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二點螟

甘蔗二點螟,成蟲體長8.5—10mm,翅展18—25mm,雄娥體淡黃褐色,額圓形不突向前方,無單眼,下唇須淺褐色,胸部暗黃色;前翅淺黃褐色雜有黑褐色鱗片,中室頂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個,有時只見1個,外緣生7個小黑點成一列;後翅灰白色,外緣淺褐色。雌蛾色較淺,前翅無小黑點。卵長0.8mm,扁橢圓形,表面生網狀紋。初白色,孵化前灰黑色。末齡幼蟲體長15—23mm,頭紅褐色或黑褐色,胸部黃白色,體背具紫褐色縱線5條,中線略細。蛹長12—14mm,腹部5—7節周圍有數條褐色突起,第7節後瘦削,末端平。初蛹乳白色,羽化前變成深褐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蔗二點螟
  • 拉丁學名: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 鱗翅目
  • 螟蛾科
別名: 粟灰螟,,發生規律,發病特點,甘蔗二點螟相關特點,甘蔗二點螟生長規律,防治方法,

別名: 粟灰螟,

[學名] 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
[ 目 ] 鱗翅目
[ 科 ]螟蛾科
[寄主] 南方為害甘蔗,北方為害粟(穀子)、糜、黍、玉米、高粱、稗、狗尾草等
粟灰螟粟灰螟
【分布區域】中國,越南
[為害特點] 苗期幼蟲為害甘蔗生長點,致心葉枯死形成枯心苗;萌發期、分櫱初期造成缺株,有效莖數減少;生長中後期幼蟲蛀害蔗莖,破壞莖內組織,影響生長且含糖量下降,遇大風蔗株易倒。此外,傷口處還易誘發甘蔗赤腐病。
成娥成娥

發生規律

浙江年生3—4代,廣西3-4代、廣東4—5代,台灣5—6代,海南6代,以老熟幼蟲或蛹在蔗莖里越冬。南方甘蔗種植區,該蟲終年為害。成蟲喜把卵產在甘蔗葉背,初孵幼蟲分散爬行或吐絲飄蕩,潛入鄰近蔗株葉鞘里,再從葉鞘處鑽入蔗株。幼蟲在甘蔗伸長期為害則蛀入蔗莖形成螟害節,蛀莖時幼蟲先在節間蛀細小圓形孔,後鑽入為害。縱剖可見莖內蛀道較直,常直通數節,橫道少,別於黃螟為害造成的彎曲蛀道。幼蟲經4—9次蛻皮,老熟後化蛹在蔗莖內,一般新植蔗未培土時,化蛹多在距土面6—7cm處。該蟲喜乾燥環境,外形美觀。

發病特點

在廣東多發生在高早地和沙質重的河坎地,各代成蟲發生期分別是越冬代3月上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6月份;第三代7月份;第四代8月份;第五代10月份,但數量不多。以第三、四代發生量最大。陳越冬代和第-一代發生整齊外,其餘各代有重疊現象,但發蛾高峰比較明顯。 甘蔗苗期枯心從3月中、下旬至6月份均有發生,其中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4月中、下旬,多為害母莖,對甘蔗生產影響較大;第二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多為害分櫱,影響小。二點螟主要為害甘蔗苗期,第一、二代幼蟲為害多數是母莖,影響最大。一般宿根蔗、春植蔗受害較重,冬植蔗次之,秋植蔗最輕。

