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據史料記載,甘草店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時為羌、戎駐地。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榆中。據西北師大歷史系教授陳守忠考證:北魏時的子城縣就設在甘草店。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於該地盛產中藥甘草,陝西藥商經常雲集此地,收購甘草,並開設萬和堂等多家國藥店,作為向全國銷售甘草的集散市場。尤其這裡是西安通往
蘭州的重要驛站,往返驛使均在此投宿,當地居民便開設了多處飯館、旅店、車馬店,故一語雙關稱為“甘草店”。
絲路古鎮
甘草店是一個交通要道。據《榆中縣誌》記載:明代,陝西驛道自西安、
平涼、隆德、會寧、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區)過金縣(今榆中)甘草店、清水驛、定遠驛,進入蘭州。據清人祁韻士《萬里行程記》、林則徐《荷戈紀程》載:陝甘驛道自西安西去,過平涼、隆德、靜寧、會寧、安定縣稱溝驛、皋蘭縣車道嶺(今屬榆中縣)……清代還有一條新驛道,即自車道嶺至甘草店,過夏官營、買子堡(來紫堡)、響水河(小水子)至皋蘭縣東崗鎮。
民國時,甘、陝交通幹線由縣東清水驛經甘草店過車道嶺入定西界,通往隴東大道,在榆中境內35公里;另由甘草店向南經大營川、水家坡,向東折經花寨子至符家川入定西界,通
隴南大道。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的西蘭公路(國道312線中段),次年全線修通。縣內自西向東經來紫堡、金崖、太平堡、清水驛、甘草店、車道嶺至景家泉入定西,甘草店是必經大站。
民國26年28年,西蘭公路進行全線路面改善,路線自西向東經柳溝河、豬嘴嶺、定遠、麻家寺、石頭溝、三角城、接駕嘴、甘草店,翻越車道嶺入定西。前線和改建的線路,甘草店是必經的大站,來往車輛,都習慣於在這裡就餐。
如今的甘草店,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運輸十分便利,國道312線、省道109線、巉柳高速公路縱貫全鎮,境內有火車站一處,隴海鐵路橫穿而過,形成了蘭州距定西之間的交通樞紐。
軍事要地
從西漢開始,歷代兵家在縣內修築城池、營堡,用以防守。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十一月,前秦授乞伏司繁為使持節,都督鎮守勇士川(在甘草店至東古城一帶),後卒,子國仁代行其職。這些城池、營堡元代大部分傾廢,明清時再度重修添建,清代全縣有72營堡,其中甘草店有一營五堡,即三墩營、項家堡、邵家堡、正川堡、吳家堡、甘草店堡。宋、元、明三代,縣內修築了27土墩(烽燧),其中甘草店就有3處。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甘草店人趙雲花、劉克篤率當地民團與回民反清軍激戰,後兵敗。十二月,回民反清軍攻掠甘草店等地,後由清軍先鋒高餘慶收復。同治五年(1866年)春,河鎮五營進駐金縣。三月,總兵彭楚漢率南字三營駐甘草店、三墩營,經裁汰,有馬兵21名、步兵14名、守兵6名。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金家崖改為蘭州城守營駐防,金縣城守營移駐甘草店,遇軍事活動,則在甘草店、金家崖兩地調動。清代在境內設14塘,甘草店有車道嶺、甘草店、三墩營3塘,每塘有兵50名。
民國8年(1919年)4月,甘州鎮守使馬磷(字玉清)部營長馬飛虎在榆中縣甘草店打敗隴東軍閥黃得貴部。
民國26年(1937年)12月6日,11架日本飛機在甘草店上空遇中國空軍截擊後東逃。
民國36年(1947年)8月24日,甘肅省保全第五團二大隊六中隊從臨洮奉命與甘草店駐防的七中隊調換防務。後五中隊也奉令移防甘草店。
