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名:黃尾蛀禾螟
- 中文學名:甘蔗白螟
- 拉丁學名:TryporyzanivellaFabricius
- 二名法:cirpophaganivellaFabricius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分布區域:分布在華南和台灣蔗區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雌成蛾體長13—15mm,翅展25mm,雄蛾稍小。體純白色,有光澤,前翅三角形,長且頂角尖,雌蛾腹部末端具鮮艷金黃色尾毛,腹部帶有黃色。
卵
長1.3mm,扁橢圓形,初淺黃色,後變橙黃,卵塊橢圓形,覆蓋橙黃色絨毛。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20一30mm,蟲體肥大,乳黃色,具橫皺紋,前胸背板淺橙黃色,胸足短小,腹足退化。
蛹
長14—18mm,乳黃色,近孵化時銀白色,腹末寬略帶圓形。
生活習性
廣東、台灣年生4—5代,海南5代,以老熟幼蟲在蔗株梢部的隧道里越冬。廣東分別在4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和10月下旬出現5次為害高峰。台灣主要在幼蔗期和秋植蔗的10一12月、翌年3—4月有兩個為害高峰。該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多把卵產在蔗苗葉背面,初孵幼蟲行動活潑,常吐絲下垂借風飄蕩分散。一般每株有1頭幼蟲從尚未展開的心葉基部蛀入,向下蛀害呈直道,心葉展開後呈現帶狀橫列的蛀食孔,幼蟲稍長大後為害生長點,這時才出現枯心苗和掃把蔗。老熟幼蟲化蛹在蔗莖里,羽化時衝破薄繭爬出。一般地勢高長勢差的蔗田易受害。浙江一帶台糖134、海蔗4號受害重。
防治方法
種植選3等抗蟲品種。
農業防治
1、選用閩糖69/421、閩選703、華南56/21、平沙68/22等抗蟲力較強的高產品種。
2、合理布局。冬、春植甘蔗不要安排在秋植蔗田附近,減少該蟲傳播蔓延。
3、提倡因地制宜進行稻蔗水旱輪作。
4、留宿根蔗田,低斬蔗莖,及時處理蔗頭及枯枝殘莖,消滅地下部越冬幼蟲。
5、適時剝葉。
生物防治
釋放紅螞蟻。也可在1、2代產卵期釋放赤眼蜂各2次,甘蔗伸長期1次或2次,每667m2每次放1萬頭,安排5—6個釋放點。全年放蜂8—9次。
利用性外激素誘殺
在中國南方蔗田每667m2安放一誘捕盆,放入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誘殺大量前來交配的雄蛾,致雌蛾不能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