甲到甘薯苗上為害,5月中下旬繁殖第一代,各代成蟲盛發期如下:一代6月下旬~7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三代8月中下旬,四代9月下旬~10月上旬,於10月下旬~11月中旬開始越冬。每年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受害重。羽化後1~2天后開始取食,壽命長,浙江一代29天,二代63天,三代74天,四代181天。羽化後一周交尾產卵,產卵期長:福建晉江6~103天,每雌產卵量497~697粒,少者35粒,最多2315粒,卵散產在葉脈附近,幼蟲共5齡,老熟幼蟲於薯葉蔭蔽處不食不動,經1~2天尾部粘附在葉背面化蛹,蛹期5~9天左右。
甘薯小龜甲幼蟲(圖2)甘薯小龜甲幼蟲(圖2)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種抗蟲品種。
2、清潔田園。甘薯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及殘薯,剷除田邊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蟲源,減少來年蟲源基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