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蔗條螟
- 拉丁學名: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 別稱:高粱條螟
- 目:鱗翅目
- 科:螟蛾科
- 分布區域:分布在華南、華東、華北、東北
- 英文名稱:Proceras venosatμm (Walker)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為害特點,發病特點,防治方法,其他措施,
形態特徵
寄主除甘蔗外,還為害高粱、玉米、粟、麻等。
成蟲:體長9-17.5毫米,下唇須向前伸出;體及前翅灰黃色。翅面有許多黑褐色縱條,頂角特別尖銳,中室有1小黑點,外緣有多個小黑點排成1列;後翅白色。甘蔗條螟
卵:卵產成塊狀,雙行“人”字形排列,淡黃白色,1個卵塊平均有卵14粒,卵粒扁平橢圓。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毫米,黃白色,背面有4條紫色縱線(亞背線及氣門上線各2條);各節有黑色毛瘤,腹節背面中央有排列成正方形暗褐色的大型毛瘤。
蛹:體長11-19毫米,紅褐色,腹部背面第5-7節前緣有明顯的彎月形小隆起紋,尾節末端有2個小突起。
生活習性
甘蔗栽培區甘蔗條螟年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葉鞘內側結繭或在蔗莖內越冬。廣東3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蟲始見,枯心苗於4月中旬一5月上旬出現,第二代成蟲期為5月上、中旬,枯心苗出現在5月下旬一6月,第二代發生數量大,是主害代,為害率較高。成蟲把卵產在蔗葉表面,初孵幼蟲喜群集,先為害心葉10一14天,三齡後鑽入蔗莖。
為害特點
初孵幼蟲為害甘蔗心葉,受害葉展開後有橫列的小孔和一層透明表皮,稱為“花葉期”。幼蟲在心葉為害10一14天,三齡後分散,由葉鞘間隙侵入蔗莖。
形態特徵 參見旱糧作物害蟲一條螟。
發病特點
成蟲夜間12時前羽化,有趨光性。多數第3天凌晨3時交配,雌蛾只交配一次,雄蛾2次。雌蛾雄蛾交配力強,性引誘劑組份為順13-十八碳烯醇醋酸酯、順13-十八碳烯醇、順-u-十六碳烯醇醋酸酯為5:1:4配比。成蟲產卵期4~5天,每頭雌蛾產卵172~1071粒,平均645粒。卵多產於葉中脈旁。初孵蟻螟群集於心葉為害,被害心葉伸展後常有一層不規則透明狀的食痕或小圓孔,稱"花葉"。3齡後分散侵入蔗苗,2一5天出現枯心,常有數頭同時蛀入一莖內,造成枯梢或螟害節。蛀孔大,食道橫形跨節,極易風折。20~25天后老熟幼蟲從蔗莖內爬到老葉鞘內結薄繭化蛹,預蛹期3天。第四代常在蔗莖上的乾枯葉鞘內地面殘碎葉及蔗莖內越冬。一年發生代數,福建3~4代,廣東珠江三角洲4代,廣東湛江旱地及廣西桂中、南4-5代,海南省5-6代。發生遲早因各地氣溫不同而異,如廣東一般第一代至第四代幼蟲為害造成"花葉"期分別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5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中,越冬代固溫度高低而提前或推遲4-10天。
防治方法
(1)甘蔗收穫後於翌年2月底以前及時清理殘株、枯葉枯苗,漚制堆肥或燒毀。不留宿根蔗田,將蔗頭犁起就地燒毀。
(2)在一、二代條螟孵卵盛期前7天開始噴灑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25%亞胺硫磷乳油500倍液、50%殺螟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3)在螟卵增多時釋放赤眼蜂;每667m 2次1萬頭左右,隔7—10天一次,連續放2—3次。
(4)去除枯心苗 發現枯心苗後及時拔除,再用粗鐵絲從喇叭口往蔗苗頭部刺幾下後灌入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
(5)條螟花葉期及時殺死花葉中的幼蟲或人工割除枯梢。
(6)每667m2用3%克百威顆粒劑3—4kg或3%呋甲粒劑5kg,於播種期或害蟲發生前15—20天施在甘蔗基部根際,隨即覆土。
其他措施
1、農業防治:
(1)低斬收蔗。留宿根的蔗田,用小鋤低斬,可消除在蔗莖地下部越冬的條螟。
(2)及時處理蔗頭及枯葉殘莖。收穫後,於二月底前,收集殘莖、枯葉、枯苗,鋪在蔗地就地燒毀。不留宿根的蔗田,將蔗頭犁起後燒毀。
(3)灌水淹蟲:水源方便的地區,1-4月發現枯心苗多時,引淡水浸沒蔗苗1-3天,淹死幼蟲。
(4)精選無蟲健苗,下種前用2%石灰水浸種1天,殺死種苗內的螟蟲。
(6)在條螟“花葉期”用人工將“花葉”中的蟻螟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