民國37年(1948年)初,甘草店等鄉鎮均成立常備班。9月,省保全司令部命令甘草店等鄉鎮組織傳遞郵件的兵哨。
民國38年(1949年)4月,國民黨陸軍91軍191師、571團團部及1、3兩營駐甘草店。
1949年8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二兵團從通渭蓮花鎮出發,經定西內官營,16日進入榆中甘草店等地。上午偵察連擊潰了馬步芳派往榆中的偵察分隊。下午,6軍司令部進駐榆中縣城,榆中解放。榆中縣城為後方供應基地,甘草店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醫院和後方倉庫。
1949年8月中旬的支前工作中,解放軍武裝工作隊20多人進駐甘草店。9月初,成立甘草店支前接待站,有地方幹部10人,解放軍5人。蘭州戰役期間,甘草店支前站共籌措糧食4.5萬公斤,草5000公斤,馬料3500公斤,動員大小車60多輛,轉移傷員300多名。
郵電樞紐
甘草店是郵局開通較早的一個地方。榆中縣內郵路明代設鋪,據明萬曆《I臨洮府志》載:全縣有遞鋪十處,通往安定,其中有甘草店鋪。據民國27年《重修榆中縣誌稿》載:縣城設總鋪,下設三墩營、甘草店等9鋪,每鋪鋪司5名。每日鋪司人均支工食銀8厘,一年共支銀140兩9分6厘。
清代設塘訊,在蘭州有5路,其東路9塘中,榆中境內就有甘草店塘、車道嶺塘,每塘設兵5名,負責驛遞。清同治以後廢塘訊。經榆中縣的驛路又經甘草店、車道嶺人定西。
清德宗光緒十六年(1890年),榆中始建有線電報線路,由響水子東經甘草店、車道嶺等地入定西界。1953年,縣郵電局同蘭州用有線電路進行話傳電報,在縣內用實線電路同甘草店、金崖兩個營業處開辦話傳電報。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成立郵政代辦分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增設甘草店郵政代辦分局。
1952年,天蘭鐵路通車,縣內有73.65公里運郵,甘草店為接發火車郵件的一個交接點。
民國23年(1934年),由蘭州架設線路經公路人定西界,是榆中縣內最早的長途電話線路,其中蘭州至甘草店報話雙用線長58公里,電桿784根,線長116公里。當年12月,甘草店設電話機1部,首次開通長途民用電話。同年,甘草店始設電報局。至1949年,甘草店設1台5門交換機和電話機3部。1958年,甘草店通了農村電話。現在開通了容量為2000門的程控電話,並建成了聯通、移動、小靈通等訊號塔,國際、國內電話均可直撥。
農貿集市
集市貿易活動,除新營外,甘草店最早。清道光年間(1821年一1850年),車道嶺有集市,鹹豐年間(1851年一1861年),移於甘草店,集市沿用農曆每月初二、初五、初八集期。經商者多為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秦安等地人。市場交易糧食、畜、禽、農副產品、鐵木手工製品。民國時期,甘草店是榆中五個糧食市場中最大的一個。每集上市交易糧食15石~156石。糧食來源為當地及定西、臨洮、會寧等地。上市糧食一部分就地銷售,大部分銷往蘭州。交易以糧販、面販、磨坊(小麥加工作坊)和斗行(糧行)為主。民國32年(1943年),糧行交易方式為:糧販收購糧食運往市場,再轉售給其他糧販、面販及消費者;農戶將糧食運往市場,直接糶給消費者,或者糶給斗行。糧食價格一般以集市當日的市場價為準。解放前,甘草店是進入蘭州規模最大的糧食轉運市場,交易品種以小麥為主,其次為糜谷、稻穀和豆類。民國時期,甘草店設工商行政工會和商會,工會管理手工作坊,商會管理各商業店鋪。
明代至民國末,來甘草店經商的山西、陝西、河南商賈,是甘草店流動人口的主要來源。
新中國建立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甘草店農貿市場已成為全縣第二大集市,含舊貨市場、牲畜交易市場、藥材市場。每逢集日,清水驛、高崖、韋營、新營等外鄉鎮和定西、會寧、臨洮等縣的農民紛紛前來趕集,月成交額達40多萬元。(