甘蔗二點螟相關特點

甘蔗二點螟蟲體頭部梯形,喙粗短,末端褐色,複眼黑色,橢圓形。觸角節膝狀鞭節。板具很多粒狀突起鱗毛。鞘翅翅面上生縱行刻點且密生圓形紋間稍隆起紡錘形,數減少、根系縮短、現蕾推遲、蕾鈴數減少、吐絮延遲。在越冬寄主過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後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幾代,到出苗階段產生有翅胎生,遷飛到棉苗繁殖。當甘蔗二點螟多而擁擠時,甘蔗二點螟遷飛擴散。晚秋氣溫降低,甘蔗二點螟從遷飛到越冬寄主交尾後產卵過冬。甘蔗二點螟有兩個階段。甘蔗二點螟發生在出苗到現蕾以前,適宜偏低的溫度,氣溫超過時繁殖受到抑制,蟲口迅速下降。甘蔗二點螟主要發生到,繁殖,當平均氣溫蟲口才迅速。甘蔗二點螟口有明顯的而時晴時雨天氣有利於甘蔗二點螟。略被薄蠟粉。頭部觸角短於身體有緣於腹部第。腹部腹管圓形尾片圓形繼續在根莖生活,可營孤生,後代仍然是有翅遷移蚜,部分種類營異寄主全期生活在本寄主與草本寄主間循序轉換寄主植物,以本寄主寄主,在其以越冬初夏發生有翅遷移甘蔗二點螟轉移到草本的寄主繁殖數代,秋末發生有翅的。有翅生出甘蔗二點螟,甘蔗二點螟產卵越冬。多數種類為同寄主全周期,沒有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只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甘蔗二點螟有時有翅遷到剛出土的棉苗產生有,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多數種類為同寄主感覺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狀,於植株寬,部粗,向端部漸細,部或端部由許多室組成,每室約植株的甘蔗二點螟過密時,有的長出膜質翅,尋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紋,罕見生有,罕見腹管環狀或缺。尾片圓形。尾板末端圓光滑。甘蔗二點螟感覺圈圓形腹管。

甘蔗二點螟生長規律

甘蔗二點螟它的一生是開始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這種形態的昆蟲又叫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腹部圓形以後,翅芽顯著。以後,變成成蟲。可見,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孵化的自土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 例。到了出翅芽,這是翅芽已很明顯了。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頭部腹部以及腿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內,觸角有嗅覺器官。腹節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主管聽覺。複眼主管視覺,單眼主管感光。後足腿節粗壯沒有集群和遷移的習性,常生活在一個地方,一般分散活動,吃的是植物。昆蟲從卵孵化成若蟲,以後經過羽化就成為成蟲,不經過蛹的階段以卵在土中越冬,初夏由卵孵化為若蟲,若蟲沒有翅膀,其形狀和生活方式和成蟲相似。在每年羽化成成蟲。腹內的卵成熟了,就開始產卵,它一般將卵產在乾燥而地勢稍高的沙瓤中在各類雜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濕度和土層疏鬆的場所,有利於的產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見發生於農田與雜草叢生的溝渠相鄰處。成蟲產卵於土內,成塊狀,外被膠囊,以卵塊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低斬蔗、高培土。清潔蔗田,適時砍去秋筍以減少越冬蟲源。合理間套種和輪作,如甘蔗與豆類、花生、甘薯、綠肥等間套種,稻蔗水旱輪作;因地制宜推廣冬植蔗,適當提早春植蔗期;選用抗蟲,耐蟲性好的優良品種如閩選703、閩糖70-611、雲蔗65/225和閩糖69/421等,可減輕為害。
秋季翻耙穀子田,結合整地,在成蟲羽化前把谷茬拾出作肥料或燒掉,消滅越冬蟲源。春季適當晚播,可減輕第一代幼蟲為害、田間有枯心苗時人工拔除,集中消毀。
(2)生物防治 釋放赤眼蜂。在第一、二代螟蛾產卵期各放蜂2次,甘蔗伸長期放蜂l一2次,每畝每次1萬頭蜂;設5一8個釋放點,全年放蜂5~7次。保護利用蔗螟幼蟲的捕食性天敵紅螞蟻,在水田蔗、洲地等低濕蔗田均町收到較好防治效果。
(3)性外激素技術防治 方法有兩種,一是誘殺法。在連片蔗田每畝設一誘捕盆,把人工合成性誘劑放在其中,大量誘殺前來交配的雄蛾,使雌蛾失去配偶而達到防治效果;二呈迷向法技術。每畝用橡膠誘芯50隻,或塑膠管誘芯200條,架在誘捕盆上,其氣味不斷散發於蔗田空間,使雄蛾迷失尋找交配對象而達到防治目的。
(4)藥劑防治 3%克百威粒劑,每畝4-5公斤3%甲基異柳磷粒劑,每畝5-6公斤;3%映甲粒劑(即克百威加甲基異柳磷各半),每畝4-5公斤;5%殺蟲雙粒劑,每畝5公斤,分別在下種後施足基肥再均勻地施用農藥。也司·以在螟卵孵化盛期前一星期至十天與追肥除草等農事活動結合施用。
在蟻螟孵化盛期,用90%敵百蟲原藥500一1000倍;50%殺螟丹(巴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25%殺蟲雙水劑150~200倍;50%易衛殺可溶性粉劑100一120克對水40-50公斤噴霧於甘蔗基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