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小象蟲

甘薯小象蟲

甘薯小象蟲,又稱甘薯象甲,鞘翅目,象蟲科 Curculionidae,是國際和國內檢疫性害蟲,國內分布在南方甘薯產區,為害甘薯、蕹菜等旋花科植物。

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幼蟲蛀食粗蔓和薯塊形成隧道;成蟲咬食莖、葉、幼芽、露土薯塊和貯藏薯塊,影響生長,並引起病害,使受害薯塊發生惡臭和苦味,不能食用或飼用。甘薯產區因此蟲害,薯塊損失達5~20%,嚴重的在30%以上。

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強檢疫、清潔田園、輪作、改良土壤和藥物防治等許多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薯小象蟲
  • 別稱:甘薯象甲
  • :動物界
  • :鞘翅目
  • :象蟲科
寄主植物,為害症狀,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預防,加強檢疫,清潔田園,輪作,改良土壤,強制措施,藥物檢疫,浸泡薯苗,誘殺成蟲,

寄主植物

甘薯、蕹菜、野牽牛、登瓜薯、月光花等旋花科植物。

為害症狀

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以幼蟲為主。受害薯塊有惡臭和苦味,不能食用和飼用,且能導致黑斑病、軟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爛霉壞,甘薯質量下降。

形態特徵

甘薯小象蟲屬鞘翅目,蟻象蟲科。成蟲(圖)體長5~8毫米,體形細長如。全體除觸角末節、前胸和呈桔紅色外,其餘均為藍黑色而有金屬光澤。頭部延伸成細長的喙,狀如象鼻,咀嚼式口器著生於喙的末端。膝狀觸角10節,雄蟲觸角末節成棍棒狀,雌蟲則成長卵狀。前胸長為寬的2倍,在後部1/3處縮入如頸狀。兩鞘翅合起來呈長卵形,顯著隆起。鞘翅表面具不明顯的小刻點。足細長。橢圓形,長約0.6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後變淡黃色,表面有小刻點。幼蟲體長5~8.5毫米,呈圓筒形,兩端略小,向腹面稍彎曲,頭部淡褐色,胴體乳白色,胸腹足退化。體長4.7~5.8毫米,初乳白色,漸變黃色,腹部各節背面有1對小突起,尾端有1對向側下方彎曲的刺突
甘薯小象蟲甘薯小象蟲

生活習性

甘薯小象蟲在廣東一年發生6~8代,有明顯的世代重疊現象。
主要以成蟲在田間和貯藏薯塊中及莖、葉、土縫等隱蔽處越冬;卵、幼蟲和蛹也能在薯塊中越冬。早春成蟲先在過冬植物上完成1代,再轉移到田間為害。
成蟲飛翔力弱,怕直射日光,有假死性。卵多散產在薯塊的皮層下,其次是較粗的薯蔓上,產卵孔口一般蓋有膠質物,每雌約產卵30~200粒。整個幼蟲期都在薯塊或藤頭內生活,薯塊內部被幼蟲蛀食成不定形的彎曲隧道,隧道內充滿蟲糞,由於傷口誘致病菌侵入,使受害薯塊發生惡臭和苦味。老熟幼蟲在隧道末端近表層處化蛹。
氣候溫暖、土壤粘重、缺乏有機質、乾燥而帶性土壤、栽培管理粗放、連作等條件下特別適應甘薯小象蟲的生存。

預防

加強檢疫

從蟲害區調運種薯、種苗和薯蔓時,進行嚴格行檢疫,防止套用帶蟲薯苗。

清潔田園

清潔田園,處理臭薯壞蔓:收穫時把好薯、壞薯分開,把臭薯、壞薯徹底清理,用以製作堆漚肥,並在肥堆撒石灰粉,以減少越冬蟲口基數。

輪作

與花生、甘蔗、黃麻、菸草、玉米、高粱、大豆等旱作物進行輪作,水旱輪作更佳;改良土壤; 適時中耕培土,防止薯塊外露。嚴重為害區用玉米水稻類等非寄主作物大面積輪作1年以上。

改良土壤

防止土地龜裂:採用粘重土摻沙,沙土加泥,多施有機肥,及時灌水等措施,防止土地龜裂,減少成蟲侵入產卵為害的機會。

強制措施

藥物檢疫

從蟲害區調運種、種苗時應嚴格檢疫,對帶蟲薯苗應採用溴甲烷熏蒸,每立方米用藥20克,在22~27℃密閉24小時。

浸泡薯苗

扦插前將薯苗在40%樂果乳劑、或50%倍硫磷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500倍液中浸一分鐘後,立即取出涼乾扦插,有較好的保苗效果。成蟲發生時,用50%甲基硫環磷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

誘殺成蟲

春誘:春季氣溫15℃ 時,越冬成蟲開始活動覓食,可用小薯塊浸300~500倍樂果或95%晶體敵百蟲500~800倍液,誘殺。④苗地和越冬薯地用敵百蟲、敵敵畏、樂果、50%殺螟松乳劑1000倍液,25%亞胺硫磷500倍液噴霧。藥液保苗即扦插時把薯苗侵在40%樂果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500倍液中,取出晾乾扦插,晴天處理效果更好。⑤以白僵菌208(50億/g)菌粉1.5kg拌細砂製成菌土撒施,此法效果不穩定。
栽種前:將小薯塊或莖蔓在90%敵百蟲1000倍液、40%樂果乳劑、或50%殺螟松乳劑500倍液中浸24小時撈出,每均勻放置50處,上蓋青草以誘殺成蟲。
收穫時:由於刈蔓和挖薯的震動,大部分成蟲掉落田間,此時可利用鮮薯蔓扎或將鮮薯蔓團侵藥(300~500倍樂果或其他藥液浸3~6h撈起晾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